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2002年,法國小組墊底,即便他們有三大聯賽金靴。

2006年,巴西止步八強,“魔幻四重奏”啞火。

2010年,意大利小組墊底,“銀狐”裡皮也沒起作用。

2014年,西班牙小組出局,縱使他們連奪三屆大賽冠軍。

2018年,德國小組墊底。

要知道,自1954年伯爾尼奇蹟以來,他們的最差戰績是第7名。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在昨晚之前,足壇魔咒我只服古特曼。因為那是真正的詛咒,應驗了八次,無一失手。

而世界盃衛冕冠軍魔咒固然可怕,但其實和歐冠衛冕冠軍魔咒是一個道理。過去兩年,齊達內已經終結了這個話題。

作為世界盃史上最穩球隊,攜預選賽10連勝的德國,理應能夠輕鬆解咒。

如今,這個魔咒戰勝了它最強大的敵人,證明它並非純粹的玄學。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2002年的齊達內,見證了本世紀第一個世界盃衛冕魔咒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任何一個衛冕冠軍,在成功之後,立馬就會被世人研究個底朝天。再加上足協一般會續約教練,教練一般會繼續用老核心球員。

馬特烏斯抨擊了這一點:“勒夫沒有很好地用新一代的球員充實隊伍,而是繼續召入了2014年奪冠時的球員。”

一個沒有秘密、被大家研究了四年的衛冕冠軍,算是32強中被“脫得最光”的球隊了。畢竟相對俱樂部主帥,各國國家隊教練可都是很閒的。

4年的時間,你的球隊可能走了一堆靠譜的老將(克洛澤、拉姆、小豬),也可能遭遇新的技術革新,而自己根本沒機會找對手嘗試。你所依賴的核心,也必定會經歷狀態起伏甚至重傷(格策、諾伊爾)。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格策在2014年世界盃決賽絕殺阿根廷,但今年他沒進大名單

而且任何一個球員在世界盃奪冠之後,除了C羅這樣的變態巨星,戰鬥慾望都會出現下降。銳氣降低的同時,也會出現不敢犯錯的心態,只踢安全球。

2014年西班牙0-2輸給智利後,博斯克就說:“我們在場上顯得太膽小,看上去非常害怕失敗。”

這次德國輸給韓國後,諾伊爾也承認:“德國隊缺少付出和取勝的決心,即使我們今天能夠出線,下一場或下下場也肯定會回家。”

【極速防反,衛冕冠軍的剋星】

德國出局後,勒夫說:“任何一支球隊都想擊敗世界冠軍。”

這就像在古龍的小說中,誰不想擊敗百曉生兵器譜排名第一的高手?

任何一支球隊,打衛冕冠軍都會更來勁,這在跑動距離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

2014年,西班牙前兩場小組賽的跑動距離為102公里和107公里。而首場對手荷蘭,跑了109公里;智利更瘋,跑了114公里。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昨晚那場,德國跑了115公里,已經夠努力了,而韓國特麼跑了118公里!

像韓國這樣已經基本出局的球隊,為什麼打德國還這麼拼?

韓國主帥申臺龍說:“我告訴球員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德國是衛冕冠軍,世界排名第一,他們可能覺得會擊敗我們,但我在思考他們會犯下哪些錯誤,如何利用他們的錯誤,最後我們果然成功了……雖然沒進16強,但我們擊敗了衛冕冠軍,說明我們隊伍希望很大,未來會更強。”

你看,衛冕冠軍就是這麼吸仇恨。而且還像遊戲中大魔獸一樣,能爆一些裝備和江湖成就給玩家。

而且碰上衛冕冠軍,大家當然要降低身段,堅持防守反擊不動搖。現代足球的技術大普及+防守反擊套路的逐步完善,使得弱隊和強隊的差距越來越小。

2010年,防守反擊的祖師爺意大利,碰上巴拉圭(FIFA排名31)、新西蘭(78)、斯洛伐克(34),竟然無計可施、一場沒贏,2分墊底。

2014年,西班牙1-5荷蘭,更是防守反擊的經典教案,范佩西的驚天魚躍、斯內德+羅本的極速反擊,直接暴力掀翻了“鬥牛王朝”。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2018年,德國三場小組賽,都被防反折磨得夠嗆,若不是對手把握絕對機會能力太差,日耳曼戰車甚至每一場都有慘敗的可能。賽前孫興慜提前透露:“我們非常有紀律,我們的防守站位很穩。我們有速度很快的球員,我們的計劃就是做好防守,然後反擊。”

勒夫當然也知道對方這麼玩,但他還能怎樣?

【衛冕冠軍,就像一家“國企”】

德國三場比賽,踢得都不好,雖然有各種理由,但歸根結底還是實力出現了下降。

歐洲盃自1960年創辦以來,也從未出現過衛冕的情況,但2012年的西班牙做到了。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2012年歐洲盃,卡西和哈維捧杯

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魔咒都是擺設。

但是,要維持一個球隊的戰鬥力長達四年之久,豈有那麼容易?

尤其是歐洲盃/世界盃這樣的舞臺,若要奪冠,運氣和雞血同樣重要。

要不然,為什麼2004年的希臘能創造史詩級神話?然後為什麼2008年大家又都不看好這個衛冕冠軍(威廉希爾開出1賠34,排名16強第10)?

因為雞血和運氣這東西,幾乎不會同時再來第二次。

你不能像俱樂部那樣買人,挑自己缺的球員。也不能隨意換功勳教練,哪怕知道他可能已經不適合這支球隊。更不能打壓功勳球員,那會遭到國內輿論的轟炸。

一支衛冕冠軍,就像一家國企。管理者受掣肘太多,遇上競爭對手的革新,反應也更加緩慢。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2010年,36歲的卡納瓦羅和62歲的裡皮

2008年,當西班牙的tiki-taka橫空出世時,他們猶如“無敵艦隊”,橫掃宇宙,無人能敵。

但即使是這樣一套歷經近30年成型的史詩級技戰術,不出8年,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世界足壇,沒有秘而不宣的武功秘籍,也沒有專利技術去保護你的創新。任何想在這個競技場長久生存的人,必須不斷否定自己、不斷探索新事物。

瓜迪奧拉曾在自傳中解釋了他為什麼能持續取得成功,大意是:“相比成功,失敗可以讓人學到更多,勝利固然讓人感到愉悅,但是從來不敢沉浸在勝利之中麻醉自我,那樣會讓自己感到不適和危機。相反的,每次獲得勝利不久,他就會陷入深深的不安,總覺得有工作不完美之處。”

你看,只有像瓜迪奧拉或者弗格森這樣喜歡“自虐”的教練,才能保證球隊的長盛不衰。

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勒夫或許否定自己做得還不夠,最後一場他繼續使用厄齊爾、赫迪拉和穆勒。但世界盃這個舞臺,給他犯錯的空間,實在太少了。

這是足球的殘酷之處,但也更是他的魅力所在。

所以,打破打破世界盃衛冕魔咒,到底需要什麼?

不斷否定自己的進取心、能夠不受外界影響的定力、再加上必要的運氣。

嗯,是不是像一堆廢話?但就像有人問瓜迪奧拉:“您認為長久保持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瓜迪奧拉說了一堆,最後想到一個詞:“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