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清晨我從原起寺下沿濁漳河畔向西北溯源而上,河兩邊蔥鬱的樹林已經染上了金黃的秋色,平靜的河面上升騰起片片白色霧氣,溼潤清冷的山風吹得我感到頭腦前所未有的清醒,兩隻白鷺張開寬大的雙翼從水面上低掠而過,一直陪伴我走出很遠。大約行了十餘里,拐進一座山村,這即是平順縣一側的北耽車鄉王曲村。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12年前第一次來王曲村在天台庵前的留影

說起王曲村,我在山西就遇到好幾座,臨汾的王曲村有元代的東嶽廟戲臺,陽城的王曲村有金代的大廟,但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這一座平順縣的王曲村了,村裡保存曾為四大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天台庵,這也是濁漳河流域內最具重量級的早期木結構建築了,無數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朝聖一般的奔向這太行深處的小山村,只為參拜心中神聖的大唐遺構。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俯瞰王曲村

我也是不止一次來到這裡,但每次都是匆匆奔入天台庵院中,竟然沒有仔細審視過這個同樣古老的王曲村。這回來的有些早,於是不再急於去看天台庵,靜下心來在王曲村中四處轉轉,看看這村中尚存的老街巷和民居,果然也有不少年代久遠的珍貴遺存,其實在天台庵耀眼的光芒之下,這些早已被人們所忽視的老建築也有很多寶貴和精彩之處,是值得去細細發掘、品味、關注和保護的,隨著鄉親們越來越富裕,紅磚大瓦房正在成片的崛起,老宅子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境況不容樂觀。鄉親們大多很友善,對於走街串巷,逐戶登門造訪的我都報以淳樸的笑容。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王曲古民居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畫中的是王曲村164號院的古民居,這是一所兩進的套院,可惜只有正房和二門還保存著舊貌,東邊的廂房被拆掉蓋起了水泥小樓,西邊的已經垮塌了。這座懸山頂的小門樓靜靜地隱藏在樸實無華的大院裡邊,因大門內是影壁,所以在街上向半開著的大門內張望時也看不見有何特別之處,只好厚著臉皮走進去碰碰運氣,向左一轉,頓感眼前一亮,一座古雅精美的門樓忽然出現在眼前,簷下如綻放花朵般層疊張開的枓栱和門檻內外完整如昔的抱鼓石都彰顯著老宅子當年的殷實家境和儒雅品味,這樣形式的小門樓即使在有連片古宅保存下來的老村鎮和街區裡也已經不多見了,不想在此撞到,令人欣喜不已。意外發現的驚喜也是鄉村尋古的樂趣之一,這些計劃之外的收穫更令人期待。院中的樹已經接近枯萎,與塌毀的西廂房一起昭示著歲月變遷的無情和往昔繁華的沒落。對於清早貿然闖進來的不速之客,老鄉表現出了好客的熱情,當我提出想留在院中畫上一幅,主人家竟然為我搬來了凳子坐。

王曲觀音堂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在王曲村南端有這樣一座過街門樓,下邊是條石臺基,闢有磚拱門洞,上建三間硬山頂小廟,簷下出廊,前面有宇牆圍護,在北面東側砌有石梯可登二層。這裡是村中一條古道,看連建於石臺基旁的夯土殘牆,感覺這門洞很可能是村子原來的南門,土牆即是昔日的村牆。踏著斷裂塌陷並被荒草覆蓋的石階走上去,但見這座小廟門窗已經被封死,但廊下鑲嵌的幾塊小碑道出了這座不起眼的村廟古老的歷史。

其中一塊“山西潞安府平順縣平北鄉王曲裡本村創建觀音堂碑記”上記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仲夏之吉,維那楊汝登、劉官長,男劉希顏督工,率眾建立神堂三間,前塑觀音菩薩一尊,後塑玄天上帝一尊”,最後的落成時間是“皇明萬曆四十四年歲在丙辰九月二十七日”。這裡已經荒敗破落,偶有鄉民從門洞下穿過,我從門縫中向內努力張望,觀音和玄天上帝看來早已經返回天界了,裡面只有厚重的積塵和廢棄的雜物。不敢想象這樣一座平凡的過街門樓竟然也是晚明的建築,這個小山村的歷史積澱實在是太厚重了。

走進歷史厚重的平順縣王曲村

在我畫這座觀音堂時候,路過的一位老大爺與我攀談起來,從他口中得知,王曲村中曾有一座建於金代的大廟,可惜建國後失火燒燬了,東邊山頂上還有座神堂,也是明朝的建築。這裡的古蹟遺存實在太多了,在外省恐怕早就已成鳳毛麟角的古建築在山西是這麼的尋常,就靜悄悄的隱藏在山村深處,我只是進行了一次走馬觀花之遊,卻感到越走要看的東西越多,真是有些顧不過來了。

還是趕緊去看看珍貴的天台庵吧,沿著觀音堂下北去的小巷很快就來到了這座修建在村子南邊高臺上的千年古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