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文壇的“璀璨五彩筆”告別人世

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生命的三個時期

餘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後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後,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年輕時,餘先生因為對外國文化的嚮往而選擇主修外文,又屢次去往美國留學和講學。美國文學與文化對他影響愈深,鄉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他日思夜唸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

瓢潑的人生 蒲公英的歲月

余光中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向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一如餘先生自己稱作的“蒲公英的歲月”。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餘先生一人佔盡。他孤獨著自己的孤獨,貫穿時空,延展開來,卻在當代無處落腳。他一生思考著生命的始終,明知宿命般的結局,卻依然要與永恆拔河。1966年,不到四十歲的餘先生寫了《當我死時》。詩中,他想到生命的終結是返鄉,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當年的故土,“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如果我十二三歲,我的底蘊還不夠我寫《鄉愁》”

21歲時,余光中在臺灣寫下《鄉愁》。餘先生說過,“如果我十二三歲,我的底蘊還不夠我寫《鄉愁》。正因為那時我已經21歲,古典名著、舊小說、地方戲這些我都讀過,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雖然幼稚,但已經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會,也不容易拋棄這個東西,再加上,我父母的鄉音都一直蠻重的。”

“在辦公室,望過去就是我熟悉的故鄉”

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鄉愁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時間和文化上的”

“詩歌喪失讀者,詩人應該自問,寫得夠不夠好。並非要一目瞭然,但要讓讀者能夠循著你的詩歌進入你的世界。詩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寫出更深入淺出的作品,而不是責怪讀者都去聽流行歌了。不過我有些冤枉,我的詩很少有人不懂的,卻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詩人辯護。”“我最得意的詩還沒出現,所以我還在繼續寫。只要還在寫作,我就覺得自己還死不了。”4年前,余光中的幽默言談引來觀眾陣陣掌聲。如今,詩人遠去,詩心與詩作長存。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1966年,余光中寫下《當我死時》,他深情地呼喊: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文學家寫文章,不只要寫出美感,也要寫人生的道理”

餘先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藝術的薰陶研習,讓餘先生在中西文學界享有盛譽,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余光中12歲時,父親餘超英開始教他文言文。余光中說,“父親教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屬於 文以載道的,他教的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令我印象很深。”

“不過,當時我更喜歡具備很多美感的東西,後來我的一個舅父補足了這方面的不足,教我《秋風賦》、《阿房宮賦》等,這些美文我很喜歡,也影響後來寫文章的傾向。在我看來,文學家寫文章,不只要寫出美感,也要寫人生的道理。”余光中認為,這些美文都經過千錘百煉和幾百年的考驗,而始終能夠贏得讀者喜愛。

余光中:詩人遠去,詩作長存!

人物簡介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1]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