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2018年建築圈熱門大事件,萬眾矚目

北京時間3月7日23點,第40屆普利茲克獎揭曉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The 2018 Laureate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獲獎者:

巴克裡希納·多西(簡稱B.V.多西)

印度建築師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他是誰:

多西曾經是勒·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學生以及後來的合作伙伴,已從事建築設計有70餘年。他的建築深受印度東方文化影響,極具詩意。B.V.多西在1927年出生於浦那,現年91歲。自1950年代至今,多西完成了多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評委評論到其作品影響到“社會上各個經濟階層人們的生活。”多西是第45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亦是該獎的第一個印度建築師。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多西也開始了他的建築學的生涯,曾在倫敦短暫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前往法國為勒·柯布西耶工作。50年代初,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爾以及艾哈莫達巴德展開一系列建築及規劃項目,包括紡織業主協會大廈(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1954)和舒德漢別墅(Shodhan House, 1956),多西為柯布西耶協調印度的項目而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國。多西隨後自1962年起,在印度管理研究所的項目中開始與路易·康共事。

獲獎評語:

“印度建築師巴克裡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持續地,並以最高程度體現了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意義。在從業超過60年的期間,多西在逾百座已建成的作品中展現了建築藝術之外,更為人類做出了實質的貢獻。通過普利茲克獎,評委肯定了多西的建築成就,他對家國的盡責,對社區的投入;以及在他漫長的人生軌跡中,為人師表所帶來的影響,為全球各地建築師和學生所樹立的榜樣。”

有何作品: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印度學研究所,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2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印度學研究所內上層走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2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阿冉亞低造價住宅,印多爾,印度 / 1989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Premabhai 大廳,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76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Premabhai 大廳進入禮堂的入口,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76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94年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94年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卡瑪拉家宅晨光下的地下室,艾哈邁達巴德 ,印度 / 1963年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通向桑珈建築師工作室的入口的露天劇場的草地臺階,艾哈邁達巴德 ,印度 / 1980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現CEPT大學)漏斗形入口,艾哈邁達巴德 ,印度 / 1966-2012

為了全方位剖析“普利茲克建築獎”這個建築界話題扛把子,院長大人特地為大家準備了下面這份知識大餐,你還覺得巴克裡希納·多西拿下普利茲克獎是爆冷麼,瞭解這些就該明白這其實不意外,下面告訴你一些談論普利茲克建築獎時,你不得不知的一些乾貨。

01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如何誕生的?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由芝加哥大富豪普利茲克家族創立的,當時建築界已經有久負盛名的RIBA英國皇家建築師獎和AIA美國註冊建築師協會獎,那麼1979年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為何想到利用凱悅基金會所贊助一個針對建築師頒佈的獎項呢,看了下面這段講述就知道了:

“因為我們在世界上建了許多飯店,與規劃、設計以及建築營造有密切的聯繫,而且我們認識到人們對於建築藝術的關切實在太少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樓誕生的地方,一座滿是如Louis Sullivan(沙裡文), Frank Lloyd Wright(賴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這樣的建築偉人設計的建築的城市,我們對建築的熱愛不足為怪。”

“如果說芝加哥的建築讓我們懂得了建築藝術,那麼從事酒店設計和建設則讓我們認識到建築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因此,在1978年我們想到來表彰一些當代的建築師。爸爸媽媽相信,設立一個有意義的獎,不僅能夠鼓勵和刺激公眾對建築的關注,同時能夠在建築界激發更大的創造力。我為能代表母親和家裡其他人為此繼續努力而自豪。”

――湯姆士・普利茲克(Thomas J.Pritzker現任凱悅基金會主席)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02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如何成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任何一個獎項成為某個領域的標杆,成為最高成就,都要歸功於獲獎者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獲獎者足夠偉大才能成就這個獎項的偉大,毋庸置疑,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普利茲克建築獎捧出的每一位得獎者均璀璨耀眼,功勳卓越。普利茲克獎項正是表彰這些建築大師在建築設計中所反映出的天賦、遠見和責任感,及其通過建築藝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居環境所做出的持續和卓著的貢獻。

普利茲克成立十週年之際,保羅·戈德伯格在《紐約時報》中撰文《WhatPritzker Winners Tell Us About the Prize》,首次提出普利茲克獎在建築界地位相當於諾貝爾獎在文學和科學領域。

保羅·戈德伯格分析獲獎者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評價普利茲克評審委員會評審標準,是對建築師到達個人職業生涯頂峰的獎勵,而非激勵獲獎者、行業探索新領域、新成就。言外之意是獎項只是榮譽榜,表彰值得紀念的建築藝術成就,警惕普利茲克獎不要淪為建築師個人生涯的最高目標。

而人們似乎只記住了他全文中的一句話:“(普利茲克獎)在這個時刻是最有名的建築獎(atthis moment the most celebrated architecture award there is)” 。

之後他的擔憂就逐步印證了,在媒體傳播的推波助瀾下,普利茲克獎成了諾貝爾獎一樣神一般的存在。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圖片來源普利茲克官網)

03

為什麼普利茲克建築獎和其他獎項不一樣,完全不可預測?

