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1777803

梯田是我國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一種水系景觀,其中廣西、雲南居多,看著半山腰上地勢陡峭的梯田,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那麼高的田,水是怎麼上去的呢?

首先,梯田並不是隨便一座高山就能建的,以前梯田農民靠天儲水,時有時無的,終歸難保收成。

所以,凡是可以改造成梯田的高山上,其實都會有水源,老祖宗們用通了節的楠竹,竹尾對竹頭,一根一根串聯起來。遇到彎曲的地方,就用火烤,慢慢將楠竹掰彎,沿路埋下,做成引水渠。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祖宗利用地勢差,將山上的水源通過竹管引水送到梯田,這樣,梯田用水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高山上的樹木茂盛,可以常年縮水,水源至半山腰,一般都會有泉眼,只要在泉眼處挖一個水塘蓄水,乾旱的時候也可以派上用場。

當然了,社會是發展的,梯田農業自然也會有更方便的引水辦法,近些年來,國家為農民大修水利,在大山裡興修大水庫水塔、埋水泥管,將水庫裡的水用電泵,泵水上山至水塔儲存起來。

有了蓄水量豐富的水庫,坡上的梯田再也不用擔心水源灌溉問題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的梯田農民還會建造大功能泵房,將梯田下方小河小溪裡的水抽到半山腰水塘裡。

然後將水塘水引向兩側渠道,從上往下一丘一丘灌溉,多方引水,梯田自然也就不缺水了。

梯田自古就有,比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雲南哈尼梯田,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由於梯田特殊的地理位置,並不適合用於機械耕耘。

所以,不論是施肥或者收穫,全憑一身力氣,這種純手工勞作,傷神又傷力,令人不得不感慨農民的艱辛啊!


找靚機二手機

梯田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水系景觀,巨大的海拔落差下竟能合理密佈著豐沛的水系。那高處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是用水泵壓上去的嗎?要知道很多古梯田自古就有了,那時候根本沒有電力系統。例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雲南哈尼梯田,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

其實梯田的水跟地表的其他淡水資源一樣都來自天上,梯田的形成離不開充沛的雨水,例如哈尼梯田年均降雨量在1397.6mm,廣西龍脊梯田年均降雨量在1574. 5 mm。是我國南北分界標準400mm降水量的3-4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梯田裡的水就那麼老實,不往下分流嗎?

梯田是個龐大而又複雜的水系工程,人們靠智慧將水“留”在了高處,併合理的分配著水的流向。雨水降落後靠溝渠來縱向、橫向引流,來惠及梯田上的每寸土地,僅哈尼梯田上就有4653條水溝乾渠。當然僅有這些溝渠還是不夠的,要保證每片水田都有水,不是隨便開渠放水的。

哈尼梯田有我國最早的明渠流量管理體系——分水木刻管理,所謂分水木刻就是在乾渠和支渠分流的節點放一塊木槽,根據木槽的深度、寬度來調節水流的分配,有的分水木可以同時分配兩條以上的支渠流量,這樣就能公平、高效的管理梯田上的水資源了。那誰又來管理這些分水木呢?

在哈尼梯田的所屬村寨都會通過嚴格的流程來推選出一名“溝長”,來負責溝渠幾分水木的管理及維護。所以高高的梯田水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也離不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帶您領略不一樣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大家點贊、評論!

大鄉

高高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從來沒有水往上的,人工水車也致多提3至5米了不起了。最頂上幾丘梯田確定有可能靠天儲水,時有時無,沒有保收成的。但是下面的是絕對有水的,只這個水也是山上自然出水,只是出水很小,這些很小的水基本平流,繞圓形梯田繞到平行土的田中,再由每丘田往下方。因為出水較小,多利用每山彎出水點,先行繞平行田再往下放,不然一開始往下放,那旁邊的田就沒有了水,也有水不汲水的楠行通空幾根接入另一丘平行田中,這樣水不過田沒汲不幾多水。其實梯田春夏彎里長樹木地方都是冒水的,只是現實許多人用大範圍照片人的眼中縮小了,誤導了許多人,看不出山彎,只見彎中幾棵樹,而沒能拍出樹下小溝出水。

不管如何,種田之事,水是不會用人工往上抽的,那能保幾平方米田的水呢?保多久呢?

