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趕集的記憶


鄉村趕集的記憶

在我們國家廣闊的鎮,鄉村,農副產品,當地土特產都很多,物資之間的交易,都是在距離不會很遠的地方進行集中交易,而有些專業市場,則是定期進行交易。

在潮汕地區,一般是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開市的,即每個月逢一日,二十一,三十一,逢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開市。。以此類推。市場也分得比較細,有賣牛,馬,貓,豬,地瓜,花生,魚。。

於是出現了一種職業叫做(中人),也就是經紀人。這些人對某一行非常熟悉,也有我們聽不懂的行話,我估計就像《智取威虎山》裡面的對話(天皇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一樣,在帶有點神秘感的交流中,就把牛馬羊及豬狗貓都賣了,買主與賣主都滿意成交,中人也拿到佣金了。那時候我還小,聽不懂他們究竟是怎麼談的,但基本他們的幾種基本套路,就是欲擒故縱,先嫌貨,把那牛說得比不上一頭豬,把羊嫌棄得不如一隻鵝,然後再慢慢磨,嫌貨才是買貨人。而賣貨人則把動物打扮得花枝招展,沉魚落雁,企圖賣個好價錢。

每逢趕集日,我就會去逛市場,這比現在逛商場有趣多了。現在,城市與鄉村的差別越來越小,尤其是商品,基本都沒什麼區別了,城市大商場有的,村裡的超市也有,所以,如果去鄉村遊玩,超市你根本不用進去,它基本只是城市一個大型住宅小區裡面的超市而已,完全一樣。

於是,對於我這喜歡短途自駕遊的人說來,我更喜歡去逛當地的土產商店及農貿市場,那裡才有城市裡面沒有的東西。特產店是本地產品,有山珍或海味,有工藝品,土特產,而農貿市場,則有地產的家禽,魚,蔬菜,草藥,小吃,水果。。。那些都是大山溝裡面弄出來的,農貿市場裡面有許多老農民,老姨,擺地攤,賣他們村裡的農付產品,肉菜等等,他們曬得黑黑的,挑一擔籮筐東西,拿個小布袋裝皺皺的散錢,東西都很好,價格也不貴,你如果比較大方一點,比如不與他們斤斤計較,買多一點的話,他們就非常高興,還會額外送你點其他農付產品,此時,我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大款的良好感覺,自我感覺很不錯,你想想,平時我們在城裡工作,壓力山大,在領導,在老闆,在客戶面前,他們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話都不能說得太大聲。而在這裡,也就是幾塊錢的事,我們牛逼了一回,多爽啊。更開心的是,我們可以在這裡買到童年時候記憶的東西,看到久違的動物,青草藥,還有家鄉的土話,食到那時的食物,包括一碗麵條,一碗粥,一盤菜,一口湯。。。。。

有時,還會遇到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或初中,高中同學,或家鄉的故人,這種場景,這種感覺,這種心情,激動了我們的心,時光好像倒流了,我們又年輕了。於是,每次到鄉村旅遊,都會買許許多多的東西,塞滿汽車,滿載而歸,雖然經常是東西吃不完,送朋友後還剩一大堆,最後都變質了,爛了,但收穫最大的是心靈的放鬆。那種感覺是城裡面不可能有的。

其實,人也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總留戀,經常回到生你養你的地方。

這就是鄉愁,鄉村的呼喚。

回來吧,家園的遊子。

我家在哪裡?

鄉村趕集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