院長大人最近除了關注普利茲克獎以外,和廣大網友一樣,之前一直刷著這屆奧斯卡獎項,同樣的行業標杆,奧斯卡獎項可以說是無爆冷無懸念無意外,就連平時太忙沒看太多電影的院長大人都壓中了五六個大獎,而對普利茲克獎的預測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頭緒的。

無法預測的普利茲克獎只所以這麼神秘,這其中與獨特的運營機制有關,也有舉辦方故意為之的深意。普利茲克獎與其他獎項不同,不會給大眾公佈候選名單,這扼殺了廣大設計愛好者和從業者的不少樂趣,畢竟奧斯卡在公佈之前,各種媒體人的預測也可提前掀起一輪輪高潮,但普獎沒有這個環節,舉辦方希望獎項結果不受外界壓力影響,保持完全的獨立性。

評審團需要去挖掘世界上有哪些建築師的工作對這個世界、至少對建築領域有積極影響。每年的人選討論都可以說是從零開始,整個評審團都不會認為有某些建築師在排著隊等這個獎,

它不是在給‘成功’建築師發勳章。它代表了一種新標向,新理念,旨在倡導建築行業走向一種新的可能,而有些建築作品具有符號化,視覺力,天然具備傳播屬性,這樣的建築和建築師很容易被大眾熟悉,但不代表這些建築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這幾年呼聲很高的網紅建築師並不受該獎青睞。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2018年評審團圖片,來源普利茲克官網)

普利茲克建築獎2018評委:

Glenn Murcutt 格倫·馬庫特(澳洲):評委團主席、建築師、200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Stephen Breyer 斯蒂芬·佈雷耶(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André Aranha Corrêa do Lago 安德烈・阿拉尼亞・科雷亞・杜・拉戈(巴西):巴西大使、建築評論家

The Lord Peter Palumbo 帕倫博勳爵(英國):建築資助人、蛇形畫廊信託公司現任董事長;

Richard Rogers 理查德·羅傑斯(英國):建築師、2007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妹島和世(日本):建築師、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與西澤立衛);

Benedetta Tagliabue 本妮德塔·塔利亞布(西班牙):建築師、EMBT建築事務所董事;

Ratan N. Tata 拉丹·塔塔(印度):塔塔集團控股公司Tata Sons榮譽主席;

王澍(中國):建築師、建築教育工作者、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Martha Thorne 瑪莎·索恩(美國):常務理事、馬德里IE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

04

如何評價普利茲克建築獎這些年的風格趨勢?

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在現代主義藝術風行後的年代創立的,現代主義從繪畫藝術延展到建築風格,他們當中有關注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主張建築應具有地方意義,與所處環境、氛圍有機結合並注重自然元素的運用;有講求在歷史環境與現代模式中建立社會文化的場所精神的,表達的是一種建築與人、自然的聯繫內涵;也有廣泛多樣地將建築基本原則與創新的藝術性、地域性、新技術融合在一起的。

例如將現代主義引進美國的菲利普・約翰遜、崇尚自然色彩的巴拉甘,遵循傳統現代主義路線成就極高的邁耶,還是受幾何抽象主義影響的庫哈斯、注重流體造型的扎哈,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理查德,鍾愛清水混凝土的安藤忠雄,或是講究文化歸屬感的王澍,探討社會角色的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和去年本土化與國際化兼容的RCR……

對往屆獲獎者進行梳理,發現他們關注的問題具有多樣性,並且在不同層面有交叉。普利茲克的風向也由原先被大家熟知的經典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古典主義等學說過渡到更本質的,更有時代侵染性的,例如建築理念、創新性、當地環境、社會貢獻、人文精神……

05

普利茲克建築獎遇到過的非議?

1:普利茲克獎正走向“政治正確化”?

2013年伊東豐雄在完成了日本“3·11”地震災後重建項目“Home For All”後不久獲得了普利茲克獎的青睞,2014年“冷門”得獎的坂茂更是原就以“人道主義”著稱,緊接著奧托以相似的傾向獲獎,其直言“我的建築理念是設計出新型的房子來幫助那些貧困者,特別是在自然災害中受難的人們。”

當時好事者不禁質疑,普利茲克獎是否正在走上“政治正確化”?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的合夥人帕特里克·舒馬赫就曾尖銳質問,“是不是說那些想得普利茲克獎或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就得在自己的東西里混上點人道主義關懷呢?”

2:普利茲克獎有失公允,且噱頭言過其實?

普利茲克建築獎秘密評選,且普利茲克家族作為利益集團設立這個獎,有自己的價值導向。

也有人認為,這個獎也就是個show,每年換一個地點去開個party,不嚴肅,更多的是建築媒體造勢的狂歡,普獎只是其中的見證者,給每年關注建築這個相對狹深圈子的人們一個討論的窗口,引導大眾關注建築設計,不能代表行業最高成就。

3:普利茲克建築獎被指有“性別歧視”?