只會在稻穀快成熟時,保苗,保穀粒保滿才會幹抽水往上之事。其他時間,大旱之年,乾脆不種水稻,種耐旱作物了。

下面幾張照片,幫你分析一下
圓圈處為出水點,為節水一般從梯田最下端開始分水,原則先平行流滿,再往下流。看到梯田中段,也是由出水,往兩邊梯田平衡平行分配水的,這樣不至於兩邊梯田,一邊有水一邊無水。

高處梯田,也是有水的,因為有更高處出水點,水路遠些,原則也是平行先流滿再往下流。這梯田就好分水了,山上有出水最高處平行開出平行梯田,上面就不開田了,慢慢往下分水,致每丘田都有水了。
象這種梯田,每條山彎都有水,只是大小而己,稍合理分配一下就可以了。

實質梯田,在分田時就會考慮水路而分,只要勤快,自己用楠竹接而來,一般非大旱天氣,不愁水的,反而是平陽地,的大田塊地方為爭水種田吵鬧的多。我在農村幾十年,走訪過幾百地梯田地區,就沒有因水,水路而吵架的。


老艾葉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一、依靠泉眼挖山塘蓄水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首先我們要理解農民改地造田的原理,凡事可以改田的高山上都會有水源,改田一般都在半山腰上,不會山頂改田。半山腰上去還有大山,大山林木茂盛植皮好,可以常年縮水,水源至半山腰會有泉眼。泉眼處農民都會挖一個水塘用於蓄水,平時水塘是滿滿的,靠多餘流出來的水灌溉水稻,只有到了旱年才會把水塘裡的水用水車人工手搖腳踏的把水車出來抗旱,確保糧食豐收。

二、引用山澗水灌溉



大凡改田的高山,兩側是田,中間必然有一條山澗,農民就會利用這條山澗水來灌溉良田。首先在山澗較窄的地方用石塊和爛黃泥造拉水堰,再用大毛竹挖空作為引水渠,將水引到兩側田裡,然後一丘一丘的從上往下灌溉。

三、引用水庫水灌溉



過去,農民高山梯田灌溉一般只能本山保本山,遠處的水是沒有辦法引過來的。後來,國家發展了便有了鋼筋水泥,政府專門撥款為農民大修水利,特別是引水工程,再高的梯田都用上引水灌。在大山裡興修大水庫,然後修三面光渠道,將水庫的水引到高山梯田上來。

四、用增壓泵將水抽上去灌溉!



用增壓泵抽水灌溉,是在梯田下方水源充足的小河小溪,建造大功能泵房,將小河小溪裡的水抽到半山腰水塘裡,然後將水塘水引向兩側渠道,從上往下一丘一丘灌溉。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過去跟今天都有不同的方法,歡迎大家一起都來說說看,還有其他好的方法嗎?

[更多三農精采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嗯,這個問題有創意,七星老農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所見到的,農村勞動農民的智慧吧。

過去在七星老農家鄉,山村梯田多。有些而且地勢很陡峭,耕種梯田確實困難重重了。


如果是大山邊上的梯田,我們還可以修水庫,儲蓄山澗水源來灌溉,縱然是遇上乾旱年,山澗水已經斷流了,我們還可以用水風車傳遞水源進行灌溉,也可以用人工肩挑水桶進行灌溉,反正一句話,不能眼見農作物被幹死是吧,能挽救一部分莊稼就算一部分,反正比顆粒無收強多了。

不過如果遇到獨立山坡上的梯田需要水源灌溉的話,確實工程很大,很犯難了。


勞動農民的知慧是無窮無盡的,在七星老農家鄉,我發現過梯田埋竹管的老辦法遺址,也就是說把高山上的山澗水,利用通了節的楠竹連接起來,也就是說用竹尾對竹頭,一節節連通起來,如果碰到彎曲的地方,就用火烤楠竹,把它慢慢揣彎就行了,然後地下挖一條溝,沿路埋藏起來,直至梯田頂部,利用水壓把高山上的水源,利用竹管送到小山坡上的梯田頂部,就解決了梯田用水難的問題了,這個辦法雖笨,但很實用了。


