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做對了 投資就成功了90%!

這件事做對了 投資就成功了90%!

6月14日,美聯儲再次宣佈加息25個基點,全球匯市、股市、商品市場劇烈波動。

資產價格波動牽扯著許多投資者的心,跟自己的持倉一致,賺錢了就很開心;跟自己的持倉方向不一致,虧錢了就很傷心。如果你只關注短期價格波動,只能說明,你不是一名合格的專業投資者。

跳出個別資產的價格波動,站在更高的角度,進行大類資產配置,這才是專業投資者做的事情。

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麼?資產配置。在歐美等成熟市場,它決定了90%以上的回報差異;在中國,它決定了70%以上的回報差異。也就是說,資產配置對了,投資基本上就成功了。

1.什麼是資產配置?

所謂資產配置,通常是指投資者根據自身的目標、風險偏好等,將資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於各類資產,如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另類投資及現金等,在獲得相應回報的同時,將風險降到合理的水平。

2.為什麼進行資產配置?有什麼價值?

資產配置的一個核心目標是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增加總的回報;或者在回報一定的情況下,降低總的風險。實證研究表明,投資組合收益率90%的波動,取決於資產配置決策。

資產配置是決定財富管理成敗的關鍵因素,一項關於針對美國82只退休基金進行10年的投資績效調查指出,90%決定長期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資產配置,而只有10%是因為投資標的和市場時機選擇及其它等因素。

3.普通人怎樣做資產配置?

1). 到底都有哪些資產類別?

我們常說“不要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也就是說要進行組合投資。大體上分為三大類資產(三個籃子):

第一類通脹保值、核心增值型資產(跑贏CPI)

投資此類資產的目標是對抗通脹。我們目前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2%左右,想要跑贏名義CPI,配置“通脹保值型”資產,比如國債債券以及實物資產,包括房地產、能源、自然資源、大宗商品、基礎設施等。比較典型的是國債(高信用等級)、黃金(保值品)等。日常生活中,我們配置一些保本型理財產品可以達到此類目的。

第二類風險降低型資產(跑贏GDP)

配置此類資產的目的是不給國家GDP“拖後腿”,收益對標是信託產品收益率,但不希望承擔股票投資的波動率。2017年上半年我國的GDP增速為6.9%,如果想要不拖國家後腿,就要配置一些所謂“風險降低型”資產。比較專業的界定範圍是所有類別的固定收益投資(包括但不限於對國內、國際、新興市場和高收益債券進行的投資)、比國債信用評級低的信用債、非標類債券絕對收益投資工具(如量化對沖基金),以及一些綁定大型企業商業信用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一些債券型公募、混合型公募、帶量化策略的公募,以及優選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是較為常見的投資品種。

第三類成長型資產(跑贏M2)

此類資產的業績比較基準是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目前國內的M2增速為11%左右,也就是說要跑贏“印鈔“”速度,需要配置一些所謂“成長型”的資產,典型的包括股票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不良資產及投機型投資等高風險投資。普通投資人可以接觸的產品,包括偏股型公募基金(去年做的好的能達到兩位數的收益率)、眾籌(天使投資的一種形式)等等。

2)資產配置的主要邏輯是什麼?

所以資產配置的邏輯,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三條:

第一條要根據你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設計一個組合,這個組合是要把上面這三類資產進行搭配。

第二條,在大類資產類別中,選擇具體的產品,比如風險降低型的資產中,具體選擇何種產品。

第三條,就是投資後的定期檢視與動態調整。不過,組合比例的設計,具體產品的篩選,需要藉助專業的力量,因為金融市場存在顯著的信息不對稱。

3)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如何處理好投資與保障之間的關係?

在進行投資理財之前,我們一定要先解決保障性配置,也即保險。

保險是什麼?保險就是為了年老時有所養,疾病時有所醫,意外時有所治,防止讓疾病、意外搶走辛辛苦苦幾十年所賺的錢,一病回到解放前。

保險是資產配置的前提和基礎保障,因為作為中產,你往往是家庭的收入主力,一般都需要配置的是一份壽險、一份重疾險、一份意外險和一份醫療險,目的是在發生意外時,依然可以維持家庭生活在3-5年內不被顯著影響,所以保額一般是家庭收入主力的年收入的5-10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