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死力排衆議讓孫權繼位,但是孫權稱帝後如何對待孫策後人?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策臨死前,將吳國霸業託付給孫權,卻不曾想,自己的後人卻並未得到孫權的厚待。

孫權對孫策的後人並沒有視如己出,陳壽在《孫策傳》評曰: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孫權稱帝后,把自己的孩子封為王,孫策之子孫紹僅為侯。而且對孫策的追封也僅為長沙王,相比之下,後來的司馬昭為晉文帝,哥哥司馬師為晉景帝。孫權猜忌孫策的後人,以及孫策女婿的陸遜。

孫權對孫策必然是有愧疚的,據記載:

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

換言之,孫權病倒,按理應該遣太子向孫堅禱告,卻向孫策禱告,可見其愧疚之心。

孫紹死後,侯爵由其子孫奉沿襲,但孫奉因造反謠言,被吳末帝孫皓誅殺。


五味社

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還很年輕。他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兒子,最後選擇了年齡最長的弟弟孫權繼位,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否則,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大爭之世,如果是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恐怕很難維持下去,要麼是像曹叡之後的曹魏一樣出現強臣壓主,要麼就是像劉琮一樣,曹操一打過來,就頂不住壓力,早早投降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無論對保全孫策的兒子來說,還是對保住孫氏的江東來說,都非常正確。孫策的兒子當時還年幼,如果他沒有選擇孫權繼位,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東吳的幾個大家族實際掌握政權,架空孫氏,權力逐漸轉移到幾個大家族手中,就像曹叡身後的曹魏一樣,要麼是被曹爽架空,要麼是被司馬懿篡位。

國賴長君,亂世尤其如此。不過,在三國時期,繼承製度還未最終成型,所以比較混亂,出現比較多的情況就是像袁紹、劉表、劉焉一樣,讓小兒子繼位。袁紹本來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決定繼承人的,但他選擇了廢長立幼,結果是幾個兒子兄弟相殘,袁譚在壓力之下,被迫向曹操求援,結果是曹操趁勢進入河北地區,一舉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佔領了整個華北。

劉表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不決,實際上也是因為荊州的權力結構本身就是主弱臣強,又加上主少母壯,和漢朝末期的情況一樣,劉表一死,蔡氏為代表的荊州地方豪強就實際控制了荊州,和蔡夫人合謀,沒有立劉琦,而立了更為年幼而容易控制的劉琮為主。結果是曹操南征還沒到新野,劉琮就在當地豪強的裹挾下,不得不向曹操妥協。

孫權死後,繼位的孫亮還年幼,實際上就出現了強臣壓主的情況。先是輔政大臣之間火拼,諸葛恪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中書令孫弘,一年多後又是另一個輔政大臣孫綝殺死了諸葛恪,政治權力始終控制在權臣手中,一直到孫皓繼位,才用計除去幾個權臣,重新逐漸收回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孫皓也是孫權之後唯一一個真正掌權的皇帝。

孫權繼位之後,把爵位讓給孫策的兒子繼承,他自己則繼承了孫策的官職。不過當時孫策的職位也並不高,只是討逆將軍,本來想向曹操討一個大司馬,但是還沒來得及曹操答應,他自己就已經死了。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帝,而沒有追封孫策,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從哥哥手中繼承的權力,所以他如果也追贈孫策為帝,那麼就等於承認了孫策對東吳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就等於承認了孫策的兒子是有權繼承孫氏的皇位的,這對孫權這樣比較自私刻薄的人來說,當然是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孫權稱帝后,先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孫紹則被封為吳侯。吳侯這個名義顯然不太合適,因為孫權在向曹操稱臣之後,曹操就是先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孫權為吳侯的,曹丕時期,又進封為吳王,國號又是吳,所以這個爵位就像漢朝不能給任何人封漢王、唐朝不能封任何人為唐王一樣。所以,幾年後孫權又把孫紹改封為上虞侯。孫紹死後,孫紹的兒子孫奉嗣爵。到孫皓的時候,傳言說孫奉應該當皇帝,孫皓就把孫奉殺死了。

兄終弟及的例子還有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位,司馬師死的時候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還是司馬昭的兒子,也就是齊王攸。所以,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就順理成章的繼位了。司馬昭甚至還考慮夠,在他死後,要把權力再交給司馬攸,而不是他的長子司馬炎,但最終司馬昭還是選擇了司馬炎。而在司馬炎稱帝后,最終逼死了司馬攸。

