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杯」名字由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公道杯,最初為酒器,是古代漢族飲酒的用瓷製品。杯中央立一老頭或龍頭,體內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當於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龍頷)。頭體下與杯底連接處留有一孔,向杯內注水時,若水位低於瓷管上口,水不會漏出;當水位超過瓷管上口,水即通過杯底的漏水孔漏光。這種漏水杯民間稱“公道杯”,系根據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製成。據說古時人們曾用公道杯對付貪酒者,斟酒如超過高度,則會全部漏光。

“公道杯”名字由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據傳,明洪武年間,景德鎮御窯所屬浮樑縣的縣令為皇帝進貢一“九龍杯”。朱元璋對此酒杯愛不釋手。有一次,大宴群臣,皇帝特意下令為其心腹大臣填滿酒杯,不料,注酒至滿的酒流失殆盡,而不滿卻滴酒未漏。原來,此杯甚為公道,只可淺平,不可過滿。皇帝為謹記從此杯的“公道”所得的啟發,便把“九龍杯”改名為“九龍公道杯”。

自此便有了“公道杯”之說。公道杯最初雖是一種特質盛酒用的器物,但隨著茶人的使用和喜愛,公道杯成為了茶席上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

一個小小的公道杯也蘊含了大道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寓示世人辦事處世必須講究公道,不可貪得無厭。

“公道杯”名字由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公道杯的作用主要在於均衡茶湯。

如果沒有公道杯,只是用茶壺泡茶,那就會出現前面的茶水淡,後面的茶水濃的現象,但是有了公道杯,就能夠現將茶壺中的茶湯倒入公道杯,然後再分給每個飲茶人,使得每一個人品鑑茶湯時,手中的茶湯都是同樣的濃度滋味。

公道杯也起到沉澱茶渣、茶末的作用。

有的茶葉在沖泡時不宜使用過高的水溫,可以將煮沸的水先倒入公道杯中片刻,再注入茶壺,起到降溫之效。

“公道杯”名字由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公道杯的標準

公道杯的容量大小應與茶壺、茶杯相配。一般來說,公道杯應大於茶壺、茶杯 ,大小合適,一手而握。

好的公道杯該是出水流暢,斷水時茶湯絲毫不會順杯身下流,灑出杯外,做到滴水不漏。

“公道杯”名字由來,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它不僅是一個公道杯,更是一番茶席上滋生雅意的物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