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那旗袍就是这个以自恋和孤傲出名的女作家最爱的语言。

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半生缘》中曼桢穿浅粉色的旗袍,袖口还压着窄窄的一道黑白花边。那是青涩少女的初放。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穿月白蝉翼纱旗袍,以其若有若无的妩媚俘获范柳原的心,那是萌动爱情的盛开。

《封锁》中吴翠远穿白洋纱旗袍,那是少女爱情幻梦破灭的表征。

《色戒》中王佳芝穿电蓝水渍纹缎旗袍,那是一个成熟女人对爱的最佳表白。

直至1995年,她自己在家中安静地穿上赭红色旗袍,带着风霜后的愈发艳丽、绚烂后的渐次深暗,优雅地走完一生。

她用旗袍告诉世人她的一生。

如果让我找一件最能诉说中国女子韵味的服装,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旗袍。

它是江南水乡的薄施粉黛,是细雨颓巷的浅锁蛾眉,是古镇街头的玉手抚琴,也可以是十里洋场的云鬓高挽。

是暮春,春服既成,风乎舞雩,袂角轻轻飘动,旗袍上的花纹在温暖的日照下的流光溢彩。

是初秋,梧桐疏雨,寻寻觅觅,那只袍上之蝶如秋之枯叶,只随着久坐女主的呼吸而微微掀动。

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旗袍,是一首性情飘逸的唐诗,是一阕画意浓郁的宋词。

是冷艳、华丽,是婉约、奔放,是诱惑、妩媚、端庄。

旗袍的美感,是任何服饰都无法复制的,故而也无法超越。

旗袍,横空出世于上世纪20年代,那个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时期。

它脱胎于旗女的袍服,植根于时代的觉醒与解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西方时尚元素,让严遮密掩的传统观念和美就表现的开放思想,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协调。成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别以为正式场合,西装革履,衣冠楚楚,那是别人家的行头,中国男人还没有撑起西装的肌肉与骨骼,它也不能把中国男人的坚韧、儒雅表达几许。

而马褂只会让我想到旧社会上海滩的瘪三抑或现在油腻的中年,它还承担不起现代中国男人的角色认定,或者说中国男人还没有找到表现自己身体的“语言”。

尽管,马褂的特点与旗袍类似:立领、连袖、盘扣。但,立领,颈脖不便;连袖,拖泥带水;盘扣,复杂烦难。对男人而言,上厅堂,不雅观不严肃;下马场,不爽快不方便。

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而旗袍,小巧立领,环绕着纤柔蝤蛴;整幅布匹,流淌着曼妙身躯;下摆开叉,摇曳着款款步履;密密盘扣,似在正告登徒之子,这里不许窥探,凸凹有致却高傲地显示着女性的韵致。

旗袍是内敛的,从颈脖一直遮掩到脚踝;旗袍是张扬的,臂笼、腰口是一种隐约的乍泄春光。裙拖六幅潇湘水,勾画出女性的玲珑曲线;襟围巫山一片云,熏染了女性的婀娜神秘。

看似典雅、飘逸,又是性感、奔放。

有人说,这效果,就在露与不露之间,诱与戒之中。其实,这或许还是小格气人之言。

它是内敛与张扬的熔铸,安静和灵动的中和,是包容而独立的圆转融通。这或许也有点故弄玄虚的卖弄。

而不遮掩、不炫耀才是旗袍要告诉我们的,这是人类两种非常非常珍稀的品质。

这种品质,可以是张爱玲式的空谷幽兰,遗世独立;赵一荻式的盛夏雨荷,映日别样红;可以是林徽因式的篱间秋菊,云淡风轻;是宋庆龄式的洛阳牡丹,母仪天下。

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而我要描述的是另一个更具烟火味的传奇女子。

她生于澳洲,英语比法语好,法语比中文好,却几乎一辈子在中国生活,只爱梳中式髻,穿旗袍。

她是郭婉莹。

父母都是富商巨贾,25岁的她,抗父母之命与清华大学毕业的吴毓骧结婚。而当人见人爱的丈夫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她穿上他们相识时的旗袍,找上了门,只是平静的告诉对方她是来找丈夫的,然后牵着丈夫的手回了家。

新中国成立后,家人纷纷移居美国,但她却留在了中国。58年丈夫被划右派,关进监狱,很快因病去世。她住在仅仅7平方米的破烂屋子里,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

她安静地看着所有家产被没收,又被送去改造,每天去养猪,还要像男人一样用锤子砸石头。

生活如此巨变潦倒,她却能在煤球炉子上,用熏得乌漆嘛黑的锅,做出异国风味的蛋糕,用铁丝网烤出香脆的吐司。

她穿着旗袍去清洗马桶,站在菜场里叫卖咸蛋。

旗袍——中国女性的宣言,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水之作

那一刻的风情,不知谁人能解? 她依然是当年的那个大小姐。

什么是金枝玉叶,什么叫贵族气质?

在钟鸣鼎食的生活里,追随内心,坚持自我;在穷途板荡的环境里,保持宁静,依然优雅。

我想,这才是旗袍的精神、气质,是中国旗袍散发出永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