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2018年,靈雀雲獲英特爾投資新一輪戰略投資

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文 / IT創事記 祁萌

在宣佈獲得英特爾過億元戰略投資後的第4天,左玥接到了一位銀行客戶的電話。

“他們著急把項目啟動起來。”左玥一邊給我讓座,一邊說。

這家商業銀行的核心研發團隊,剛剛基於私有云實施了靈雀雲的容器雲平臺,另一個做FinTech業務的部門,就著急啟動容器產品在公有云主機上的部署——後者此前參加了核心研發團隊的POC,決心已定。

“所以,剛才只是碰巧來電話催了下。”初夏的中關村已有些悶熱,左玥不時地向上推著眼鏡。他可能也是想讓我明白,並不是我帶來了什麼好運氣。

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在左玥身後,是一張很多媒體都曾提到過的宜家沙發。2014年創建靈雀雲的幾個月裡,左玥常睡在那裡。

現在,人們很喜歡談論它,把它當成了一件篳路藍縷的物證。左玥是靈雀雲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隨著一輪輪投資的進入,這張沙發也開始變得與眾不同起來——它就像是靈雀雲精心挑選出來的,一個象徵公司工程師文化的圖騰。

左玥就是工程師出身,聯合創始人陳愷也是。他們從微軟、AWS拉來的同事、同學,以及這些同事拉來的同事,都是工程師。

在放棄微軟中國的Offer前,工程師這項工作,左玥在微軟美國做了9年,直到首席架構師兼研發經理的職位。如果繼續待在微軟,他所在職業路徑的頂點將是微軟“合夥人”——那原本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就會實現。

左玥的經歷在行業內並不陌生。2002年赴美讀研,3年後進入微軟美國,此後一待就是9年。

在那裡,左玥一手帶出了微軟今天的網絡虛擬化團隊, 並因此深受賞識——2012年,微軟將今天已如日中天的容器項目孵化任務交給了他。

那一年,Docker尚待字閨中。

在交出網絡虛擬化團隊後,左玥開啟了此後改變自己職業走向的微軟容器項目,組團隊、加班、熬夜,一如既往——左玥也不會想到,此後靈雀雲在國內打單中常拿下技術分第一,或者管理層遊刃有餘地管理數百人研發團隊,多少都受益於這些經歷。

“是的,在那之前,你需要一切ready。”他說。

微軟是這樣的,它會交給你一項任務,你高質量交付;它再給你難度更大些的。不斷重複,不斷施壓,如此往復,直到你證明自己應該停在哪裡。

“我對容器的理解,當時其實並沒那麼深。”他說。左玥仍是當年的左玥。

影響他最初對容器判斷的,是微軟的幾位大牛。說到這兒時,坐在稍顯狹仄會議室裡的左玥,情緒明顯高亢。

“Mark,他是Azure的CTO;Galen,是研究院裡OS團隊的頭;還有Dave,是Windows NT的總架構師……”左玥又揚手推了推眼鏡,“他們都是微軟的 Technical Fellow(微軟技術院士)。”

這三人幾乎同時開始重視容器技術,也同時將微軟容器團隊的組建寄希望於左玥。此後整整兩年時間,左玥心無旁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時Windows在容器領域比Linux稍落後,但技術和路徑不同。微軟當時投入研發的容器技術與Docker現在開源的容器項目比較接近。”左玥認為,但凡和容器相關的東西,理念都趨同;區別只在於是更多考慮易用便捷,還是安全可靠。

儘管在微軟9年,但有一點經驗,微軟並沒有給到左玥,那就是產品交付能力和企業服務能力對於用戶的價值所在。

一些問題,只有參與到用戶的業務端你才能得到答案。

“只是把產品做好,距離最終的目標其實還差很遠。”左玥終於表現出了他作為CEO的一面,“我們要創造的是價值。你的產品定價,不取決於你投入多少研發,而是取決於你為用戶創造了什麼價值。沒有能落地的用戶價值,遑論價格。”

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2015年,靈雀雲Alauda與微軟達成戰略合作

靈雀雲在初創時,瞄準的是國際上IT最先進的場景,即那些國外大公司以及Gartner提及的場景,例如持續交付。

“在應用開發完成後,所有的後續工作都將自動化實現。”左玥說,他希望用戶根本感覺不到曾有過產品發佈。

“我只知道那是方向,有它的空間。”他說,靈雀雲創建時,並不特別清楚有哪些用戶需要它,而他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共性與個性。

現在看來,公有云接受度是中美用戶最主要的差異,所以才有了今天中國市場方興未艾的私有云、混合雲等。

2014年的左玥團隊並不完全認可這一點,直到2015年。在此之前,靈雀雲的產品只被放在了公有云上。無拘無束的互聯網用戶成為了靈雀雲的第一批用戶。

在公司成立一年多之後,靈雀雲又鎖定了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數字化轉型中的傳統企業。“我們能給他們帶去更大的價值。”左玥說,靈雀雲摸索到了“一些東西”——他也因此成了許多用戶沙龍、應用峰會上被客戶點名要求做經驗分享的嘉賓。而他的身份,也從工程師,轉型成了今天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專家。

