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羅大佑的歌裡,有一種深深的信念。這種信念關乎社會、關乎國家。

口碑節目《朗讀者》第二季在5月5號迴歸熒幕,這次的嘉賓陣容相當強大,隨便說幾個,都是業內翹楚一般的存在,如姚明、胡歌、李彥宏等。

作為一代音樂教父,羅大佑也受邀而至。

對於這位教父,最近活躍在流行樂壇的兩位音樂人,是這樣評價的:

一個是剛剛發行了一曲被吐槽得很慘的《不愛我就拉倒》的華語天王周杰倫:“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另一位則是隨著新婚發了一首《新寫的舊歌》的李宗盛:“和他(羅大佑)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受到兩位樂壇大佬如此追捧的羅大佑,並不僅僅因為他是一代音樂教父,他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可以說,他自己的音樂歷程,就是華語流行音樂的縮影。他把西方搖滾樂精神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批判精神,系統地帶入流行音樂,讓後者更具思想,更富有生命力。

而他自己,也完成了從“黑潮時期”的抗議歌手到香港大眾歌手的轉型。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從醫生到歌手,這條路非同尋常

起初,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成長在醫學世家的年輕小夥會成為一名歌手。

父親希望幼子羅大佑子承家業,考取醫生執照。

然而在醫學院的7年中,羅大佑一直從事著與音樂相關的工作。

他第一首傳入大陸的名曲《童年》,便是在醫科大讀書時創作的。

1980年,實習醫生羅大佑用父親的錢自費完成了專輯大部分錄制工作,卻找不到一家唱片公司願意發行他的專輯。

當時的主流風潮是男歡女愛或歌功頌德,羅大佑的音樂與之相去甚遠。雖然兩年後,剛剛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給了他機會,對市場卻不敢高估。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羅大佑聯考期間組織成立的“洛克斯”合唱團

熟悉羅大佑的朋友都知道,他以寫批判性歌曲出名,這與男歡女愛並不是很沾邊。

他創作了一系列關於臺灣社會現象的作品,如《之乎者也》、《超級市民》、《皇后大道東》,這些歌深刻地揭示了臺灣社會現代化所產生的憂患,用歌聲來追顧並探討臺灣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亞西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這三首歌似乎對應著臺灣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之乎者也》是羅大佑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也是他貫注全力提煉出來的嘔心瀝血之作。在這張專輯之前,他就在替別人寫歌,製作專輯,不斷累積經驗。

後來,他花費了大量的製作時間,把自己從事歌曲創作六七年以來累積的一切反覆咀嚼,最終制作成《之乎者也》這一成熟專輯作品。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1982年,《之乎者也》終於發行,14萬張專輯銷量相當驚人,羅大佑從此被追捧為“青年時代先知及代言人”。

《之乎者也》在音樂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為臺灣樂壇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樂種。

有人說,《之乎者也》的魔鬼曲式,《鄉愁四韻》細膩精緻的木吉他編曲,《將進酒》和《搖籃曲》濃郁的鋼琴音色,《錯誤》在抒情曲中途嵌入搖滾段落的嘗試,都在當時讓我們看到臺灣流行音樂的無數可能性。

這一年,羅大佑28歲,專輯封面上,爆炸頭,墨鏡,既宣示著對社會的反抗,又醒目的標識著自己的身份,而暗紅色的背景是沉鬱且嚴肅的。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這張專輯,從主打歌《之乎者也》,《鹿港小鎮》到《童年》,《光陰的故事》,10首歌中不乏經典名曲。

羅大佑的創作充保留了生活的真實樣貌,無論叛逆還是抒情,他的歌詞後面都有著濃厚的感情基礎。

為了讓氛圍更真實,羅大佑還會去日本尋找《鹿港小鎮》裡的鼓音,《鄉愁四韻》中的木吉他編曲,《將進酒》和《搖籃曲》裡的鋼琴音。因而即使在今天的唱片市場上,《之乎者也》也仍有成為經典的資格。

羅大佑說,激發他創作靈感的是“人,女人,土地,民族,時代,相聚、分手,生存、死亡”。

這些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體悟是他的一大靈感,此外,文學也是羅大佑重要的靈感來源之一。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歌如詩作,意深且長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在大學時,羅大佑就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中文與旋律的配對。

1974 年,20歲的羅大佑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以徐志摩翻譯的詩作為詞譜曲。隨後他又根據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出相應的曲來。

他說:“鄉愁是大家平時不會講出來,但卻是太重要的一件事。

與此同時,羅大佑開始創作《童年》,光是歌詞就寫了四五年,他奇怪為何總詞不達意,音跟旋律扣不到一起。

為了解答疑惑,他大量看詩,余光中、洛夫、紀弦等人都成了與之“對話”的詩人。廣泛閱讀之後,他終於找到了詩跟歌詞不同的地方。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一般來說,詩講究含蓄雋永,用意象的層層鋪疊來營造氛圍,歌詞則更為直白、口語,雖然也有意象的運用,但並不曲折深奧,能非常直觀地讓人聽到歌手內心的想法和情感。