不過到了現代經濟社會,山坡上的梯田水源灌溉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政府給梯田埋水泥管引水源灌溉,有水庫河流的地方,政府還出資在梯田上修有水塔,用電泵泵水上山入水塔儲存起來,農民種田時根本就不用擔心梯田無水源灌溉了,大家說說,農村農民幸福不!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高高的梯田,除了靠天吃飯以外,其餘的水是從高山上通過水管水壓,修建蓄水池,然後用電泵泵入水池引流上去的,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我好久都不回答問題了,但是這個問題我不回答感覺有義務宣傳黃土高原的梯田。

梯田的水咋上去的?最主要靠天上下的雨水,靠水利工程的很少。

梯田就是把山坡弄平整一點,二牛抬槓的時候不至於把牛摔下山溝,下中小雨的時候把雨水留存在地裡,下大雨照樣沖毀地埂,就得修補梯田。

修梯田的目的就給山地存住雨水,保持水土,易於耕作。中國南方和東南亞雨水多,梯田種水稻,有少部分地方有山泉或者水車甚至抽水機,但那也不頂事,大面積推廣不開來,持續乾旱這些地方甚至會種旱地農作物。

黃土高原有以前很多地方修梯田,比如甘肅中部通渭和莊浪和慶陽的一些地方因梯田很有名。但是我告訴大家,這些地方還是靠雨水,有些山上有水泵和揚程設備,那大部分是擺設,人都沒水喝,哪有水給山上澆?

現在甘肅梯田或山地少數會在地頭挖水窖,大雨時存水,乾旱時應急,但那也無濟於事,乾旱照樣曬乾了。

梯田風景很漂亮,尤其是豐收時節或者雨後有霧站在山頂看風景絕佳。現在大部分山地退耕還林了,種草種樹,也是對山地的一種休養生息,這些地方基本做到了防止水土流失。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甘肅會寧看看梯田裡的杏林,春季梯田有白的紅的杏花,夏季有黃的紅的杏子,秋季杏樹葉變成黃葉紅葉特別好看。






會飛的鑽石

高山上有田,如果是水田,遠處一定有可以引水的水源,我發這個照片給朋友看,也問我相同的問題:河在下面水怎麼上去的?水是從另外的山背後河裡引出來灌溉的。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靠天吃飯,雨水來了山上積滿水了,我們雲南人說的:山飽水:下了很大雨後山上就會出水,可以引來灌溉。



南旺生態普洱茶

梯田在我國的南、北方都有。北方缺水,一般種植比較耐旱的小麥、玉米,蕎麥、土豆等農作物;南方雨量豐沛,種植水稻比較多。

(江西贛州崇義縣 上堡梯田)

山上的梯田,水是如何上去的?簡單說就是靠天吃飯,是天然的雨水、土壤中滲出的地下水。所以即使在降雨量比較多的南方地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也不是每個地方的梯田都適合種植水稻這樣用水比較多的農作物。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梯田,也是我們的先輩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熟悉了當地的地質、氣象,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根據自然條件種植相應的農作物。

(江西贛州崇義縣 上堡梯田)

小時候生活的四川盆地,在農村也是以梯田為主。去到鄉下,看到很多缺乏水利設施的地方,水稻也是主要種植在坡度不大的低窪處,山上好像也像北方一樣,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高粱等耐旱農作物,山上有集水池,也是靠人工挑水澆灌農作物。遇到大旱年份,還得從山下挑水上去,相當辛苦。

(江西贛州崇義縣 上堡梯田)

象現在開發為旅遊景點的廣西桂林龍脊梯田等地方,完全得益其良好的自然條件,豐沛的降水、潮溼的環境讓其山頂的梯田也能種植水稻。這樣的土地千百年來養育了當地人,所以常常被當地人看作福地,當然從地理地質看,這些土地也有其神奇之處。

(江西贛州崇義縣 上堡梯田)

比如江西贛州市崇義縣的上堡梯田,分佈在海拔1741米的贛南地區第二高峰的華仙峰周圍,上萬畝梯田垂直落差達到近千米,梯田從高到低達百層之多,是當地客家人祖祖輩輩辛勤勞作的結果,是我國最大的客家梯田。去到那兒,很多當地人會告訴你這個地方的神奇之處。比如千百年來沒有過旱澇災害。無論周邊是乾旱還是水澇,這裡總能保持風調雨順世外桃源一樣的景象。至於為什麼,跟當地自然環境的小氣候有關係。當然天然條件再好也不會天上掉餡餅,要想好土地種出好莊稼,勤勞的人才是這樣的福地長此以往的根源。