左玥的微軟經驗開始接受龐大的中國市場的檢驗。他漸漸意識到——強監管行業如金融等,無法在短期內實踐超前的技術理念。

挑戰不在於容器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充分利用容器技術提升效率,同時滿足監管要求。

當他談論這些業務方向的決策時,距離靈雀雲辦公室裡迷茫情緒的消散,已經過去了近3年。金融、政府、製造等行業的頭部用戶已漸次被其攬入懷中。

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2017年,靈雀雲發佈Alauda EE企業專享版

這3年間,靈雀雲把業務重心放在了看起來更有“錢途”的大中型用戶身上。它們要數字化,靈雀雲就負責幫助他們實現數字化。今天,左玥數字化轉型專家的形象,就是在這經年累月的用戶溝通中樹立起來的。

2017年,在金融行業用戶眼中,企業級容器PaaS平臺成了靈雀雲產品線最大的亮點。與銀行業用戶頻繁的溝通,讓靈雀雲逐步摸清了行業特性。

“是交付公有云,還是私有云這事兒,現在已經不重要了。”他說。“重要的是客戶需要什麼”。

這是一個典型的,創業者的蛻變。

和信息化的進化不無二致,第一批意識到IT將成為業務核心的用戶,主要集中於頭部。

靈雀雲此時正在展開從公有云向混合雲,或者私有云的騰挪,也恰好在這個時間點,它落在了這些用戶的面前。

這家知名證券公司的名稱在靈雀雲的官網上有體現,但在談及其業務時,左玥還是決定將其隱去,而只去看它們的特性及要求:要讓IT從業務支撐轉向業務引領,最終實現企業的行業引領。

2年前的這一需求和如今整個金融行業的認知已完全一致。或許現在我們只能說,靈雀雲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為了達成行業領先,這家證券公司的IT團隊短時間內從幾十人,擴張到幾百人。他們開始自研行業應用產品,甚至開始“覬覦”核心業務系統。這時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效率。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幫助業務高速運轉的容器平臺。

“他們和國內外廠商幾乎聊了個遍。”左玥回憶說,從2015年聊到了2016年,直到發覺自己不能再這樣聊下去了。

靈雀雲最終拿下項目的原因很有說服性。一些可資塑造的優勢,是值得所有創新型科技公司借鑑的內容。畢竟,在這個過程中,靈雀雲PK掉了數家知名的IT服務商。

在這家用戶眼中,國外產品的產品化能力優秀,但本地服務有欠缺;國內部分創新科技公司的服務能力尚可,但產品和國外產品又有很大差距。可想而知,靈雀雲屬於第三類,兩者優勢兼而有之。

英特爾過億元投資靈雀雲,看中的不止是容器技術

2017年,靈雀雲獲騰訊雲戰略領投B輪融資

2018年,該公司的第三期規劃已經啟動。此前,他們數十個項目組的工程師都已用上了靈雀雲提供的平臺——從開發測試到運維,幾乎諸事皆宜。

逐漸適應大型用戶需求的靈雀雲,也在擴張著自己的合作生態,包括公有云與傳統IT供應商。

不過,無論關於AWS、Azure,還是BAT,左玥都回避了不必要的談論。除了投資者關係,也因為他們幾乎都是靈雀雲的合作伙伴——無論它們在中國市場提供著怎樣的容器服務。所謂的競爭與合作並不是主動發生的,一切只看用戶需求。

在美國市場,頭部的公有云已經非常強勢,但它們還是給紅帽等公司留出了巨大的業務空間。

因為術業有專攻,或者說基因就擺在那裡,無論你想怎樣,一切都像左玥所設想的那樣:

靈雀雲是一個有工程師文化的互聯網企業,正努力在服務能力維度上轉變為一家IT服務廠商。

這似乎是一種八面玲瓏的設計,不過運氣恰好站在了靈雀雲這邊——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有這樣的能力,因為足夠靈活。

這種服務能力根植於一套服務體系的搭建。只有具備產品和交付兩方面能力,才能給企業客戶帶來真正的業務價值。

“IBM是這麼搭建的、Oracle是這麼搭建的,這是由企業客戶的性質決定的。很多公司有產品,但沒有服務企業客戶的基因——優秀的服務團隊和完善的交付體系是靈雀雲確立個性的關鍵。”左玥說。

左玥的邏輯源於用戶經驗。它們的業務、流程,甚至審批的複雜度,不會因為上不上雲而在可見的將來發生突然的變化,而所需服務的複雜度也不會。

所以,按照左玥的設計,靈雀雲將一直陪著用戶——無論公有云,還是私有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