宋太祖死後,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宋太宗剛繼位的時候,還假惺惺的宣佈,太祖的子女和他的子女一樣,都稱為皇子、皇女,也就是承認,哥哥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樣,都有平等的機會來繼承皇位。但沒過多久,他就逼死了太祖的兒子德昭,只剩下了德芳,幾年後也死掉了。為了防止他的弟弟廷美和他一樣當上皇帝,他也以蓄謀造反的罪名,把廷美貶逐遠方,最後也是早早病死。

《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蕭武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權力的更替往往是父終子替,少有出現兄終弟替的情況,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是因為自己沒有後嗣。而孫策有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選孫權繼位呢,孫權繼位以後又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兒子呢?

孫策這麼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孩子太小了,要是立了他的孩子,估計會被佞臣所利用,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就要功虧一簣。雖然在史書中沒有記載孫策孩子的年紀,不過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歲,可想他孩子有多大。所以選擇孫權不妨為個好辦法。


當然還有孫權個人的因素,因為孫策有多個兄弟的,而孫權能夠脫穎而出,說明孫權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張昭都建議孫策選孫翊,因為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可孫策還是選擇了孫權。孫策在傳位給孫權時說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孫權適合治天下,可以鞏固孫策打下來的江東之地,所以選擇孫權是明智之舉。連曹操都說到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一位無可挑剔的繼承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江東士族集團的利益關係問題。孫策在位期間,孫策只顧對外擴張,在處理與江東士族關係上關係弄的很僵,兩者之間矛盾尖銳,孫策就是被許貢以前的門客所殺。基於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孫策需要找一個能與江東士族處理好關係的繼承者,而孫權此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加上張昭的輔佐自然可以處理好與士族之間的關係。

當孫權繼位以後,追封孫策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可見孫權並沒有虧待孫策的兒子。但是到了孫奉的時候,因為有謠言傳孫皓將死,孫奉將繼承皇位,於是孫皓趕盡殺絕。在權力面前,親情如草芥。

正是孫策傳位於孫權,孫權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局勢。



歷史百家爭鳴

孫策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的的一路軍閥,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人稱“小霸王”。

為了統一江東,屈服與袁紹,後脫離袁紹。在一次狩獵中與刺客之後不治身亡,。在臨死之前孫權並沒有選擇讓其兒子孫紹繼位,而是立排朝臣,扶持自己弟弟孫權繼位。對於當時江東初步統一內憂外患的情況,孫權做出讓其第繼位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

孫權繼承大統以後也確實為江東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功效,加強了江東的統一地位,不僅保住了原有基業,建立的吳國,促使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行成。

孫權此人知人善用,又有很好的軍事素養,早期重用周瑜、陸遜等賢良之才,在魏蜀兩國不停的同盟與決裂中也是一步步的壯大。可是暮年的孫權猜忌朝臣,弒殺成性。連陸遜也被其活活氣死。孫權晚年的性情大變,也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孫權繼位後,孫策的三個女兒都得到了很好的歸宿,都嫁到江東大家族。但是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僅僅是封了一個吳候。作為東吳的奠基人孫策唯一的兒子連一個王都沒封,可以看出孫權此人的心胸。孫紹死後其子孫奉子承父業繼承爵位。雖然說孫紹並未封王,最起碼是安度一生,最後也得了個善終。但是孫奉卻沒有這麼幸運。

孫權之後其子孫浩繼位,因為有人傳言要立推孫奉繼位。孫浩懷疑其謀反,而被誅殺,自此孫策一脈算是絕了。

大家覺得孫權此人到底怎麼樣?


隨口華歷史

孫策-----三國一代梟雄,26負傷離世,惋惜。在彌留之際力排他議讓孫權繼位,主要是他看出了孫權的野心很大而自己的孩子小,而吳國剛建立,為避免皇權之爭不得已而為之,但孫權稱帝后如何對待孫策後人的呢,可以說一般般吧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看以下幾點:

1.孫策死後追封為長沙桓王,而不是帝。

孫權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為帝,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王,並與國象徵的皇室宗廟有所區隔,另外為孫策立廟於建業。這就註定了孫策的後代不能繼承王位。大家都知道江東基業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只是天不隨人願,一次負傷就西歸了,是完全有資格被追封為帝的。可見孫權的私心