羅大佑就在隱晦的詩與直白的歌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他的《歌》和《鄉愁四韻》都極其舒緩深情,後者的詠歎則更顯出悠長的古典意味,羅大佑的文人氣質從曲調中瀰漫開來。

“給我一掌海棠紅

海呀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海棠”、“沸血”、“鄉愁”,簡單的意象卻碰撞出激烈的情感。

都說,羅大佑的歌詞是可以閱讀的,即使去曲去樂,仍有詩意和深意在。他是漂泊在鄉土之外的遊吟詩人,發達的感性思維讓他的歌如詩如畫。

一首《牧童》,青鳥、牧童、田園、斜陽,是為孤獨;一首《稻草人》,青山、稻浪、雲雀、豔陽,是為漂流。

詩歌成了羅大佑歌曲裡的深厚養分,因而他的歌曲也變得,既如詩般美麗深遠,又像一封封情書輕叩心扉。

他說:“《母乳》是兒時的情歌,《日記》是青春的情歌,《第一件碎花洋裝》是媽媽的情歌,《離鄉的火車站》是爸爸的情歌,《黃河》是中國的情歌,《絲路》是時空的情歌,《戀曲1980》是戀曲1990的初戀,《流浪》是鄉愁的失戀情人,《回憶》是一生的情歌”。

因心中有情,才譜寫出這一封封動人的情書。

不僅如此,對於整個社會和國家,羅大佑也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一個文人的家國情懷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羅大佑的歌曲有著深、廣、遠的特徵。所憂甚廣,所見更深,所思極遠。

他常常借歌曲抒發自己對社會、國家的關懷。

1990年羅大佑創設“音樂工廠”,陸續發表《東方之珠》及《皇后大道東》等廣受歡迎的國粵語歌曲。《皇后大道東》囊括了香港三大排行榜冠軍,令香港樂壇為之一驚 。

在《皇后大道東》中,處處可見當時香港市民生活的痕跡。

有人說,

“皇后大道西 又 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 轉 皇后大道中”

兩句歌詞,表達了當時香港市民對中英談判的三種猜測。

“西”意味著英國談判勝利,“東”意味著中國談判勝出,“中”意味著中英兩國協商一致,達成共識。

“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

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這是在推測香港未來的變化。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一首歌便容納了羅大佑對整個香港社會的觀察與預測,連接歷史、現在和未來,其流露出的憂患意識更是不言而喻。

除了在歌中譜寫對社會的關懷,羅大佑還在用行動時刻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

1985年,羅大佑創作出《明天會更好》,用“群星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應1986年世界和平年的主題,並紀念臺灣光復40週年,這成了臺灣近代流行歌曲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

2004年,羅大佑為抗議美國要求臺灣協助出兵伊拉克,公然在臺灣新竹的演唱會中剪斷美國護照,放棄美國國籍。

同一年,臺灣發生三·一九槍擊案。羅大佑在隨後推出的專輯《美麗島》中,收錄《綠色恐怖份子》歌曲,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滿。

可以說,他的歌中,既有對社會問題的反思,也有對動盪時局的尖銳批判,更有對社會幻滅的關懷。

他的歌曲,已然與這個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羅大佑的憂患

是整個時代的憂患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70年代的時局是緊張且壓抑的,美蘇超級大國爭霸,對整個時代的壓迫都很強。原子彈核彈,以及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讓人們誠惶誠恐。

那個年代的人,思考是用力的。他們用各種方式抒發對當下生活的憤怒。內憂外患的處境,岌岌可危的人類未來發展,都是他們憤怒的源頭。

羅大佑也不例外,他選擇了用歌聲來宣洩自己的不滿,用歌詞表達自己對社會和祖國的深思。

80年代末,羅大佑定居香港,他以一個移民者的視角審視這個已經具備現代化的華人城市,漂泊之感揮散不去,他寫下《海上花》《東方之珠》《戀曲1990》等歌。

“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

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

黑漆漆的孤枕邊是你的溫柔

醒來時的清晨裡是我的哀愁”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蒼茫茫的天涯”、“黑漆漆的枕邊”、“醒來時的清晨”,三種狀態刻畫出天涯遊子的漂泊狀態。這首《戀曲1990》,其實是他寫給臺灣的一封情書,濃郁的思念之情從歌中瀰漫開來。

曾幾何時,他創作的作為電影《阿郎的故事》插曲的《戀曲1990》,就如同香港的“城市之歌”被眾人傳唱。《東方之珠》這一首歌,更表達了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多年後,香港的滄桑變化就在這首歌中沉澱下來。

羅大佑說:“我的唱片像是我的名片,它代表我,代表一種寫歌的熱情、人格、信念。”這種信念關乎社會、關乎國家,被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歌曲裡。

羅大佑曾兩次寫《家》,第一次是他30歲的時候,他寫的是“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第二次是他年近花甲時,寫給女兒的“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不願紛爭的家庭”。

朗讀者羅大佑:我的一生,有三個家

與張艾嘉、李烈之間一段段戀情的告別,再到親人離世,多年漂泊,羅大佑的歌曲主題向家庭迴歸。

2012他再度結婚,2年後妻子經歷人工受孕產下女兒。《戀曲2100·家》是羅大佑等待女兒降生過程中寫下的歌。

羅大佑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是自己成立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