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村裡的古樓閣

我來過實會村多次,早就聽老鄉介紹說東邊的安樂村裡還有座古樓閣,這一次特意過河進村探個究竟。村子在河東岸的臺地上面南而建,四周林木環繞,村旁河面寬闊,水聲隆隆,村後群山環抱,風景秀麗。

安樂村裡的古樓閣

過河後遠遠即可望見村頭路口處一座歇山頂樓閣在周圍的民房簇擁下顯得分外與眾不同,我趕緊快步奔過去仔細查看,原來是一座舊時的村門,類似於王曲村的南門一樣,在一座條石砌築的城臺上修建起面闊和進深各三間的單簷歇山頂亭閣,簷下四周為迴廊,中室無窗,只開南北相通的兩個門。屋面舉折平緩,飛簷十分寬大,雖然很明顯是晚清建築,並且近年又曾修繕過,但還是保留有濃郁的古風,冷眼一看,與沁縣南涅水村北的水閣涼亭有幾分神似。

安樂村裡的古樓閣

這裡原本是進出安樂村的必經之路,門洞上方南面鑲嵌有匾額“一方仁裡”,北面為“物阜人安”,現在早已荒廢。在北側砌有左右兩組石階可以登上村門頂部,我進入亭閣查看,其內空空蕩蕩,只在正中間立有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的烈士碑一通,記述著本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所犧牲的烈士姓名和犧牲時間及地點,這種利用古廟改造成的烈士亭在許多村莊都有,不但供奉了英烈,同時保存了古蹟,亭閣外牆上近年書寫的“以人為本”的標語則又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安樂村裡的古樓閣

我坐在村頭畫起來,引來不少曬太陽的老人圍觀,但沒有人說得清這亭閣裡面最早是什麼廟宇了,想想也是,被改造成烈士亭都已經近七十年了,實在是太久了,甚至比這裡多數老人的年歲還要大,不過還是有人依稀記得裡面曾經供奉著觀音菩薩和關帝老爺,兩尊塑像是背對背坐著的,看來這也跟王曲村的觀音堂情形一樣。

安樂村裡的古樓閣

雖然現在許多地方都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但我在安樂村中仍然看見了許多耕牛,看起來更親切,更加有我所熟悉的農村的感覺,於是我也將走過村門下的牛車定格在自己的畫中。村裡還有觀音堂等廟宇,但老民居已經不多了。

沿著濁漳河谷一路東去,身旁太行群峰巍峨壁立,山澗裡河水湍急奔流,河岸兩側的山坡上村莊星羅棋佈,從長治去往河南林州的公路傍依著河灘穿行在這似乎沒有盡頭的山水畫卷之中,除了省際的客車之外,也有從長治市或者平順縣開往晉省最東端石城鎮的班車,甚至可以攔到過路的大貨車或者私家車,觀賞著沿途的美景,不知不覺就已是關山飛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