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上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駕駛員、售貨員、郵遞員等現在很普通的職業曾是一代人的夢想,收入高又體面。此外,國家開始允許個體經營,個體戶成為受歡迎的職業。同時,文化、藝術有關的工作受到熱捧,例如詩人、作家、教師。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1979年12月5日,湖北省黃岡地區汽車運輸公司第四車隊司機張大權,正在清潔大貨車。鄒德棟攝(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上世紀90年代

許多人放棄原來工作投身到私營工商界,“下海”成為這一時代的熱詞。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少外資企業進入,金融等行業深度發展,熱門行業由此變成了海關、外企、金融(銀行、證券、保險)、稅務等。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1996年8月16日,山東省膠州市李哥莊鎮姓王的個體戶剛從服裝城市場批發了幾箱服裝,他每星期都要到這裡進貨。馮傑 攝(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楊懷定每天把幾十張證券和十幾種股票變動的信息輸入電腦,並繪製成圖表,以此分析股市走向 。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00年代

此時,信息化逐漸普及,通訊、網絡、IT等成為熱門行業;文化娛樂行業逐漸發展起來;對外交流增多,外企依然受歡迎,翻譯、同聲傳譯等成為人才緊缺職位,據上海2006年發佈的小時工工資指導價位,翻譯職業處於高薪狀態,其中同聲傳譯日薪最高可達7000元;一批下崗工人走上再創業之路。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03年4月23日,上海人民廣場的一棟寫字樓裡,一位網絡公司中的“短信寫手”正在忙碌工作。(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05年8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延安路上,數十名歌迷自發地聚集在一起,頂著烈日為“超女”選手李宇春拉票。2005年的“超級女聲”點燃了人們對電視選秀節目的激情。(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07年1月27日,一位求職者在北京舉辦的外企人才招聘會上向參展外企工作人員遞交簡歷。(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00年2月13日,下崗女職工夏衛平再創業,建加工廠。這是她與丈夫一起分析產品。新華社發 (張耀智 攝)

2010年代

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人們已經追求生活品質,健身教練、營養師、寵物醫生、催奶師、體驗師等職業成為不少人的選擇;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電子商務、軟件工程、電競、網絡主播等職業備受關注;而且,個性化職業漸受歡迎。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1年8月5日,紋身師紋身藝術展上進行刺青表演。當日,一場名為“我為刺青狂”的紋身藝術展在瀋陽市一體育館開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紋身愛好者在展會上觀摩、交流、切磋技藝。(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4年3月7日,51歲的江蘇鎮江人吳秋婷在自己的健身房內指導學員進行肌肉健美訓練。 (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4年4月18日,選手在世界盃國際調酒世錦賽武漢賽區選拔賽上進行花式調酒比賽。 新華社發(許燕 攝)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2年10月16日,80後金融理財師張然(中)和另外兩位理財師同事進行業務交流。(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4年8月27日,愛崑曲,也愛攝影施夏明8月赴臺灣參加演出。演出間隙,他在淡水漁人碼頭拍攝日落。(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6年11月23日, “90後”特警女教官劉瑩在特警基地訓練館內向男隊員講解槍支原理。(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2016年10月3日,江蘇蘇州白塔東路一家“寵物賓館”的工作人員為寄養的小狗修剪毛髮。 國慶長假期間,江蘇蘇州許多市民走親訪友、外出旅遊,提供寵物寄養服務的“寵物賓館”生意十分火爆。(新華社發)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圖聞|這40年,我們的職業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