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名園——拙政園


蘇州園林甲天下。前往拙政園的路上,街頭景色。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平江區,是所有的蘇州園林中,面積(八十三點五畝)最大的一家園林。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分成了東、中、西三部分,曾分別屬於不同的主人。

拙政園遊覽圖。

晉代文學家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據說拙政園的主人花了十年時間建此名園,僅享受了一年就撒手歸西了;之後其子豪賭一場,就將園子輸給了別人。後來此園輾轉他人之手,歷經400年滄桑,以一園之興衰察世事之變化。

直達幽雅處----入口“通幽”。左邊玲瓏石、蓮藕,右邊竟然寫著:學習雷鋒、樂於助人、提升自己。風馬牛不相及。

蘭雪堂。意思是如蘭幽香、似雪潔白之堂。也寓園主人的品德高潔。

溪水邊用太湖石壘成的小品隨處可見。

溪水清澈,旁邊有人在清理溪水中的漂浮物。

邊彎曲的石板路,左邊假山上林木茂盛,右邊小溪中荷葉挺立。

石子路蜿蜒向前,路邊各色太湖石形狀各異,碧草青青,綠蔭悠然,小橋流水。

梧竹幽居: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

通向密林深處的幽徑。

玉泉:位於遠香堂東南角,距今已有500年曆史。據歷史記載,該井下接泉眼,井水甘冽,造園者認為井水水質與北京玉泉山泉水相似,因此取名“玉泉”。

園內一角。遠處就是遠香堂。

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

遊客們進入遠香堂。

遠香堂內的陳設,椅、凳、幾、花瓶,全是真品、精品,絕無偽造。

遠香堂四周水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

遠香堂四周水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

倚玉軒:與遠香堂相呼應。文徵明《拙政園圖詠》:“倚楹碧玉萬杆長”。因軒旁廣植竹子,故名倚玉軒。

倚玉軒內擺放的奇石。

池中荷葉佈滿水面,清香撲面,陣陣微風一股清涼。

遊客專心欣賞亭子,“荷風四面”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樓艙,通香洲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

古樹和美女。

園中有不少上百年的古樹。以香樟、桂花和柳樹較多。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藉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

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

卅六鴛鴦館:因臨近的水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為西花園的主體建築,南部稱"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

卅六鴛鴦館:館內頂棚採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嫋嫋,繞樑縈迴。

卅六鴛鴦館中的藍色玻璃。

鴛鴦館到留聽閣的鐵橋路:地上有花和銅錢圖案,導遊稱男踩錢女踩花,意為男人賺錢,女人花錢。

與誰同坐軒。

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早期這裡栽有18株不同品種的山茶花,有東方亮、西施舌等,早春花開,滿地鋪錦。

十八曼陀羅花館:圓門上的篆體為“得少佳趣”。

十八曼陀羅花館。

十八曼陀羅花館內部擺設。

留聽閣:為單層閣,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

留聽閣內的陳設。

雪香雲蔚亭

國家二級古樹,白木香,樹齡有130年。

利用白木香的支撐,巧妙地搭成一亭。

園內一角。

五福地磚

香洲,船型建築,又叫石舫。

文徵明題寫的“香洲”二字。

香洲內的陳設。

園中美景。

小滄浪內擺放的奇石。

園中美景。

園中美景。

園中美景。

園中美景。

園中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