目前為止,普利茲克獎僅頒給過兩位女性(扎哈和妹島),1991年頒發給文丘裡的那一屆,很多人認為更應該得獎的丹尼斯·布朗,因為其女性身份被遺忘了,其曾親口表示“作為一名女性,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了建築界的精英之外”。

2013年,眾多建築師團體聯合請願,呼籲普獎應該重新表彰布朗,進一步推動了關於建築界性別歧視的辯論,然而此事,普獎委員會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以上僅陳述不同觀點,不代表既定事實)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06

普利茲克建築獎幾個意想不到的趣事

1:可能是全世界組織方人數最少的評獎活動

據普利茲克獎執行總監瑪莎・索恩(Martha Thorne)說,和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樣,大名鼎鼎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沒有龐大的評審組織和工作人員,

有可能是全世界組織方人數最少的評獎活動,只有不到十個人(包括評委)來運作這個獎。

2:可能是最沒有門檻最容易的建築獎報名規則

另外可以提名自己,並且不要求提交任何表格,也不需要任何作品集或推薦信。話說,院長大人參加學校舉辦的垃圾建築競賽都沒這麼容易,是時候擺正心態,報名一下普利茲克了。

3:可能是參與競選人數最少的建築獎

還是據普利茲克執行總監所說,“每屆評選只收到數十位(最多上百位)建築師的報名,這個數量比我們想象得少,也許大家認為這個獎是大師級的高不可攀,所以報名數量並不是很多。”

院長大人聽到這裡,趕緊打電話叫馬工準備下,明年一定要報名啊。

恕我直言,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就該花落這位印度傳奇建築師!

附:歷屆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1979年第一屆: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美國)

1980年第二屆: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981年第三屆: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英國)

1982年第四屆:凱文•洛奇 Kevin Roche(美國)

1983年第五屆:貝聿銘 IeohMing Pei(美國)

1984年第六屆: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美國)

1985年第七屆:漢斯•霍萊因 Hans Hollein(奧地利)

1986年第八屆:戈特弗裡德•玻姆 Gottfried Böhm(德國)

1987年第九屆:丹下健三 Kenzo Tange(日本)

1988年第十屆:戈登•邦夏 Gordon Bunshaft(美國)和 奧斯卡•尼邁耶 Oscar Niemeyer(巴西)

1989年第十一屆:弗蘭克•蓋裡 Frank O. Gehry(美國)

1990年第十二屆:阿爾多•羅西 Aldo Rossi(意大利)

1991年第十三屆:羅伯特•文丘裡 Robert Venturi(美國)

1992年第十四屆:阿爾瓦羅•西扎 Alvaro Siza(葡萄牙)

1993年第十五屆:槙文彥 Fumihiko Maki(日本)

1994年第十六屆: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國)

1995年第十七屆:安藤忠雄 Tadao Ando(日本)

1996年第十八屆:拉斐爾•莫內歐 Rafael Moneo(西班牙)

1997年第十九屆:斯維勒•費恩 Sverre Fehn(挪威)

1998年第二十屆: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意大利)

1999年第二十一屆:諾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英國)

2000年第二十二屆: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荷蘭)

2001年第二十三屆:雅克•赫爾佐格 Jacques Herzog 與 皮埃爾•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瑞士)

2002年第二十四屆:格倫•馬庫特 Glenn Murcutt(澳大利亞)

2003年第二十五屆:約翰•伍重 Jørn Utzon(丹麥)

2004年第二十六屆: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英國)

2005年第二十七屆:湯姆•梅恩 Thom Mayne(美國)

2006年第二十八屆:保羅•門德斯•達•洛查 Paulo Mendes daRocha(巴西)

2007年第二十九屆:理查德•羅傑斯 Richard Rogers(英國)

2008年第三十屆:讓•努維爾 Jean Nouvel(法國)

2009年第三十一屆:彼得•卒姆託 Peter Zumthor(瑞士)

2010年第三十二屆:妹島和世 Kazuyo Sejima 與 西澤立衛 Ryue Nishizawa(日本)

2011年第三十三屆:艾德瓦爾多•索托•德•莫拉 Eduardo Soutode Moura(葡萄牙)

2012年第三十四屆:王澍 WangShu(中國)

2013年第三十五屆:伊東豐雄 Toyo Ito(日本)

2014年第三十六屆:坂茂 Shigeru Ban(日本)

2015年第三十七屆:弗雷•奧托 Frei Otto(德國)

2016年第三十八屆: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 Alejandro Aravena(智利)

2017年第三十九屆:拉斐爾•阿蘭達 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 CarmePigem 和 拉蒙•比拉爾塔 Ramon Vilalta(西班牙)

2018年第四十九屆:巴克裡希納·多西 Balkrishna Doshi(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