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很久以前,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有些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著些許偏差。

那個時候一些普通人眼中普通的詞彙,在他們那裡都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那是一個屬於四驅車的時代。許多個巷子裡都縈繞著唦唦的齒輪轉動聲;許多個抽屜中都靜躺著粘著潤滑油的髒髒的軸承和底盤;許多個操場上都回蕩著“幹掉他巨無霸”“旋風衝鋒龍捲風”這樣爽朗的呼喊。

如今,這些個地方乾淨了平靜了,四驅車已不再昔日的輝煌和盛況,你可能也再沒有心氣去擦那輛躲在旮旯中的旋風衝鋒身上的灰。

但它們或許沒有離開我們太遠。

前幾天還看到有人曬出他們群裡的一個有趣話題,看到答案後,大家都瞬間“秒懂”,爭相轉發。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兩個綠點間的最短路徑是哪條”

最短的路徑可能是: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即使四驅車這種東西早已不被大家時常提起,關於它的種種還一直藏在許多人心底的某個角落,每當再次出現,還能掀起人們心中的陣陣波瀾。

也許你還記得一句曾經的宣傳標語:

“奧迪雙鑽,我的夥伴”

它是當時許多小朋友內心中的真實感受。

正版or山寨

1992年,一個搞了7年小喇叭作坊的土老闆蔡東青準備去香港見見大世面。

行程安排好了,汕頭出發。結果臨走那天,颱風來了。12級的颱風,雨下的很大,交通全部中斷,汕頭去不成,旅行團卻準時走了。

蔡老闆不甘心這個去香港的夢想就這麼涼了,第二天跑去跟導遊疏通。對方說,行吧,下午兩點之前能到深圳就想辦法讓你過。最終,輾轉了幾百公里,成功抵達了香港。

在那裡,他在貨攤上一眼就相中了那個對中國玩具行業影響深遠的玩意:四驅車。

回去之後,蔡老闆從深圳找了個廠子做齒輪這種高端點的東西,自己在老家澄海開了些模子做外殼,最後還給這個廠牌起了個響亮的名字——

奧迪雙鑽。

蔡老闆取這個名的時候,有沒有借鑑四個圈的Audi咱不好說,但是Logo應該向迷你四驅車真正的開發商日本田宮(TAMIYA)做了一些參考。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不知當時同時見過這倆LOGO的朋友,有多少人覺得雙鑽才是正統

此外,雙鑽不管是四驅車模型本身,還是包裝盒說明書這些輔料,當時的整個產品線幾乎都與田宮的產品看不出什麼差別。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雙鑽與田宮同款四驅車說明書對比

一直以來大家對這個問題都眾說紛紜,而雙鑽官方到現在也一直對此閉口不談。除此之外,像百科的詞條、蔡東青的傳記新聞等文獻資料但凡涉及到雙鑽四驅車發家史時總是遮遮掩掩。反倒日本的Nico百科上,對奧迪雙鑽的描述頗不近情面:

“映入眼簾的是方框中一紅一藍的兩個鑽石LOGO,誰看都知道是

那個公司的山寨。

……

不僅是LOGO,他們曾經因為山寨迷你四驅、旋轉陀螺等日本玩具商品而臭名昭著。”

這種觀點並非Nico的一家之言,後來也有網友聲稱就此事向田宮官方進行了詢問,得到的回答是:“田宮與奧迪雙鑽從未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合作”。

成為四驅車的“正統”

雙鑽能在四驅車市場打下這麼大的江山,既有公司上下努力的成分,也有時代因素,且很難說清楚到底哪個佔的比重更大。

在雙鑽進入市場前,當時在中國模型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是另一家公司——福萬。

福萬是一個開在福建的中日港合資公司,通俗來講就是日本模型玩具廠商萬代在中國的馬甲。1984年底福萬成立後,憑著萬代本身相對國產玩具碾壓式的製作水準,迅速佔領了市場。

所以那時說起四驅車在大陸的正品行貨,當然也是這個福萬。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左下角印著萬代的英文名“BANDAI 1991”,右下角是福萬的LOGO

然而福萬在90年代初攤上了大事,有一次他們出品的德國裝甲模型上真實反映了納粹十字的塗裝,被指控為“宣傳法西斯主義”而遭到工商部門的掃蕩,還進行了集中的公開焚燬,最終導致停產。

