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文/江宇琦 師燁東

距離這個“十年後”的時間,如今已經半。在過去的三年,一度作為阿里大文娛排頭兵的阿里影業,換了三次主帥,而回看這五年,阿里影業頗有點轉了一個圈,又重新回到內容上的意味。

“要大力投入優質內容,要培養年輕的導演和編劇。”今日上午,履新還不滿一年的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在電影節的主論壇上說道。看起來平淡的一句話,但是對於業內人士來說,著實算得上語出驚人了。要知道,就在去年此時,時任阿里影業CEO的俞永福在參加上海電影節主論壇時曾說過“阿里影業要做行業的水電煤,不和影視公司在上游內容競爭。”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電影節主論壇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阿里影業的變與不變:仍然要做行業的“水電煤”

對於阿里影業來說,比起年報的發佈時刻,每年的上海電影節倒更像是一個對於其過往發展總結和未來走向判斷的好時刻——媒體往往也是通過阿里影業高管在上海電影節的講話,來知曉其下一步的戰略。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三年來阿里影業上海電影節的表態:

•2015年年底,時任阿里影業CEO張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阿里影業未來的節奏將是“一年三部左右”。可到了2016年的上海電影節,阿里影業卻突然提速,第一次大規模發佈自己19部影視作品的年度片單,宣佈包括吳曉波的著名作品《激盪三十年》以及遊改影作品《征途》在內的17部電影及2部電視劇,都將陸續亮相。張強也在發佈會現場表示,“阿里影業將會堅持全產業鏈平臺的發展方向,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去改造電影。”

•2017年,俞永福在上海電影節指出阿里影業將通過3C(Consumer用戶觸達、Commerce商業化和Content內容產業化)來構建影視產業“新基礎設施”,賦能電影產業。同時強調,

阿里影業的定位是非傳統影業公司,要做電影行業的服務者,表示要做行業的水電煤,而非競爭者。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2017年,俞永福在上海電影節

•2018年,樊路遠表示,“要大力投入優質內容,要培養年輕的導演和編劇。2018年,我希望這家公司創作出有影響力正能量的優質內容。”

單從表述的核心來看,阿里影業可謂一年一變樣,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可事實上,在“變”的過程中,“水電煤”的基因卻一直被傳承了下來。

2016年雖然被外界視作阿里影業“激進”的一年,但其實時任掌門人張強就曾表示過,阿里影業在內容研發與製作的策略是,不僅僅自己拍電影,更要幫助有才華和創造力的電影內容生產者更好地拍電影,尤其是中小電影公司和獨立製片人,阿里影業要與合作伙伴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這一說法在2017年的上影節上被俞永福總結成為了那句著名的“水電煤”,而作為俞永福繼任者的樊路遠則在今年將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他表示,阿里影業是中國影視行業的“打工者”,要從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到重視優質內容製作,從創新宣發營銷方式到豐富內容商業渠道,阿里影業將發揮品牌、大數據、生態資源等系列優勢,不斷保持和上游內容的積極互動,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增量,帶來活力和創新。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

樊路遠是何許人也?作為技術骨幹,他曾是最早的27位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2007年加入支付寶的他被外界稱為“餘額寶之父”,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評價他是“支付寶的拓荒者,為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是淘票票業務最初的創始人;2017年8月2日,俞永福“經與大集團反覆申請並獲最終同意”,他接替俞永福出任阿里影業集團公司(簡稱阿里影業)CEO。

樊路遠在阿里內部的花名是“木華黎”,蒙古國猛將、開國功臣,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這與樊路遠在支付寶期間的業績頗為吻合。如果說,做好水電煤是俞永福作為“簡單IT男”的特質的話,那麼能讓一位“猛將”也能表示要做打工者,要麼是因為這背後藏著阿里更大的雄心,要麼則確實意味著做好基礎服務已經被寫進了阿里影業的基因裡。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阿里影業的野心和工業化

