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繁塔位於古城開封東南古繁臺,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原名興慈塔,因其建於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內,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興建於繁臺之上,俗稱繁塔。是開封地區興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開封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過渡的典型。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五代後梁高祖朱溫曾在臺上閱武,所以曾有一個時期叫高臺為講武臺。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曾在臺上興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榮的生辰“天清節”,為了作柴榮的功德院,便給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將後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從皇宮趕出後,曾逃到天清寺避難住了一段時間。

北宋時期,天清寺的名聲很大,與當時的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並稱為京都四大名寺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據北宋王瓘寫的《北道刊誤志》記載,宋開寶年間(968至975年),重修天清寺時,同時在寺內興建了一座磚塔,名為興慈塔,也稱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臺上,故俗稱繁塔。繁塔的興建與鐵塔不同、鐵塔是北宋政府出錢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當時的官僚倡導,從民間募集資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時間很長。現存繁塔裡面洞壁上鑲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獻過錢財和實物者的姓名和年月。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石刻題記表明,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個高高的塔基,到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還不斷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獻錢物。根據塔內碑刻內容推測,繁塔大約籌建於開寶中期,竣工於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後。從籌建到竣工前後經歷了20多年。繁塔是等邊六角形寶塔,原塔高九層,是當時開封最高的塔,這比著名的開封鐵塔高得多,至今開封流傳著鐵塔與繁塔對比的說法:“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到繁塔腰”。元末天清寺毀於兵火,九層繁塔因雷擊遭到部分損毀。

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勝安在天清寺南前樓廢址上興建佛殿,因寺前有國相門,故取名國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覆建新寺,仍復原名天清寺。同時,僧人勝安、圓真等在寺西北白雲閣廢址上建寺,名為白雲寺,國相寺、天清寺、白雲寺在繁臺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黃河水淹開封,三寺淹毀,和尚散離。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帶領門徒去山西五臺山朝拜。途經開封時在繁塔門洞里居住數年,後來他依靠河南巡撫張自德的力量,在繁臺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為國相寺,新寺規模宏大,大門向南,寺殿數進,內有鐘鼓二樓,正殿之後為繁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寺毀塔存。戰爭中,繁塔經受了戰火的洗禮,如今塔身內還存有一顆日軍的炸彈。到解放初期,繁塔竟成了無人管理、隨意登攀的“廢棄物”。1982年,繁塔開始大修,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使繁塔獲得了新生。最後全塔僅替換佛磚374塊、花邊磚173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的真跡。1984年9月18日,繁塔地宮被髮掘。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層,80餘米高的巨型佛塔,極為壯觀。有詩曰:“臺高地迥出天半,瞭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臺春色”成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因歲月滄桑,明代僅餘三層。後人在大塔之上,仿損毀的六層縮建為六級小塔,成為獨特奇麗,別有風趣的造型。繁塔原為六角九層、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鐵塔只搭繁塔腰之說”,至元代,由於雷擊,毀去繁塔兩層,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朝國初“鏟王氣”事件的影響波及繁塔,“塔七級去其四,止遺三級”,清初在殘塔上築六級小塔,封住塔頂,便形成了狀似編鐘的獨特面貌。繁塔現遺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層,塔的上半截拆除剷掉,由基層、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級小塔組成 [3] 。直到清初重修國相寺時,才在三層繁塔上部修成一個平臺,又在平臺上修建了一個七級實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層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繁塔下部三層,是一座六角形的樓閣式佛塔,最低一層每面寬13.10米,面積501.6平方米,從下向上,各層逐級收縮,到第三層呈平頂,平頂上的七級小塔高約6.5米,約為下部一層的高度,下部三層大塔的高度約25米,從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頂尖,總高為31.67米。繁塔的內外壁鑲嵌佛像瓷磚,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市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態、衣著、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種,7000餘尊。其中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中之佛像: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騎著青獅的文殊和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佛像表情細膩,生動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門,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從南門入,為六角形塔心室,原供佛香,頂部以小磚疊澀砌成藻井 [3] ,有木梯可上達三層。從北門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層。欲從第三層登上大塔平臺,須出洞門,由外壁磴道盤旋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自內而上,自外而旋,登於其巔”的說法。

繁塔是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塔內現存碑刻200餘方,以宋代為主,有178塊宋代佛經碑刻,其中更以宋代書法家洛陽人趙安仁所寫的“三經”最為著名。“三經”分別存於塔內上下兩層,南門內第一層東西兩壁鑲嵌刻經6方,東壁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西壁為《十善業道經要略》,第二層南洞內東西兩壁上鑲嵌著《大方廣回覺多羅了義經》。以上均為楷書,有歐、柳書法之長。“三經”刻石四周均飾有蓮瓣開花圖案,技法精妙,線條頓挫婉轉、勁利自然,毫無雕刻鑿痕,如同模製一般,表現出宋人極高的雕刻技巧。繁塔第二層北洞內嵌有“宋代平海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陳洪進捐銀五百兩”的記錄。文中有“竊以繁臺真境,大國名蘭,六洞靈仙,曾留勝蹟,九層寶塔,近立崇基”等語,字體雖不及趙安仁,但也形體端嚴、筆畫俊麗,是研究繁塔歷史的珍貴資料。

河南開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鎮寺寶塔

繁塔是中國佛塔從四角形向八角形過渡的類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築發展、演變的珍貴實物資料。

宋代藝術家賦予了佛像豐富的感情,使人們觀賞時覺得親切而生動。佛像所穿袈裟線條流暢,對面部和手腳的刻畫表現得豐滿、細緻、圓潤。縱觀繁塔內外壁佛像造型,技藝堪稱卓絕嫻熟。菩薩寶冠上的化佛造型雖然很小,但也毫髮畢現、細緻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藝術家雕刻模製的高超技藝。繁塔豐富多彩的佛像,對研究中原佛教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