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帝相比怎麼樣?真的有可比性嗎?

夜晚曾經漫步

拿皇帝來對比,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但是這對比似乎也有個難題,因為明朝從朱元璋到朱由檢為止是十六個皇帝,而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到末代皇帝只有十二個,一對一比較,還真是不好辦。

幸虧明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存續了二百六十八年,分成前、中、後三個階段對比,還比較直觀一些。

應該說,一個王朝的興起,都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明太祖朱元璋從元朝的一個討飯和尚做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地盤上挖人參採榛子,都是苦命人。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開創基業時代,東征西討,打得四夷賓服,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非洲,當時大明帝國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而從努爾哈赤到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也平三番滅鰲拜收臺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國的威風,雍正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使人口呈現了幾何數級的增長。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仁宣之治,而後面的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一敗塗地,嘉靖萬曆不上朝習慣成自然,辛虧他們放權給文官甚至太監,大明帝國才沒有提前破產崩盤。明中期發展只有兩個亮點: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戰爭打一場贏一場,也沒出現過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清中期,要是隻算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皇帝,其中的嘉慶皇帝還有一點勤政愛民的意思,至於乾隆,就是從他開始,被歐美趕超又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堅船利炮被他蔑視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孫抱頭鼠竄,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雖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國,也不能富民。於是抱著子曰詩云的咸豐道光只能領著一群飽學鴻儒天天捱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異了:天啟崇禎趕上了“小冰河”,屬於天災;同治光緒趕上了列強入侵,屬於天災人禍。總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廈將傾,即使朱元璋與努爾哈赤復生,也已經無力迴天。

最後再來說說對外戰爭。明代很少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朱棣平定安南、嘉靖東南沿海抗倭、萬曆抗倭援朝,在明朝統治者眼裡都不算什麼大戰役,被日韓大書特書的“壬辰倭亂”,在萬曆朝也不過是三次較大戰爭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頭領和東南的小土司一樣。

而清朝就比較倒黴了,僅在後期簽訂的有名的不平等條約就有三十八個,最多的賠款十億兩白銀(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後來兌現了60%),還有一次賠了二億兩(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萬平方公里(奕山簽訂,璦琿條約),還有一次是四十四萬平方公里(奕訢主持,明誼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四十萬平方公里(奕訢簽訂,北京條約)、七萬平方公里(曾紀澤簽訂,伊犁條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至於被殺害了多少無辜百姓,似乎歷史學家們都不太關心,所以記錄都語焉不詳,似乎死個幾千萬平頭老百姓,跟滿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騷客沒啥關係,他們關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於“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他們理都懶得理,以至於現在拍電影電視,都要避免揚州嘉定字眼,而更願意看“宮鬥”,更喜歡聽一群辮子熱淚盈眶高呼“皇上聖明”。如果有人說一兩句清朝不好,還會被口水淹沒。

為前朝修史可能要進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紙黑字的條約誰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學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裡也有一份原件,這個造不了假。 既然是皇帝對比,就不能少了末代皇帝對比: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上吊了,清朝的呢?不可說,說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