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盡心思爲孩子擇校的不止中國家長,全世界家長都一樣

送孩子進好學校,找優秀的老師,受更好的教育......恐怕是家長共同的心聲。關於為孩子擇校這件事兒,中國適齡孩子的家長更煞費苦心,不說其他的,就我們所知趙薇為了女兒到香港面試,特地花了1億買了學區房。郭晶晶兒子上的是一年學費14萬的香港寶山幼兒園,被譽為幼兒園中的哈佛。陸毅的女兒,鄧超的兒子,上的宋慶齡幼兒園,一年學費也得幾十萬,據說還找了很多關係大費周章才進去的。

從這些明星對孩子擇校上花的心思,也可見一斑了!

還記得前段時間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嗎?影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幼兒園開始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經歷。《起跑線》的故事就是印度社會的真實寫照,作為同樣是人口眾多的中國,尤其是教育資源有限,學生數量日益增多的一線城市北上廣,一個名校的名額往往就是許多父母絞盡腦汁想要爭取的。

費盡心思為孩子擇校的不止中國家長,全世界家長都一樣

雖然《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印度的故事,但是看完後會覺得影片中的故事非常熟悉,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和影片中一模一樣的故事情節,尤其是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觀眾,一定會在這部影片中感到共鳴。

放眼全世界,有哪位家長不為孩子的事兒盡力做到最好?

印度: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印度很多設施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學校,提供從幼兒園到12年級高考前的全程基礎教育,所以,能否進入一所好學校的幼兒園,關係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學。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家長和他們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了一場“幼兒園入學戰”。據報道,一些比較好的公立學校,每個入學名額大約有20個幼兒競爭。

雖然不少學校的入園測試參考印度教委建議的百分制,但每個條件打多少分完全由學校自己決定。有學校規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親屬在讀的加30分,家離學校近的給40分。由於錄取必須得55分,這就意味著要想入讀該校至少需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之一。有家長抱怨說:“這就像維持一個王朝,將我們這些準備第一次入學的擋在外面。”還有一些家長也抱怨,即使達到合格分數線,學校也青睞那些父母畢業於名牌大學,或者中央公務員的精英後代。

印度一些幼兒園的入學費用甚至超過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的學費。一些家長表示:“孩子出生前我們就開始為其上幼兒園攢錢了,還沒入學已經花了6萬盧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區好的幼兒學校入學費用大約在7.5萬盧比,每個季度還要交1萬到3萬盧比不等的學費,以及每年上萬盧比的交通費和通訊費等。

雖然教育官員知道收取高額入學費違反了教育委員會的規定,但是因為只有家長帶著證明來投訴當局才能處理,而他們迄今沒有接到這類投訴,所以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印度教育學家阿尼爾指出,家長追求的精英學校只佔印度學校的5%,上這些學校費用也很貴。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一些政府曾試圖將這些學校劃入社區學校,強制其招收附近的小孩。雖然邦議會通過了這一決議,但學校的遊說使得邦長沒能簽署這一決議。

要求改革學校教育的教育學家巴拉德認為,出現這些情況,本質上是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政府應該儘量鼓勵開設更多學校,讓開辦私立學校更容易,並開始給所有學校評級打分。“讓我們面對學校壟斷的現實,承認學校是營利機構,而不是將其定為非營利機構的同時卻對腐敗和行賄學校領導的醜陋現象視而不見。”他說。

費盡心思為孩子擇校的不止中國家長,全世界家長都一樣

英國:“學區房”同樣熱銷

英國的學校有公立、教會和私立之分。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面對的是廣大工薪階層,不收取費用。不過,家長要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學校也要費些力氣。英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英國有7.09%的學齡兒童在收取學費的私立學校上學,2001年的這個比例是6.98%。

一般情況下,與學校的距離是決定孩子能否進入優秀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的關鍵因素。於是,一些類似於“教育、教育,還是教育”的廣告成為房地產商的賣點。英國薩維爾斯諮詢公司的研究發現,靠近優質公立小學和英國164所優質中學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價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候,“學區房”的抗跌性也比較強。

教會學校招生時要看家長的宗教背景,這就迫使有些家長突然變得虔誠起來,在孩子入學的前幾年成為教堂的常客。

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在填寫住址信息時,有的英國家長也會作弊。2008年,英國地方政府協會進行的調查發現,家長在住址方面撒謊的事件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將靠近優質學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請表上,或者在學校附近購買房產,然後再租給別人。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冒充某個已經在優質學校上學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隊時能夠靠前一點。甚至有家長為了子女能上好的學校而造假,差點鋃鐺入獄。為了甄別和杜絕家長提供虛假信息資料,英國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絞盡腦汁。普爾市政府甚至動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規對涉嫌造假的家庭進行秘密偵查。

費盡心思為孩子擇校的不止中國家長,全世界家長都一樣

美國:移民學生加劇貧富差

在美國,經濟條件好的家長會選擇在有好學校的學區買房。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長,只好在學校附近租房,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過,這樣做屬於“打擦邊球”,一旦被查出將會受到嚴厲懲處。

在美國南加州,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條件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尤其是重視子女教育的亞裔家長考慮的主要問題,買房時首先考慮該學區的整體成績是否拔尖兒。

大量移民的扎堆使得好學校獲得的資金更加充盈,而差學校則被落得更遠,好壞差距愈加明顯。美國前總統布什和奧巴馬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布什政府時期出臺了旨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規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奧巴馬則對其進行了改革和完善。美國教育部門還出臺最新舉措,計劃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未來5年內徹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學校,大約為5000所,以此實現使美國的基礎教育儘可能均衡發展的目的。

看來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即使在相對個人福利較好的國家也是會存在的。

費盡心思為孩子擇校的不止中國家長,全世界家長都一樣

德國: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於世界前列,不能不歸功於德國完善的教育體制。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2009年德國教育投資額達979億歐元,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8%。而根據2008年德國教育峰會制訂的目標,201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資金支持下,德國建立起了中小學免費、大學低收費的教育體制。

在德國,學制4年的小學不存在擇校這一概念。德國人在為孩子選擇小學時多數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很少出現跨區擇校現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學教育水平均衡。

德國的中學體制較複雜,基本可以分為含5~9年級的初級中學、5~10年級的實科中學和5~13年級的文理中學三種。其中,文理中學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學畢業考的學生有資格申請大學,但課程難度也最大。所有中學又分為免費的公立中學和收費的私立中學兩種。

在中學擇校的時候,對小學生水平的評定普遍由教師建議、學生考試成績和家長意願三部分組成,而各聯邦州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教師建議由班主任結合其他任課老師的意見來寫。考試成績由小學第4年級上半學期的考試成績組成,包括德語、數學、英語、道德、藝術等科目。德國的考試評分制也與中國有別,1分為最高,4分為及格。家長意願則是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溝通。

數據顯示,多數德國家長信賴老師和學校。這與德國老師的專業操守和得到嚴格執行的學校法有很大關係。

此外,德國很少家長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初級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學生,畢業後多數分流到各類技術學校。健全的職業教育體系既為德國輸送了大量優秀的技術工人,也在社會中樹立了不分高低貴賤的職業觀念。在德國,技術工人的收入並不低,有經驗的高級技工更是非常搶手。德國教育部部長沙範前不久發表了“高級技工重要性不亞於研究生”的報告,足見政府對於職業教育的重視。

“知識改變命運”的這個道理適用於每時每刻,沒有地域、種族等任何的差別,父母也是深知道這點,所以才絞盡腦計的讓孩子進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孩子的成長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