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三歲登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溥儀三歲登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文丨趙小冊 圖丨網絡

01

不知道為啥,最近這兩天流行起了“拋棄體”。

一篇“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在朋友圈刷屏。很多朋友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是:“啥?我咋又被拋棄啦??”

跟這篇文章的觀點不同,韓寒在微博上反駁說:

“且不說創始人團隊能分得多少,對這種標題我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其實相比“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個題目,我更喜歡這個:

“溥儀三歲登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哈哈,這個咱們只能被拋棄了,實在趕不上。

02

按照這個邏輯,在《紅樓夢》和《西遊記》的世界裡也可以有“拋棄體”。比如《紅樓夢》如果有小報的話,可能會這麼寫:

“元春二十幾歲封妃: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看到這樣的題目,賈寶玉可能會煩的把小報撕碎,同時還會嘮裡嘮叨的批上半個小時;

而《西遊記》的小報可能會這麼寫:

“唐僧三十幾歲成佛: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

看到這樣的題目,如來佛祖可能會說:“阿彌陀佛,太焦急太焦急。”

其實在這個邏輯背後,就是一種比較之心,就是我們必須要比較、必須要和最頂尖的人比較,比不贏的話,我們就是輸了、就是被拋棄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在這件事情上,我很喜歡蔣勳先生的觀點,他說:

“人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上。一味的跟別人比,遲早都會走向物化。”

03

這跟《小王子》裡所說的情形很像。小王子說:

「如果你對大人說:“我看到一座漂亮紅磚房,窗臺上擺著幾盆天竺葵,屋頂有許多鴿子……”那他們想象不出這座房子是什麼樣的。

你必須說:“我看到一座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他們就會驚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

這可能就是心靈的物化吧,“在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04

要上進,要有所追求,這沒什麼不好,不好的是沒有平衡的力量。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一味的只追求物化的東西、一味的只和他人比較,我們的心靈就會像一輛高速行進、但沒有任何剎車裝置的列車一樣,是很危險的。

焦慮和不安就是這輛列車所排放的尾氣。

很同意蔣勳先生說的:

“物質要發展沒有錯,可人還是要做主人,不可以為物所役。你買車子、買房子都沒有錯,可是不要到最後變成車奴、房奴,變成你在養它,而不是它在讓你幸福。”

蔣勳還說:“現在由於職場的要求、高科技的發展,都市人一直在追求速度的快速感。結果大家精神上的疾病越來越多:焦慮症、憂鬱症、失眠症,大家過去很少聽到各種奇奇怪怪精神上的疾病開始出現了。

那種生命易怒、暴躁、一觸即發的緊張,都可能來自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加快的速度,最後失去了平衡的能力跟緩慢下來的能力。”

05

的確,在這個社會中,整體的環境如此,速度和焦慮就像一個巨大的絞肉機一樣。

這個巨大的絞肉機,會不自覺地把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吸過去,然後把它們攪碎、吞噬,以當做它的動力,並以此維持這個巨大機器的運轉。

我們要努力沒錯,但我們也要防止自己被這無形的東西吸引過去,防止自己被這巨大的焦慮感所吞噬。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像一輛車一樣,這輛車既要有油門,也要有剎車裝置,這兩樣缺了哪樣都不行……

來自:趙小冊(yinhuatong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