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近10年高考狀元家庭狀況,再來談人生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話不僅深入人心,直戳痛點,更引得為人父母們產生廣泛的焦慮和惶恐。

但你們都錯了,真正的起跑線不是高考線,而是父母的格局、家庭環境。

來源 |常青藤爸爸

前一段時間看紀錄片《高考》,裡面是形形色色為高考奮鬥的考生和家長,其中一個父親的話讓我記憶深刻:讓孩子不輸在高考的起跑線上。

看完近10年高考状元家庭状况,再来谈人生起跑线

一直以來,高考都被視為人生的起跑線和命運的轉折點。很多孩子也的確通過高考跳上了新的階層,就自己來說,常爸也算得上是高考的受益者。

每年6、7月份,像烈日一樣熱情不減的,就是大家對高考的關注。特別是各省市狀元,年年都是追捧的熱點。今年也不例外,上週末成績一出,狀元們的成績就被公佈出來了!

狀元榜

北京:

理科狀元劉浩宇,人大附中,722分;

文科狀元曹婧怡,北京二中,712分。

湖北:

理科狀元鄭凌驍,荊門龍泉中學,715分;

文科狀元楊庚辰,武漢華師一附中,688分;

陝西:

理科狀元楊家宇、邱吉兒並列,西安高新一中,728分;

文科狀元李怡宣,西安鐵一中,690分;

……

與往年相似的是,這些高考狀元基本都是出自城市的高中。

這不禁讓常爸想起,去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

看完近10年高考状元家庭状况,再来谈人生起跑线

這個才18歲的大男孩說了兩個重要的點,而這也是網友稱他為“耿直boy”的原因:

第一,在教育資源上,城市的孩子顯然比農村的孩子更有優勢;

第二,在家庭背景上,有文化、氛圍好、注重教育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

《2007-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也顯示了這點。

首先,父母職業

從高考狀元父母的職業上看,公務員、教師家庭居多。

學歷上,父母是本科、碩士學歷的越來越多。

其次,分佈地域

從地域上考量,城鎮狀元要遠多於農村。

同樣都是城市,省會城市顯然比非省會城市有優勢。

最後,學校類別

從就讀學校上看,從幼兒園到高中,

未來的狀元們越來越向各省市重點高中集中。

甚至還產生了盛產高考狀元的十大中學,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你的母校啊!

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每位“高考狀元”雖有個人的偶然性,但又有著統一的共性——他們 都是好學校、好城市、好家庭環境共同造就的 ,而這些綜合起來都與父母為孩子提供的先天條件分不開,而這,就是每個孩子的高考起跑線嗎?

關於這個問題,綜藝真人秀《極限挑戰》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這期節目在高考前就播出了,可能不少人都看過。不過常爸還是想帶著大家再來回顧一下:

高考在即,《極限挑戰》的成員們走進上海崇明中學,開展了一次特殊的高考誓師大會。高三的孩子們走進操場,所有人排成一條直線,準備參加跑步大賽。

每個孩子用“身體”回答六個問題,答“是”的,向前走到下一條線上,答“否”的則留在原地。

六個問題分別是:

■ 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 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 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 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 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 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

六道題目已過,原本整齊劃一的起跑線已經大大不同。有人已遙遙領先,有人卻依舊站在原點。

接著節目組宣佈:

現在,你們的位置就是你們的起跑線。

然後,從你所在的位置開始,一起跑向終點,但只有前20名的人才能獲得獎品。

一聲令下,孩子們集體跑向終點體育館。在後面的孩子,沒有傘的孩子,失了鞋的孩子,唯有拼盡全力才能擠進前面的隊伍。

最終決出了全場幸運又努力的20名學生,

在終點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呢?

是翹首以盼、望子心切的父母。

父母們一個個企盼的眼神透露了一切,每個人都希望能在這場比賽的贏家中見到自己的孩子。

體育館裡,二十名勝利者的父母歡快地跑到自己孩子身旁。

體育館外,則更多的是沒有入圍的同學。圍牆內外,一喜一悲。

沒有看到自家孩子的家長,臉上的落寞和失望也都難以掩蓋。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這場跑步比賽的贏家?

