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稷山縣南位、西位、東位地名考

讀黃建中介紹后稷史料有感

稷山 胡根慶

姬棄歷史建奇功,

教民稼穡濟蒼生。

種藝五穀分外香,

餓殍不再人興旺。

洪水氾濫恣睢狂,

禹王治水孤軍忙。

姬棄受命鼎力幫,

水流入海民無恙。

說堯禪位舜統領,

大道為公留美名。

波匿觀河穿時空,

姬棄豐功後人頌。

滾滾長江掀狂浪,

多少英雄淹其中。

唯有姬棄後人仰,

歷史天空耀巨星。

稷山稼穡源流長,

弘揚歷史代傳承。

2018年6月27日

寫於村鄰家娛樂場旁

「稷山文苑」稷山縣南位、西位、東位地名考/稷山 黃建中

稷山縣

南位、西位、東位地名考

稷山 黃建中

南位村屬於稷山縣化峪鎮,位於縣城西北十餘公里;西位村、東位村屬於稷山縣翟店鎮;位於縣城西南約二十公里。

以前傳說:南位原名揚善村,因村中失火,向南遷移了大約一華里,故名南位。西位村原名位村、嶽李村。元末有寧姓二兄弟,在山東懲處惡霸後,經算命先生指點,落腳處需有西字,於是老二落腳陝西省郃陽縣西旺村,老大落腳於嶽李村,因村名沒有西字,經寧姓村民發起,將村子向西搬動了位置,故名西位。而東位原名魏村,後衍生為位村,元初分為東西兩村,故名東位、西位。

筆者對此頗為懷疑,經查閱史料,發現這三處村子的得名與南北朝時的東西兩魏和北周北齊時的對峙有關。

兩魏、北周、北齊時,從現在的新絳開始,經稷山,一直到河津的黃河邊,是雙方對峙的前線。西魏、北周沿汾河、峨嵋臺地設置了兩道防線。以玉壁城為中心,沿汾河構築了橫橋堡、柏壁城(以上在今新絳縣)武城城、段壁、吳壁、玉壁、郝壁等十城(以上在今稷山縣),喬薛堡、北陽堡、武家堡、胡家堡(以上在今河津市)。沿峨嵋臺地則構築了楊家堡、龍頭城、下寨、北張等七城(以上在今聞喜縣),小陽堡、東衛城、西位城(以上在今稷山縣)。

東魏、北齊以平隴城(今稷山縣稷峰鎮南陽堡)為中心沿汾河、呂梁山也設置了兩道防線。第一條為沿河防線,從東到西有辛堡、下堡、武平城(以上在今新絳縣);孫家城、下廉城、上廉城、平隴城、南衛城、梁村堡、華峪城、西堡、南堡、寧翟堡(以上在今稷山縣);堡子溝(在今河津市),全線25公里。第二條為呂梁山防線,從東到西為長秋城(今新絳縣泉掌鎮)、劉家莊堡、邢家莊堡、張開東堡、張開西堡(以上在今稷山縣);張家堡、樊家堡、天城堡、龍門城(以上在今河津市)。

雙方進行了激烈的軍事對抗,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重新統一北方才結束。

由此可見,東位、西位兩個村,原來是北周的東衛城和西衛城,而南位則是北齊的南衛城。另外筆者到這三個村走訪時,南位村一些八十多歲的老人也講到:本村用過南衛這個名稱。西位、東位的老人則稱:他們村是南北朝時期的古村,距今已有1500餘年了。

這樣就更加證實了這三個村的得名確實與軍事城堡有關,至於其它有關村名來歷的傳說,有的是故事,有的則是以訛傳訛了。

(程穩龍 黃建中)

「稷山文苑」稷山縣南位、西位、東位地名考/稷山 黃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