2.對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僅僅封侯了事。

孫策封王,其子孫當然只能封侯了。起初孫紹被封為吳侯,後其爵位為太子之子孫英取代,孫紹改封為上虞候。孫策之子之封競不及孫權孫子之封。民間有傳言孫紹之死與孫權有關。

3處死孫策之孫。孫紹之子孫奉傳言說孫奉或章安侯孫奮其中一個會當上皇帝.......之後因散佈謠言被處死。


wjh4252

不夠厚道

建安五年,東吳小霸王孫策在打獵時遇刺,不久病重。當時漢末亂世,群雄紛爭,江東剛剛才打下來,也還沒有穩定下來,出於大局考慮,孫策在臨死之前把江東託付給了他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

孫權掌權江東之後,也確實沒有令他哥哥孫策失望。通過東征西討、各種措施穩定了江東的局勢,並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分立的基礎。

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這個時候就考量孫權的氣度了,江東很大程度是他哥哥打下來的,如果也追封他哥哥為帝,那孫策的兒子是不是應該立為太子?就算孫權不立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太子,一旦追封孫策為帝了,手下的大臣們也難免不會不擁立孫紹,這對於孫權一脈的帝位傳承是會產生威脅的。

最終,孫權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孫紹被封為吳候,後因為覺得不太妥當改封為上虞侯,但沒有給予什麼實權。孫紹死後,他的兒子孫奉承襲他的爵位,但孫奉後來在吳國末代帝王孫皓時被誅殺,下場不太好。

陳壽在《三國志》裡是這樣評價的:“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通俗點說就是在對待孫策後人一事上,孫權做得不夠厚道!

我覺得雖然孫權做法不夠厚道,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畢竟孫策後人是對孫權有威脅的,不殺你已經不錯了。


小凌說史

毫無疑問,孫策的做法是沒有錯的,在看三國時孫權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年少就很聰慧,所以對於臨死的孫策來說讓孫權繼位是最好的選擇,我認為孫權有三點原因值得孫策這麼做!

第一:孫權帶兵打仗比不上孫策但是用人卻是在孫策之上,所以對於吳國的發展保住這份基業甚至是想要完成父親孫堅的大業這是最好選擇!

第二:可以顯示孫策的大度之心!因為孫策是有兒子的,他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讓孫權這個皇叔來輔佐他!但是孫策自己知道這個兒子能力不在孫權之上,正好也體現了孫策的無私之情!

第三:可以更好的服眾,孫權的能力是程普,黃蓋等舊將有目共睹的,所以讓孫權當也是讓江東基業更加長久罷了!不然搞得四分五裂自然不是孫策想要的結果!

那麼孫權當了皇帝之後是怎麼對待孫策的後代的呢?我認為不是特別的好,但是也不是特別的差,其中孫策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大戶人家,也算是不愁什麼的,而且也是名門望族。但是這個兒子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我認為這和孫權的用人有關的,我認為是因為孫策的兒子不才,迫於無奈才會這樣!

我認為至於最後孫策的孫子被懷疑謀反被殺這樣的結果也不能怪孫權的兒子的,畢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不是孫策的孫子有其意思,不然也不會被誅殺!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孫策為什麼要選擇孫權繼承,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呢?孫策說,領兵打仗,征戰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賢才,各盡其能,我不如你。孫策說這話不錯,打仗,孫策確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江東地盤都是他打下來的。《三國演義》中,更是說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雖然是演義,不是正史,但是確實令人感受到孫策的勇武。

孫策之所以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可能是覺得自己的兒子當時很小,不足以立世,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不是重要原因。孫策死時二十六歲,古人十六歲就可以成婚,他的兒子當時應該八九歲左右,而當時孫權大概十幾歲,確實在年齡上有優勢,但是,如果孫策選擇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完全可以讓周瑜、張昭、程普、黃蓋、韓當和太史慈等人輔佐自己的兒子,而讓孫權繼承自己的基業,確實是大公無私,心胸豁達,我想,這才是重要的原因。   可是,孫權後來是怎麼對待孫策及其後人的呢?《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長卿KK

孫權稱帝后只給自己哥哥追封為長沙桓王。沒有像晉武帝一樣尊叔父司馬師為景皇帝,要知道本來孫策也可以讓自己兒子做繼承人的。

孫權對自己兒子封孫霸為魯王,對侄子卻僅封了個吳侯。這樣的做法後人也評說孫權做人不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