就像這個跑進前20的男孩所說的, 父母給的優勢再加上 自己 的努力,才能促成 最後 的成功。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究竟最早這話是從哪兒來的,常爸已經無法查證,而能在這麼多年裡,被這麼多教育機構和產品利用,也足以見得這話的威力——不僅深入人心,直戳痛點,更引得為人父母們產生廣泛的焦慮和惶恐。

孩子沒有傘,

是不是父母的失職?

“沒有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這句話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鼓勵人們努力向前、奮鬥拼搏。的確,常爸並不反對這種鼓勵個人努力實現人生目標的做法。但在勵志之餘,常爸卻覺得有些悲涼。

一個“更”字道出了多少起跑線靠後的孩子內心的掙扎——突然想起那句“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獲得和你喝杯咖啡的機會”,背後是有多少無奈和無助。

可比起一味強調孩子自己的努力和刻苦,我倒覺得,更該被關注的是, 父母有沒有意識到因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正在給孩子拉後腿呢!

當別人的孩子需要努力,而你的孩子需要更努力;

當別人的孩子有主動選擇機會,而你的孩子只有被迫選擇時,

你是否又會有一絲絲心疼呢!

可這後腿絕非僅僅指父母能為 孩子提供的 各種經濟、物質 條件——

夫妻不和睦,隨意打罵孩子,孩子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里長大;父母自己不思進取,天天抱著手機刷,看視頻,讓孩子認真讀書……

這種環境下,指望孩子自覺成才真是比登天還難。

節目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極限挑戰》裡六個明星嘉賓的起跑線。同樣的前五個問題唸完,黃渤、黃磊、王迅、羅志祥、孫紅雷、張藝興這些“成功人士”依然還站在原點。

看完近10年高考状元家庭状况,再来谈人生起跑线

直到最後一個問題“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問完,孫紅雷、羅志祥、張藝興才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孫紅雷說:“因為父母的讚揚,所以我從小就很有自信。”

看完近10年高考状元家庭状况,再来谈人生起跑线

此刻字幕上出現一行字:父母的鼓勵,造就今日的自己。

套用這句話:

父母的鼓勵,造就今後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很多很多的錢和很好的學區房,沒關係, 孩子自會有屬於他的際遇和福祉 。但起碼你要像孫紅雷的父母一樣:給孩子很多的愛和鼓勵。

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你又憑什麼要求孩子逆襲?

給孩子穩定的家庭環境、愛、鼓勵和支持 這些跟父母做什麼工作、有多少錢、受過什麼教育無關,卻可以為孩子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讓孩子在面對挫折、艱難時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去面對。

所以 真正的起跑線 不是高考線,而 是父母的格局、家庭環境

說完了起點,我們再來說終點。

千千萬場比賽,勢必有千千萬條通向成功的路,所以必須要指出的是,這場跑步大賽背後折射出的道理可能意味深長,但有一個大BUG我們必須意識到,那就是它無法套用到整個人生中—— 每個人雖然起點可能不一,但終點更是不同啊!

有的人想要在藝術領域有所建築,有的人想要推動社會科技的發展,還有的在用身體和腦力為我們奉上一道道感官盛宴……人生沒有一條整齊劃一的終點線,也可以說,人和人之間,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得有自己的主心骨: 不要總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也別拖孩子的 後腿 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比如 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採用富有彈性的評價體系,不苛求成績,這樣才能讓孩子更自信、陽光、視野開闊,有勇氣面對挫折;

給孩子樹立更好的榜樣 ,說到就做到,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律、守信的人;

給孩子更友善的環境 ,熱心助人、寬容待人,讓孩子成為一個心胸寬大、不自私的人;

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知禮儀懂相處之道,即便有一天他遠走高飛也不會孤單;

給孩子溫暖的家庭環境 ,夫妻和睦,讓孩子活得更踏實、有安全感……

把這些在社會生存最基本的素養培養好,才能讓他在將來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

而對於結果,常爸也要說:事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不是鼓勵人人都要當狀元,也不是鼓勵所有父母都要卯足勁把孩子往狀元之路上培養。

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際遇,我們只要盡己所力給孩子提供好的成長空間,安全護送他的成長,後面的就靠他自己的拼搏了。

順其自然,靜待花開,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而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