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賽龍舟

又到端午賽龍舟


咚咚鏘咚咚鏘,端午節到,鑼鼓喧天,全國各地,百舸爭流,歡度這中國傳統的節日。

從小的時候開始,就盼望這一天的到來,因為那一天有粽子吃,有龍船比賽可看。尤其是在農村,平時就沒有什麼文娛活動,也難得有湊熱鬧的機會。尤其是小夥子們,可以在姑娘們面前表現一下,比賽的時候還每人可發一件印有某某公社某某村龍舟隊的背心或短袖運動衣,平時可穿在身上,很牛逼的大搖大擺走路。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物質緊缺,如果有舉辦一個什麼活動,發點紀念品,那可了不得,比如發件背心,草帽,帶手把的搪瓷杯,熱水壺等,並都是把比賽的內容印上去,什麼插秧能手,三八紅旗突擊手,青年突擊隊,鐵姑娘突擊隊,出席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分子經驗交流大會,學習標兵。。等等。在那些年代,參加過這些活動並獲得紀念品的,都可能成為姑娘們選男友的加分條件,因為這就是進步青年的榮譽。

文革時期,賽龍舟就停了,替而代之的都是政治學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光大,賽龍舟又開始了。加上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村民的興趣也更高了,一般的,就是每年賽完龍舟後,就把整條船埋入河泥,隔年再挖出來洗刷乾淨,打扮後再參賽,這樣做,龍舟可以保護得很好,像古船木一樣,幾十年都不會變質。

廣東汕頭市,還在海上舉辦過賽龍舟,雖然因為海浪太大,龍舟較難掌控,但敢於創新,有創意,還是得到市民鼓勵的。賽龍舟期間,常看到大卡車在運龍舟,就像走旱船一樣。

又到端午賽龍舟


在比賽期間,二岸萬人空巷,攝影人長槍短炮,或航拍高空取景,或趴在地上搶拍鏡頭,岸上及河裡,各競風流。但是,在極個別地方,也會出現代表各方的不同龍舟隊吵架打架,主要還是出風頭爭臉的問題,樂極生悲。

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項目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民間風俗,習慣,都不斷被髮掘,發揚光大並不斷創新,廣東汕頭一些村鎮的民俗活動遊景,飄色或舞燈,在傳統節目的基礎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比如舞鵝,舞魚,舞蜈蚣,大家都發揮想象力去表現生活的美好及對未來的希望。而國家又把端午節列入國家節假日,大家更開心了。


又到端午賽龍舟

屈原,至今已經二千多年,湖南汨羅江,仍然是長流不息,默默無語的的看二岸變幻莫測的人間,世人時而記得他,時而又忘記他,但不管怎麼樣,都還是能夠記得他,因為這個節日是一個非常容易記得的節日,由於我們為這個節日量身定製了一種叫做粽子的食品,這可是老人到小孩都喜歡的食物,有東西吃的日子最容易記得。粽子,也發展到今天的多品種,多味道。更加講究文化的傳承,飲食的健康。這也是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

歷史的長河,永遠是沒有回頭的,大浪淘沙,湮沒了人間世事,留下的只是傳說,但都會慢慢被人淡忘。

古往今來,一聲嘆息。

又到端午賽龍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