這件事令日本模型界頗為震動,相關企業對於模型入華一事也開始變得謹慎和保守。

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雙鑽入場了,一方面彌補了巨鱷倒下的空檔期,一方面又拉低了四驅車的價格,雙鑽的體量在就在此期間得以迅速膨脹。

此後,雙鑽搖身一變成了大陸四驅車市場的主人,開始從各個方面為自己的“正統身份”正名。

1995年的國慶節,雙鑽聯合廣東省電視臺辦了一個全國四驅車大賽,央視還做了轉播。次年,這個比賽升級成了“奧迪杯全國少年四驅車冠軍賽”。當時全國24各省市近80萬學生參加了比賽,總決賽在北京西城區體育館打了三天。頒獎會上,中國奧委會秘書長、新華社副社長、團委教委的領導們都到場講了話。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這個時候距雙鑽的四驅車投放進市場剛剛過去沒幾年,但他們在國內四驅車方面的地位已經很難撼動。

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

啟蒙運動

“全國四驅車大賽”後沒過多久,一個以四驅車為主題的動畫片——《四驅小子》陸陸續續在各個電視臺開始播放,成為了真正引爆全國四驅車熱潮的一個重要標誌。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時間點上看,《四驅小子》在國內熱播那會兒已經是距今20多年以前了,《還珠格格》都還沒上映。如今大家對這部動畫片的印象也已經非常模糊了,但幾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應該不會陌生:

衝刺流星、燃燒太陽、大炮特使、舞蹈天使……

當然還有那個車頭畫著496的天皇巨星。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當年很多人一定會好奇為什麼這輛車前面會寫著一個496,其實是因為這部動畫的日文原名是《DASH!四驅郎》而日語中“496”正與“四驅郎”同音

動畫上映沒過多久,以“496”為首的《四驅小子》周邊車型就迅速佔領了市中心商場、街邊小賣部、學校前零食攤的各個角落。

在相當一部分玩家的心目中,這個時期形成了他們對四驅車這種玩具的最初啟蒙。如果沒有這樣一部家喻戶曉的動畫,四驅車不可能達到如此的普及程度,這是當時的小學生們都知道的道理。

於是,雙鑽四驅車的流行經常被人歸功於投放時間的巧妙——正好趕上了電視臺四驅車相關動畫的熱播期。雙鑽好像是因此正巧撿了個大便宜,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但事實正相反,《四驅小子》正是雙鑽主動從日本花巨資引進的,而大家更為熟悉的可能是他們引進的另一部作品:《四驅兄弟》。

黃金時代

《四驅兄弟》在大陸的上映時間大約是在2000年左右,各地區首播時間有別。相比《四驅小子》中那種拿著曲棍球棒引導著四驅車前進方向的土玩法,《四驅兄弟》裡那些“聲控”的制導方式、高科技魔改等等更加的天馬行空,似乎也更能啟發起觀眾們的燃點。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四驅兄弟》的原名是《爆走兄弟Lets Go!!》,這裡的Lets Go也是一個雙關,主角星馬烈的烈日語諧音是Lets,星馬豪的豪日語諧音是Go,而“星馬”的日語諧音單詞現在許多朋

與此同時,已經發展了整整20年的四驅車的機能有了進一步的進化,競技方式也從之前的鄉間越野變成了標準化的賽道競速。

於是,一部人氣動畫,加上國內經過多年積澱逐漸成熟的四驅車市場,相輔相成著創造了中國四驅車那個空前的輝煌時代。

這玩意兒當時有多火?

進了學校,能聽到廣播裡放著:

“各班參加航模船模四驅車比賽的同學,下課後可到傳達室購買領取模型,四驅車型號包括眼鏡蛇,巨無霸,旋風衝鋒……”

出了校門,能看到那個經常推著三輪車擺零食的大爺擺起了四驅車的專用套件。放學後的夕陽之下,三輪車車斗扶手上掛著的山寨版田宮透明盒子裡,金色的巨無霸閃著白光。

小孩子並不是不懂,當時我望著那粗糙模糊的盒子印刷直琢磨:

“這兩個星的就是不如兩個鑽的厲害。”

就算到了今天這個互聯網發達的年代,持有我當時那種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翻看前幾年關於田宮雙鑽的討論帖時還是能看到這樣的言論: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由此可見,彼時奧迪雙鑽在人們心中的“正統地位”已經難以撼動。