(江西贛州崇義縣 上堡梯田)


whitedeer

看見這個問題我差點笑噴了,我老家四川就有很多梯田,平原上城市裡的人可能真不知到咋回事,我來告訴你水是怎麼拉上去的。梯田一般在哪裡呢?南方地區對吧?南方地區一般降水量非常豐富,年降水大部分地區都超過了1200mm,可以說隔三差五就要下一場大雨,下雨的時候田裡的水就夠了,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手段,這就需要看天吃飯了,萬一哪一年雨水少豈不是就麻煩了?


這樣的情況確實有,所以很多山區夏天一個月不下雨有可能水稻絕收,我來華北平原20年了,其中99年到2008年連續十年乾旱沒事,但是老家只要一個月不下雨尤其是夏天那就麻煩了,所以就需要一些補充措施了,那麼第一個補充措施就是在高一些的地方修水庫,這個在毛主席時代修得很多,但是這些年山區農村人越來越少,很多水利設施都已經荒廢了。
第二個就是山區是有很多水源的,利用已有的水源這就是山泉水開溝引水。說到這裡我有一個故事,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不是要自己帶米蒸飯嗎?需要自己洗飯盒,有一次我洗飯盒後不小心飯盒掉到了一個從不幹枯的山泉水井裡了,那個水井的出水量很大,應該是夠一個百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吧!大冬天的我有個同學自告奮勇的說我下去幫你揀,那個時候衛生條件都不好,我同學滿身的瘡,他下去揀了飯盒,第二天我們發現上百年沒有斷過水水井再也不出水了。


看來水是有靈性的,水井面上就是一層汙汙的東西發藍,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也不敢說啊!我們嚇壞了,後來過了幾天水從小溝下游10米的另外一個地方出來了,一個小飯盒差點斷了一處水源看來山泉水確實有靈性不能汙染。第三山區都有山泉下雨會形成河溝,河溝裡的水一般不會斷的,在我小的時候有把河裡的水用抽水機抽到最高處然後在乾旱的時候補充稻田水源。

還有在有些山不是很高土層比較厚的丘陵地區也是可以像平原一樣打井抽水的。總的來說靠天吃飯是梯田水源最主要來源只要有人生存有梯田的地方他就有辦法,我想這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生存空間吧!他會根據你不同的地方給予你不同的基礎條件來滿足人類的生存,如果無法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那麼那個地方也不會存在梯田了,所以我們要愛護大自然。


創業特種兵傳遞快遞物流信息分享創業心得!


創業特種兵

大片大片的梯田確實漂亮,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大多已經變成荒地了,但在貴州省金沙縣後山鄉有一座最高山峰。四周山都沒它高。可是那最高山峰快到頂峰時,有一股清泉長年流出。不是很大,可是從來沒幹枯過。很多人去看了也解釋不清楚。

梯田最關鍵是要不漏水和少漏水。高處的梯田慢慢滲水給下邊的梯田,這和水庫的道理是一樣的。對於此事我有些瞭解我家就全部是梯田,古人是智慧的,開田時把田底硬層一般黃泥和泥加水打緊,這就起到不漏水,再上面加種值土,再者南方高山小溝都有水,一年四季雨水充足,三四十天之內一般不會幹旱,還能養稻田鯉魚,那可是一道美味喔。

古人開墾田時一般也會選擇水源供的上的地方開墾,利用水都往下流的原理,只要頂塊有足夠水源,除了自生日曬揮發多餘的水流向下塊就成了今天的大梯田,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下大雨時要去攔水源,否則土質不好梯田積水過剩容易塌方,那就從上到下塌完。

這種梯田風景很美,但是農活不好乾,老百姓很辛苦。山高坡陡,行走不利;肩挑手提,世代沿襲;機械耕作,遙遙無期;若逢暴雨,遍地濘泥;敬重農人,生活不易!

但梯田只能種一季稻穀,在農曆五到六月份雨水多的時候,有的地方只能靠天下雨來種田,所以這種田叫望天田,沒種過田的人說梯田好美,也確實美。種過田的人都知道,梯田是一滴汗來一滴谷!

忽然想起那句詩句:

鋤禾日當午,

汗滴荷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