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黃思清

象牙製品屬於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製品。我國於1981年1月8日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亞洲象、非洲象均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000年以後,隨著象牙原料的日漸稀缺,象牙製品不斷升值。

在我國諸多工藝美術中,象牙雕刻是具有獨特風華的一門。最初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併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英王特使馬嘎爾尼的私人秘書巴洛曾在倫敦出版遊記《旅行在中國》,書中對一種藝術品極為推崇,稱它是中國工藝“最完美無暇、最優先的頂峰”,他所指的就是象牙雕刻。

象牙是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位,極具有收藏意義的有機寶石。狹義的象牙是指大象嘴邊的一對大門牙和其周邊的小牙。廣義的象牙是指大象和某些動物的長牙和牙齒。這些動物一般包括猛獁、河馬、海象等。象牙飾品具有一種純白潔淨、溫潤柔和、圓熟的美感。無論中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統治階級、帝王將相一直都將象牙製品視作珍貴的寶石,是帝王將相身份地位的象徵,是宮廷藝術的代表。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八仙過海”牙雕藝術

象牙飾品在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始於新石器時代。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裝飾品而陪葬。《史記•微子世家》已記載:“紂始為象簪”。

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象牙雕刻品。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製品。在山東大汶口新時期時代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象牙製品,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藝製品,如有一件象牙梳,是利用一段彎曲的象牙雕刻而成,上寬下窄,有精細的迴旋紋,梳齒排列細緻整齊,既有實用性,又具有美觀的裝飾作用。新石器時代的匠人們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種種技法來表達他們的意念。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象牙梳

在商代,我國象牙雕刻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的水平,牙雕製品的應用十分廣泛。其造型古樸厚重,紋飾精美,具有同時代青銅器的藝術風格。如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獸面紋嵌松石象牙杯,杯身通體刻滿細帶紋,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採用了鑲嵌技術,十分精美與寶貴,是我國上古牙雕中的瑰寶。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象牙杯

春秋戰國時期,牙雕工藝受到玉器雕刻的影響,紋飾圖案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大量的谷紋、雲雷紋、幾何紋等,紋飾纖細、密集而富有美感。

在唐朝,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十分精美的撥鏤象牙尺。當時的象牙雕刻盛行以線刻為裝飾,實稱“撥鏤”,就是用刻刀在染了色的象牙上進行雕刻。除了線刻以外,還採用了浮雕圓雕、鏤雕等多種技法。

元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也牙雕發展至鼎盛。當時的牙料雖多為進口,然而隨著中國和南亞、非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象牙原料的進口量比以前大得多了。各地紛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牙雕工藝品(如香筒、筆筒、扇骨、棋子及案頭擺件、生活用品等都有牙雕製品,還有人物、山水花鳥等製品。)製作更為精細,再加上彩燻等特殊工藝,使得這些象牙製品更加精美絕倫。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人物、花鳥、筆筒牙雕

中國象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形成了北京、蘇州、廣州各具特色的三大牙雕藝術流派。各個中心產地之間既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了牙雕工藝的發展。

下面重點介紹廣州的象牙雕刻藝術,廣州牙雕又稱南派牙雕,其特點是重雕工,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的裝飾。以鏤空、透深的雕刻技法聞名。按工藝技法,主要有雕刻、鑲嵌和編織三大類。廣州牙雕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鏤雕是廣州牙雕獨具特色的技藝,鏤空後玲瓏剔透,纖細繁縟。廣州牙雕為了保持象牙潔白,喜愛用漂白的技術,就在漂白的地方進行染色、鑲嵌等附加工藝,最具特色的廣州牙雕代表是象牙球、劈絲涼蓆等。俗稱“鬼功球”的象牙雕刻品就是象牙球,從最初的三層隨著時間的發展日益豐富,目前最高記錄者正是由李定寧保持的57層。其獨到之處是用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球體,球體精巧剔透,並且每層鏤空雕刻不同的通透花紋圖案,並且能轉動自如的活球。

中國象牙雕刻藝術的發展

象牙球

國內隨著經濟發展和市場對象牙的需求,加上象牙的稀缺性,出現有一些不法商家用其他骨頭或大型動物牙齒充當象牙飾品來矇騙消費者的現象,因此對象牙的檢測工作應當時刻保持警惕。如今,我國已於2018年起全面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製品活動,隨著對象牙貿易的禁令實行及市場消耗,將來存世的牙雕精品將越來越少,而象牙雕刻這門古老傳統的雕刻製作工藝隨著傳統牙雕師傅的減少也逐漸流失,我們應當如何傳承牙雕工藝,或如何以其他的替代形式讓其重獲新生,也是今後值得思考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