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繪本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海燕社「金羽毛繪本高峯論壇」,探討「國際視野下圖畫書的中國格調」

【百道編按】海燕出版社的“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是一項定位於國際化、專業化和公益性的繪本專業論壇,旨在將熱愛繪本事業、有著共同理想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發現繪本之美,共謀繪本的發展與未來。6月26日,“2018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歐尼可夫、郝廣才、方衛平、王志庚四位重量級嘉賓齊聚一堂,深入探討了“國際視野下圖畫書的中國格調”。

如何用绘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海燕社“金羽毛绘本高峰论坛”,探讨“国际视野下图画书的中国格调”

繪本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凝練於繪本中的中國文化不僅能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更能讓世界更好地傾聽與理解中國故事。6月26日,“2018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國際視野下圖畫書的中國格調”在鄭州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海燕出版社、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繪本創作者、教育者、推廣者、愛好者和出版人等300多人參加活動。為了讓更多人參與,京東直播對論壇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

本次“2018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是這一論壇的第二屆,2016年,第一屆“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說起“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就不得不提海燕社的“金羽毛繪本書系”。這一書系從2015年開始策劃,目前已出版近百種,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金羽輕揚,放飛夢想”,金羽毛繪本書系努力為廣大少年兒童的理想插上“金羽毛”,而“金羽毛繪本高峰論壇”則定位於國際化、專業化和公益性,將熱愛繪本事業、有著共同理想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發現繪本之美,共謀繪本的發展與未來,通過論壇的舉辦努力給繪本從業者美麗夢想的翅膀插上精美的“金羽毛”。

如何用绘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海燕社“金羽毛绘本高峰论坛”,探讨“国际视野下图画书的中国格调”

關於圖畫書圖文關係的五點思考

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方衛平教授多年從事繪本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論學養。他在題為《差異的藝術——關於圖畫書圖文關係的一些思考》的演講中,以學者嚴謹治學的態度,用深刻獨到的眼光,通過大量的實例與理論思考對圖畫書圖與文的關係進行了專業分析。

方衛平認為,圖畫書是圖文共同參與的敘事,這本來是一種常識,但是從近年的業界發展來看,這一問題仍值得討論。在演講中,他從圖文“差異”的五個方面入手,系統論述了圖畫書的圖文關係。

首先,在方衛平看來,圖文的“差異”是理解圖畫書藝術的起點。作為圖畫書創作兩種基本“語言”方式的文字和圖畫,在表現方式上存在根本的差異。如果僅從同一的角度理解圖畫書的圖文關係,視其為圖畫與文字之間簡單的相互解釋關係,就不曾真正在現代圖畫書的藝術世界裡登堂入室。

第二,如果說文圖合作的藝術起點是圖像追隨文字,那麼,圖像不滿足於僅僅追隨文字,而要尋求自身獨特的“差異”表現空間則是兒童圖畫書的現代標誌。

第三,正如馬丁·薩利斯伯瑞在《為童書插圖》(中譯本譯為《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完全教程》)中所說:“在圖畫書中,文字和圖畫的關係獨特而又複雜,他們各自的地位需要進行全盤考慮和衡量,彼此補充而不是重複相同的敘述。”對圖畫書而言,文圖之間“差異”的存在,意味著圖像的介入必將給文本帶來新的內容。文圖的“差異”越大,它們創造的新內容也越豐富。

第四,文字與圖像的“差異”敘事,帶來了現代圖畫書藝術的巨大可能。現代圖畫書的藝術史,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圖像在追隨文字的同時,不斷髮現、發明、創造與文字之間的各種“差異”關係的歷史。

最後,方衛平教授認為,這種“差異”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首先,“差異”會使一本圖畫書產生獨特的遊戲趣味。正如《莎莉,離水遠一點》一書,從文字部分的內容來看,莎莉度過了一個普通又無聊的下午;而從圖畫部分的內容來看,莎莉則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度過了一個有趣又刺激的下午。其次,“差異”還會使一本圖畫書表達出獨到的意蘊。例如《山姆和大衛去挖洞》一書,文字和圖畫的差異促使讀者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收穫”。

因此,在方衛平教授看來,發掘圖文之間豐富、精彩、深刻的“差異”藝術,是現代圖畫書建構其獨特的藝術身份、面貌和價值的根本源頭和保障。

這樣創作中國文化繪本

俄羅斯著名插畫家歐尼可夫先生是2018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這次雖然是第一次來中國,但他的作品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展現令人驚歎,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具有濃厚的中國風韻。海燕出版社已出版了他的四部作品《鬥年獸》《十二生肖誰第一》《布萊梅樂隊》《原來我有這麼多》,也是中國大陸出版他作品最多的出版社。

歐尼可夫先生演講的主題是《我生命中的中國》。他說自己對中國的印象要從童年談起,當時他不僅接觸了很多中國的玩具、日用品,同時對當年的中蘇友誼宣傳畫印象深刻。當他進入電影製片廠工作後,他又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從《神筆馬良》到《夜鶯》,再到後來的《十二生肖誰第一》、《鬥年獸》,他為眾多中國故事繪製了插畫。雖然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但是為了瞭解中國文化,他曾經購買過一本《中國古代史》。而且他靠想象完成的作品被很多中國讀者認為“很有中國味”,在他心中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時,歐尼可夫先生同樣介紹了自己創作過程中的一些“訣竅”。例如,他喜歡在圖畫中插入細節,這些細節不一定是文字描述過的,但它們可以賦予畫面生動感和連續性。此外,還要注重生活化的內容,儘量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情節來進行創作。

在郝廣才先生看來,想要做好中國文化繪本,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文化總是最直接地表現在“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之中,因此,創作中國文化繪本,一定要從這些方面著手。其次,在圖畫書的文字中,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字特色,讓孩子領略到文字的音樂之美。在圖畫方面,中國風格的圖畫並不是只有水墨風,關鍵是要從畫面細節來營造中國氛圍。

從歷史中汲取圖畫書未來發展的力量

在一般人印象中,圖畫書迅速發展,品種大幅增多,規模急劇擴張,似乎是近年來才發生的事情。但是在聽完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先生題為《視覺蒙童——新中國17年的圖畫書概觀》的演講之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新中國的圖畫書發展早在1949-1966年就曾經歷過十分繁榮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被王志庚先生稱為“我國第一個圖畫書黃金時代”。

在王志庚看來,當時的圖畫書有著自己的“中國特色”。從插圖來看,當時的很多作品都以傳統風格的水墨畫、工筆重彩為主,人物形象已經有所突破,很多作品吸收了蘇俄的風格,帶有解剖學的理論基礎和素描的功底,構圖也有一些透視法的規律性。這些圖畫書,與歐美、日本同期的作品相比並不遜色,甚至色彩上更為豐富,線條技法也更為流暢,尤其是表現動感、節奏,中國味道很濃。

從出版形式來看,無字圖畫書、摺疊式圖畫書、立體圖畫書等都已經出現。甚至在當下十分火熱的分級閱讀、複合出版,在當時也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概念和形式,並且十分繁榮。例如,從當時的動畫電影改編來看,有上百部兒童圖畫書故事被改編成動畫電影。而在藝術手法上也有著木偶、剪紙、摺紙、水墨動畫等多種類型,十分多元。

在此次發言中,王志庚同時介紹,他不僅希望能通過這次演講帶領大家再次回到當年圖畫書的歷史現場,同時,他也正在積極籌劃重新出版一批“新中國十七年”時期的優秀圖畫書,既是向前輩致敬,也是為了助力當下及未來的中國圖畫書實現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