在掌門人的更替中,被傳承下來的不僅僅只有“水電煤”的基因,同樣也有阿里影業的野心。

如果說2016年張強在製片策略上的改變只是序幕的話,看上去低調的俞永福其實才是真正吹起了阿里影業進攻的號角。壹娛觀察在去年的稿子裡就指出,不要被俞永福憨厚外表騙了,儘管他一再強調“從上游內容的角度來說其實我不會競爭”、不再“改造電影行業”,但要知道,正是在他執掌阿里影業時,這家彼時年虧損達到10億的影企,還對外宣稱在線票務要“保持進攻陣型”。

而當時王長田就曾說過:“我覺得有一天也許我們還是會競爭的,因為這個行業其實很小,大家做著做著就做成一樣的公司了”——事實也證明,在2017年,以淘票票作為橋頭堡,阿里影業成為了中國電影上游產業中最活躍的公司之一。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上影節,用戶在使用淘票票取票

壹娛觀察注意到,到今年上影節期間,雖然阿里影業類似於“進攻”這樣直接的說法少了許多,但“工業化”成了阿里影業的主旋律。近兩天裡,阿里影業舉辦了兩場有關電影工業化的論壇,還和藝恩一起發佈了《新時代新動能-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驅動觀察報告》,指出未來國內電影產業工業化在內容、市場、運營等方面的十大創新路徑,謀求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產業工業化助力。

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向工業化?阿里影業又如何能在其中出力?

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告訴壹娛觀察,在他看來,中國電影工業化有三個定義:一是消除不確定性,把製作、完片、票房、宣傳、發行等的風險。通過制度、機制、能力來讓電影風險控制到最小;其二是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能力;其三則是可以輸出優質內容的公司如何將項目模式做成平臺模式,以便可以持續輸出。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淘票票總裁李捷

今年初已經整合進阿里影業的阿里魚與今年四月淘票票扶持的燈塔平臺便是阿里影業消除不確定性、打造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抓手。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阿里魚

在阿里拿下《旅行青蛙》的IP之後,阿里魚依託這一IP推出了一系列的衍生品,並且當時預估銷售額就超過1.2億元。阿里影業副總裁、阿里魚總裁吳倩認為,阿里魚解決的IP問題,也在為影視項目帶來收益的多元化與未來持續輸出的能力。

樊路遠的“大力投入內容”,隱藏的是阿里影業“工業化”的雄心

阿里影業副總裁、阿里魚總裁吳倩

可以說,與去年不同的是,從發行到IP變現,整個電影上游產業鏈條中的後兩環,阿里影業已經把路給鋪好了。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僅僅過了一年時間,樊路遠重新提出要“投入內容”。自始至終,阿里影業的掌門人們都在力圖實現當年張強口中的“不一樣的電影公司”,只不過張強選擇了激流勇進,俞永福選擇了韜光養晦,而到了樊路遠時,這個阿里花了三年時間的舞臺,終於到了可以厚積薄發的時刻。

不過,淘票票這兩年“無上限的投入”使得阿里影業一直保持著不小額度的虧損,這一年來公司核心業務營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未來的阿里影業與淘票票,是否要考慮盈利問題?

“阿里影業在淘票票上持續投入是因為淘票票是阿里影業發展的一個基礎。互聯網的思維是先解決用戶規模,後解決財務問題。”李捷在回答壹娛觀察提出的盈利問題時如是說道,“利潤並不是讓我們焦慮的問題,我們真正焦慮的是有沒有好的產品,革命性的產品。持續在淘票票上加大投入,是因為它能讓阿里影業擁有一個強大的用戶平臺,我們目前正在社交領域進行拓展,未來淘票票絕不只是一個票務平臺。”

這個電影節的數據也給了淘票票一個不用焦慮的好消息——在第21屆上影節正式開幕的當天,官方指定售票平臺淘票票大數據錄記下了影迷的巨大熱情:6月9日開票首日僅過58分鐘,出票量就超越了去年同期首日全天線上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