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讀本》出版十餘年仍保持活力——廣西教育社打造長青樹品牌有祕訣

【百道編按】廣西教育出版社旗下《新語文讀本》出版十餘年,歷經三次重要改版,不僅見證了語文學界的理論變遷,更是順應時代的需要為語文教育從理論上提供思考的角度。面對2017年的語文課程改革,第四版的《新語文讀本》仍能切合上最新的課程標準,適應當下所需要的語文教育。到底是怎樣的秘訣讓《新語文讀本》十餘年來始終站在語文教育的前端保持活力?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石立民這樣說。

《新语文读本》出版十余年仍保持活力——广西教育社打造长青树品牌有秘诀

《新語文讀本·小學卷(典藏版)》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9月

母語是個人的,更是民族的,我們用母語思考,也用母語表達。正如伽達默爾說過的那句話:“一般來說,語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語中才能達到,這就說明,我們是用母語的眼光學會看世界。”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語,漢語既是我們溝通與交流的工具,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得以維繫和延續的重要保證,所以對於始終關注母語教育的語文學界來說,無數專家學者、一線教師都在探討的便是如何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達到母語教育、文化教育的目的。

談到語文教育、語文閱讀,由錢理群、王尚文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語文讀本》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套書。這一叢書從2001年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有十餘年,在這十餘年間,《新語文讀本》經過了三次重要改版,最新改版的《新語文讀本》於2017年9月推出,代表著該書的編者對於語文教育的最新思考。而從2017年9月開始,語文“一綱多本”的時代終結,從小學一年級及初中一年級起率先開始使用統編本語文教材。新的教材內容帶來新的教育視角,藉此語文課改之際,百道網採訪了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石立民,請她為我們從出版的角度分享出版社眼中的語文課改,及《新語文讀本》一書十餘年不斷修訂的內在核心動力。

百道網:《新語文讀本》出版至今已有十餘年了,在您看來,這個“新語文”的內在含義發生了哪些變化?有沒有至今都不變的地方?

石立民: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是至今都不曾改變的。一個是編寫的理念不曾改變,《新語文讀本》策劃之初,立意就比較高遠,兩位主編曾在前言中明確表示,“教育是立國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過立言以立人是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與任務” 。所以《新語文讀本》在編寫時,始終提倡的便是開放、多元、積極的立體化閱讀和個性化自由寫作,提倡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基本能力,開拓學生個人的精神自由空間,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康發展。

第二是編寫的原則不曾改變,從第一版到最新改版《新語文讀本》,在文章選擇上始終堅持三個原則。一是選取能夠超越時代,具有超前性的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無論在思想上還是文筆上,都堪稱一流。第二是堅持選擇的視野應該是廣闊的,在選篇上要具備民族的、當代的、世界的眼光。所以在《新語文讀本》中,中華傳統經典文章、中國現代經典文章及外國經典文章三者,基本保持1:1:1的比例。同時,因為語文教育不完全等同於文學教育,所以除了選擇文學上的經典文章,還會選取歷史、哲學、科學、美學等領域傑出學者撰寫的經典文章。三是《新語文讀本》是按照學生的生命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及學生學習領悟語言的階段性特徵來建立編寫體系的,而非僅按照語文知識的邏輯順序。

雖然我們的編寫理念、編寫原則不曾改變,但是《新語文讀本》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不同時代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選文及閱讀建議上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1999年策劃第一版時,當時語文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文性不足,故本書主編錢理群以“立言以立人”為理念,呼籲在語文教育上要更多體現人文性,在學生的人文教育上承擔更大的責任。

第二次大規模改版在2007年,當時我們感覺到語文教育界出現了一種偏差,因為太過於強調人文性,故而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反而忽視了語文本身。所以我們在這次改版中提出了“迴歸語文”這一概念,提出語文教學一定要回歸語文本身,在承載人文性的同時不能丟失語文教育本身的目的——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而2017年,在第三次的大規模改版中,我們則考慮到結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貼近學生當代生活、提升學生鑑賞能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等。

百道網:最新出版的《新語文讀本》具有哪些特點,使其更能適應現在的語文教育改革?

石立民:《新語文讀本》作為一套誕生於世紀之交的語文課外讀物,十餘年來持續銷售、適時修訂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在保留原有的鮮明的個性及特點的基礎上,能夠更加符合課程標準精神,體現課程標準理念,落實課程標準目標,同時又能充分體現時代的特點,以及社會對於學生素質的要求,保證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所以按照2017年這個第四版來看,我覺得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使其更能適應現在的語文課程改革精神。

第一,第四版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選文,以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母語教育功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的民族文化的薰陶,提升文化品味,構建精神品格,從而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第二,第四版增加了一些更貼近當代學生生活情趣的選文。語文新課改要求學生關心當代文化,所以在第四版中,我們精心遴選了一些能夠反映信息時代的科技、生活的優秀文章,著眼於語文與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密切關係,來培養學生廣闊的精神視野和敏銳的思想觸角。同時,我們也運用現代的融合出版新技術,在小學卷的典藏版中為選文鋪設了MPR碼,為選文增加音頻的內容。

第三,契合課程改革提出的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及不同的學習需求,我們對每篇文章後面的閱讀建議進行了重寫或改寫,以加強對學生閱讀選文的指導,並增加了開放性的對話及探討,讓閱讀建議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幫助和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提升學生鑑賞能力的作用。

百道網:在您看來,語文教育的改革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石立民:語文教育改革的現實意義可以從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面來看。從宏觀來看,語文教育並不是簡單的識字、斷句的技能性的教育,它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當下這個時代,語文教育更加關注的還是文化自信,關注如何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來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所以現在語文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把這些凝聚人心、充滿人文情懷和精神力量的東西融入教材中,從而融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從微觀層面上來看,語文教育改革,就是要符合當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需求,統編版的語文教材開始迴歸傳統,把漢字、漢語放在了第一位,比如在一年級的課本中,是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邊學拼音邊認漢字,改變了以往學生剛入學便遇到拼音難學的困境。

所以在我看來,這次的語文教育改革既具有宏觀層面的意義,也具有微觀層面的指導。

百道網:作為教育社來說,面對這樣的課改趨勢,貴社最關注的是什麼?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貴社又將如何面對?

石立民:因為有這麼一套出版了十幾年的語文讀本,所以我們一向對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非常關注。在這次課改中,作為我們社來說,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如何將課改的新思想、新要求貫徹到我們的教輔讀物和課外閱讀讀物中。

而為出版帶來的機遇,在我看來,現在的課改越來越重視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課外閱讀,在這種大趨勢下,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繪本、名家名著等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類的讀物,必然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但在迎來機遇的同時,我們也將面臨激烈競爭的挑戰,無論是同質化的出版,還是低質化的出版,亦或是惡性競爭的現象都會非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要考慮如何創新我們的產品,如何挖掘更多貼近讀者需求的好的作品,同時,在出版上,始終要堅持如當初《新語文讀本》那樣的立意高遠的目標,避免出同質化的讀物。並且,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研究市場,引領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