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熟悉先秦史的人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中有三最:秦國最強,齊國最富,楚國最大。其實楚國的爵位並不高,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子爵,封地也不大。論爵位,他不如晉國、齊國的侯爵,甚至不如後起之秀的秦國的伯爵。但是在周朝的八百年曆史中卻能不斷擴張成為最大的國家,就連秦王掃六合的時候,李信的20萬人都不能取勝,非要用名將王翦帶60萬才能平滅。楚國的擴張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呢?

周武王伐商,遍邀諸侯國共盟。與商有著深仇大恨的荊楚部落響應了周人的號召,參與了滅商之戰。然而在周王朝分封時,荊楚的首領熊繹沒有被封。直到周成王時,才想起來為了伐商事業而死的荊楚首領鬻熊的功勞,封了丹陽給熊繹,是子爵。楚國自此立國於江漢,開始了他們的征服史。在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力量衰弱,楚國按捺不住的擴張野心逐漸暴露出來了。楚國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史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楚武王時期

楚武王(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楚文王(在位15年)時期,楚國的擴張方向主要是在江漢地區,在這一階段,楚國成為了江漢地區的霸主,鞏固了自身的核心區,並且將北疆推進到申國所在的方城一線,佔據了南陽盆地,為其北上爭霸奠定了基礎。楚武王曾說:“吾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表明了不服管。另外,他認為周王沒有實力,“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己稱王,使得楚國成為在周王朝分封體系之外的異國國度。

這段期間,隨國作為南陽盆地力量比較強大的諸侯國,自認沒有開罪於楚國,按照周禮,楚國沒有理由攻打自己,於是寫信責備楚武王,說:我無罪。楚武王回信了,說:我蠻夷。隨國遂滅,楚國佔據了江漢一帶和南陽盆地,打開了通往北方中原的通道。

楚成王(在位45年)、楚穆王(在位11年)、楚莊王(在位23年)時代,這一階段楚國通過在淮北區域的擴張進而向中原稱霸,並在莊王時代達到霸業的頂峰,並在其後不斷與晉國爭霸。

周天子當時已經很衰弱了,楚成王頻繁攻擊淮北地區,其進攻勢頭引起了齊桓公的警惕。齊桓公最後糾集了八國聯軍,擊潰了楚國的附庸蔡國,耀兵於楚國邊境,責備楚國不進貢祭祀用的茅草,還有200多年前周昭王征伐楚國被淹死在漢水的事。楚成王看到齊桓公動真格的,也沒有底氣能打贏,就認慫了,與聯軍達成了召陵之盟。齊桓公心裡也沒底,既然楚國認慫就算了,齊國的霸主地位由此奠定。楚國往北發展的勢頭受到遏制,於是楚國開始經營東方的江淮地區,接連消滅弦、黃兩國,將勢力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召陵之盟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不止,由齊桓公、管仲建立的中原秩序也開始走向瓦解,楚成王意識到爭霸時機已到,北上爭霸,公元前638年在泓水擊敗宋襄公,之後又擊敗陳國,使得整個淮北平原都落入楚國的掌控之中。然而,北方強盛的晉國在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中擊敗了楚國。楚國第一次爭霸中原的嘗試,就此破滅。

楚成王去世後,楚穆王把目光重新放回東方的淮河流域,在先後消滅江、六、東蓼、蔣、舒、宗等國,使得楚國在淮河流域的疆域大為拓展。

楚莊王時,楚國與晉國開始就鄭宋兩國進行對峙與拉鋸。莊王八年,楚國兵伐陸渾之戎,並觀兵於周郊,問鼎之輕重——此即問鼎中原之來歷。莊王十六年,與晉國的決戰爆發,晉楚與邲進行了決戰,最終楚國獲得大勝,由楚國主導的中原秩序正式確立起來。此時,從公元前1042年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戰問鼎中原,楚國經過了400多年才完成夙願。

楚人原本居住在新鄭地區,在商朝初期,王朝軍隊從中原向四周擴張,徵鬼方、伐羌方。楚人不屬於商朝的血脈家族,遭到了商朝軍隊的驅逐。他們被迫離開中原,向著人煙稀少的南方遷徙。如這般算起來,楚人則是1000多年才得以重返故土。

然而楚莊王時期很快就過去了,楚共王、楚康王時期到來,史稱共康之世。楚國的霸權在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被晉國擊敗,此後與晉國長期拉著一幫盟友拉鋸作戰。一直打了幾十年,最後發現誰也不能把對方徹底擊敗,反而讓齊國、秦國撿了便宜,於是在宋國的協調下,舉行了兩次弭兵大會,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弭兵大會後的楚國

晉國作為老牌霸主,自然不會甘心。楚國的申公屈臣逃亡到了晉國,晉國派遣他出使吳國,使得吳國與晉國形成了戰略伙伴關係。當時的吳國尚處在蠻荒階段,晉國手把手幫助吳國訓練軍隊,發展經濟,終於在楚國的側後方製造了一個勁敵。吳國強大後,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兩國以舒城一線中分江淮地區。楚國見吳國強大,就在吳國背後又扶持了越國騷擾襲擊吳國。

楚靈王、楚平王時期,楚國國內的貴族勢力尾大不掉,靈王在削藩的過程中發生政變被殺,楚平王時期,楚國各地貴族瓜分了楚國的王權,使得楚國的擴張的步伐停滯了。楚國滿足於既有的疆土,國家也難以徵調更多的資源與吳國爭雄。

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吳國破郢之後

公元前506年,與楚平王有殺父之仇的伍子胥帶著3萬吳國精銳殺回了楚國,打了楚國的閃電戰,楚國20萬大軍不能抵擋,在頃刻之間攻破了郢都。秦庭之哭後,秦國的援軍和楚國的貴族加入戰局,楚國恢復了國都,2年貨,吳軍備趕出楚境。楚國經此大敗,國力大為削弱,一時再也無力北上爭霸,楚國陷入建國以來最困難的局面。

公元前475年,越國一戰滅吳。楚國趁機恢復江淮舊地,與越國相鄰。當時諸侯之盛,莫強於越,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從這一年開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楚國拖著疲憊不堪的步子,被拽入了攻伐兼併更加激烈的戰國。

經過昭王、惠王、簡王、聲王70多年的勉勵經營,在公元401年楚悼王繼承了王位,任用了吳起變法,楚國的中央集權獲得了發展,擊敗了中原霸主魏國,重新在中原發聲,從此前的慘敗中走了出來。此時,距離楚國遭到吳國破都之戰,已經過去了105年,可謂是百年國恥,一朝得雪。

楚國疆域達到最大,是在公元307年楚懷王在位時期,由於秦武王去世,楚國西北壓力頓減。楚懷王乘秦國無暇對楚用兵之際,利用越國內部不穩定的機會,派大臣昭滑率軍攻越,最終滅掉越國。此時,楚國獨霸南方,疆域達到最大。這是楚國在戰國時期國勢最強的時期。

先秦最大的國家楚國的擴張史

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攻破郢都,楚國失去半壁江山,起家之地的江漢平原盆地被秦國佔據,楚國遷都壽春,重心放在了淮北地區,繼續維持到公元前223年最終滅亡。此時,距離前1042年楚國立國,楚國已立國800多年。

楚國之所以能存續800多年,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能持續擴張700多年,首要的原因是楚國的文化與中原的商周文化異質而同源,使得楚國的文化在蠻夷中佔據高位。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相當寬厚。正因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