到了這個時候,雙鑽在四驅車方面的多線佈局的終於進化成了完全體,四驅車的功能性也開始從娛樂層面向競技層面轉變。小到校門口、少年宮的小打小鬧,大到電視臺的比賽直播都圍著它做足了文章,全國陷入了一股四驅車的狂歡之中,奧迪雙鑽自然是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當年雙鑽的一大吸金利器:馬達

但不管是競技化,還是四驅車周邊零件的進階零件售賣,繼而動畫+玩具的商業模式,都是田宮在日本幾年前已經趟好的路。

新時代

在四驅車市場空前繁榮的背後,或許沒人來得及去想,行業霸主雙鑽的輝煌是建立在別人的技術基礎之上。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雙鑽的“夢之隊”系列

到了2004年,源動力不足的奧迪雙鑽終於漸露疲態,不但產品質量上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與此同時其他的四驅車仿冒品牌也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被引導出四驅車模型熱情的人們隨著研究的深入,也都漸漸發現了田宮這個四驅車真正的背景。

雙鑽用10多年建立起來的業界威信從這時起漸漸分崩離析,為了繼續踐行他們深諳的“動畫+玩具”的商業模式,也是在2004這一年,蔡東青註冊了另一家公司:奧飛動漫。

這樣的思路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不管是田宮、孩之寶、萬代亦或是迪士尼都從這種模式中發過財。不過這個模式在雙鑽手裡又多加了一點“中國特色”。

不久之後,2006年,奧飛終於推出了第一部玩具產品的護航作:《火力少年王》。但這個國產的新生兒並沒有收到太多國內觀眾的祝福,火力少年王不但被吐槽滿屏尬味,還總被人指詬病參考了日本動畫《超速YOYO》。

然而,《火力少年王》最終在中國的表現倒是說不上差,因為巧的是,就在這部片子上市的同一年,中國的動漫產業發生了件大事:

據《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9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在每天17:00——20:00之間,均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目或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

於是這次雙鑽(奧飛)好像又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藉著政策的春風,奧飛動漫這些年一直在中國動漫行業中混得不錯。

時至今日,雖然“奧迪雙鑽”已經漸漸從人們視野中淡出,但奧飛一直以“中國動漫第一股”的姿態出現,非常風光。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前段時間奧飛娛樂公開了2017年的的財報,《刺客信條》電影為他們帶來了0.92億元的虧損

2013年面對媒體採訪的時候,蔡東青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我們的目標是做中國的孩之寶。”。到了2015年,奧飛動漫的CEO曹永強還表示:“我們就是要成為新世代的中國迪士尼。”

到了2016年,奧飛動漫改名為“奧飛娛樂”。現在你再去問奧飛的發展模式,他們可能會告訴你那個很潮的詞:泛娛樂佈局。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奧飛娛樂”在被炒成“動漫第一股”後到今天的故事

結局

但顯然,這個佈局中沒有四驅車。

分界點出現在2009年左右。雙鑽的新一代四驅車產品戰龍系列上線之後,為其保駕護航的國產動畫《戰龍四驅》也上線了。然而這部中規中矩的動畫在即使有著一定的播片量保障下也並沒有在國內引起太大波瀾,戰龍系列宣告了雙鑽傳統四驅車項目的終結。

巧的是,據日本的維基數據顯示,同期的日本正經歷著第三次四驅車熱潮的爆發期,田宮還在此期間重啟了日本杯的全國賽事,一直延續至今。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2017年日本杯迷你四驅車大賽的靜岡分會場

反觀如今的國內,四驅車曾經的輝煌已經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些屈指可數的堅守者和時不時回來懷舊的老玩家。

所以,時代的更迭可能並不是令四驅車在中國衰落至此的直接原因,更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最根本則是:中國從來就沒有一家真正的四驅車廠商。

通過把國外的明星產品中國化,再利用政策利好從中國發展壯大起來的企業數不勝數,雙鑽只不過其中的一個。一旦離開了時代的風口,自身的造血機能就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身軀繼續往前走了。

當然,這個風險當局者未必不知,也作出過一些努力和嘗試。從1998年開始,雙鑽就試圖擺脫田宮模式,自我造血,當時他們推出了“夢之隊”系列。現在距離當初已經有20年了,此時雙鑽秉承“自主創新”理念研發出的四驅車又是什麼樣子呢。

答案是比四驅車牛逼一倍的“八驅車”。

四驅車沒變,但奧迪雙鑽已不再是我的夥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