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之路的「臨湖樣本」

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之路的“臨湖樣本”

23公里的太湖湖岸線和3300餘畝環太湖生態保護林,對蘇州吳中區臨湖鎮來說,這是生態稟賦帶來的先天優勢。而這種優勢也開始轉化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引擎。這不但可以拓寬現代農業的發展“界限”,還能讓更多農民走上增收的致富路。

今年,臨湖鎮接手蘇州太湖農業示範園,真正實現“區鎮合一”,在原有1.1萬畝基礎上,將全鎮3.4萬畝農業用地整合到農業園,做到全鎮農業“一盤棋”發展。未來三年,臨湖將圍繞“米”“蟹”“花”三大主題,“農文旅”融合打造現代化全域農業,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臨湖鎮領導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臨湖要打好得天獨厚的‘太湖’牌,以黨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做到興產業、惠民生、富農民,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大有可為”

初夏時節育秧忙,抓農時的農民們陸續開始水稻集中育秧,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繁忙的勞動景象。今年,臨湖將種植6789畝高標準良田。有意思的是,負責這些農田“一粒米”生產的只是20個本地職業農民。

東方紅拖拉機、洋馬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除了這些先進的農機設備,加上高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統應用,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成本,20個人就可以輕鬆包管6000多畝地。

臨湖鎮領導說,“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首先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如何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本地新型職業農民,真正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未來臨湖的農業‘後繼有人’,讓更多的本地人守住這方土,是我們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之義。”

在培育本地職業農民方面,臨湖整合了全鎮勞動力、農機資源,以鎮勞務合作社帶動本地勞動力就業,鎮農機合作社培育本地農機手,逐步將本地有從事農業願望的農村勞動力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

同時,太湖農業園還積極鼓勵本地大學生返鄉創業,引進“江蘇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江蘇省農村電商創業標兵”臨湖籍新型職業農民徐斌及南農大碩士研究生加入農發公司團隊,共同為家鄉農業作貢獻。

如今,20個新型職業農民帶上100餘名臨時用工,實現“一粒種子”到“一粒米”質量全程可追溯。同時,組建高標準農田管理銷售團隊,搭建銷售推廣平臺,建立線下體驗店,打響以吳中大米為引領的鎮級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太湖農業示範園全面啟動之年。臨湖將全鎮農業用地全部納入園區統一管理。所有納入示範園區的土地,完全可以租出去讓大戶們種植。想要打造出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還得從源頭和生產環節上把控好。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整合。在原有1.1萬畝基礎上,臨湖將3.4萬畝農業用地整合到農業園,成立吳中區規模最大、受益農民人數最多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做到全鎮農業“一盤棋”發展,實現全鎮農業發展規劃與園區規劃“雙規合一”。

今後三年,臨湖重點圍繞“米”“蟹”“花”三個主題,即以萬畝高標準智慧農業示範區為基礎,2018年種好“一粒米”;以省級漁業示範區為核心,藉助太湖圍網拆除為契機,2019年養好“一隻蟹”;以園博園和打造“原鄉園藝”小鎮為引領,2020年栽好“一朵花”。

同時,藉助23公里東西太湖湖岸線,圍繞打好“太湖”牌,將“農文旅”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

按照規劃,臨湖將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產業發展、培育職業農民、增加村級收入、促進農民增收,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集產業發展、農業體驗、科普教育、鄉村旅遊於一體的農文旅發展樣板,凸顯“現代”“示範”主題,努力打造省內知名的農文旅現代農業示範區。

建成新時代的“魚米之鄉”

促進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和根本落腳點,臨湖將力爭通過農業增效、農村增色、經濟增強、生態增優、文化增智,讓全鎮農民享受“雙規合一”發展成果,最終實現農民增收,建成新時代的“魚米之鄉”。

建鎮12年來,臨湖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打好“生態+產業+黨建”組合拳,積極探索生態環境敏感地區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2017年,全鎮實現村均穩定收入13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萬元,連續多年保持10%左右增長。

2013年以來,臨湖累計投入2.76億元,建成美麗鄉村86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全覆蓋、生活垃圾全收集。

去年,臨湖啟動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成果。當年,石舍村被評為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示範村,黃墅村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首批試點。

值得關注的是,臨湖堅持以工補農,做強3000畝市級高端裝備製造基地;堅持以旅帶農,搶抓省第九屆園藝博覽會在臨湖舉辦契機,大力採用市場化+政府引導的運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帶。

短短兩年內,“森林的秘密”等高端民宿的集聚效應開始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此外,臨湖藉助全省首家鄉村振興學堂落戶臨湖為契機,健全紅色漣漪黨建工作體系,致力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湧現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各具特色的黨建品牌,實現黨建走進田間地頭,將黨建工作傳遞到千家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