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爲何拖到第10次?

近來有外媒報道稱,中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成功進行第10次試射,彈頭精確命中靶標,這一試驗結果正式標誌中國擁有完整的核威懾力量,而且洲際彈道導彈在世界範圍也很少見到試射這麼多次。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要說東風-41,還得從東風-5說起。1980年,中國第一次試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4000公里,彈頭落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但這只是單彈頭版,如果使用多彈頭,導彈更重阻力更大,射程會縮減兩三千公里,堪堪把美國本土囊括在內,當然不夠用,於是優化多彈頭版東風-5變成了當務之急。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東風-5定型後,由於經費緊張,改進型多彈頭一直拖拖拉拉,在多名將軍和專家的數次提議後,國家終於把東風-5B上馬,這就是我們在閱兵是見到的“大腦袋”東風-5B,也終於使中國擁有了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隨之而來的問題又是如何保證這個大傢伙的生存能力,由於尺總長達到32.6米,運輸時要動用多輛拖車,到達目的地後再臨時組裝,組裝過程又要多日,加註燃料也要臨時進行,這樣就只能部署到發射井,根本沒有機動性,而且燃料加註一小時內必須發射,否則高腐蝕性的燃料會把燃料箱燒穿。總體而言,這種導彈個頭大、無機動,準備時間太長,生存率很低。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東風-5的生存力和反應能力都太差,中國的導彈設計師有推出替代型號,這就是東風-41,簡而言之就是固體發動機版東風-5,射程基本不變,亦可攜帶10枚彈頭,看起來很不錯,但因為難度太大,而且經費緊張,這個過程耗時將近40年。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為儘量簡化過程,中國設計師在這中間又設計了兩個過渡型號,這就是單彈頭的東風-31和多彈頭的東風-31AG。其中東風-31AG實現野外無依託隨機發射,只要接到命令就能停車發射導彈,這也是託了“北斗”系統的福;而東風-31只能在基地附近預設的一些發射點實施發射作業,這些點都經過高精度方向測定,也經過加固,撐得住幾十噸的重量。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但即使有了這兩型過渡型號的鋪墊,東風-41依然試射了足足10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法國的潛射彈道導彈M51,這種難度更大的潛射導彈也只經過4次試射就定型,為何難度居中的東風-41要試射這麼多次?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簡單來說,法國的技術先進,零部件質量也過硬,先期試驗和計算也更優異,所以試射4次就通過了,算是法國人的自信。中國人更願意穩妥行事,將目標分階段逐級實現,在技術和經驗都不足的時候,這是一種最靠譜的辦法,東風-41從近到遠,從單彈頭到多彈頭,從設定到智能,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法國的M51試射4次就確定,東風-41為何拖到第10次?

從東風-41看得出來,在條件和環境允許的前提下,中國人做事還是願意一步一步踏實來,儘量少走彎路,一次性把目標達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