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小時候是「工廠子弟」的舉手!還記得陪你長大的閉路電視台嗎?

「记忆」小时候是“工厂子弟”的举手!还记得陪你长大的闭路电视台吗?

「记忆」小时候是“工厂子弟”的举手!还记得陪你长大的闭路电视台吗?

大廠閉路電視,是繼有線廣播站、廠報之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興盛起來的第三大媒體。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標準的“新媒體”。

當年東電廠裡出錢,挨家挨戶為職工生活區家屬樓接上電視信號線,搭上信號放大器,再在每家的客廳牆壁裝上信號插座。在今天看來,這項工程都是頗為浩大的。而且,今天有線電視臺的服務網絡也是採用的這種傳輸模式,只是時髦的換上了數字信號、光纖傳輸這些新技術。

全廠海選第一位女主播

新媒體為全廠職工家屬帶來了新的生活。不管廠裡舉行什麼重大會議、集會、活動,都能看到身材魁梧的帥氣攝像師,旁邊跟著一位拿著有線話筒的女主播。面對攝像頭,滿臉通紅低頭羞怯避開的有之,大膽面對話筒侃侃而談的有之,還有一群活蹦亂跳的孩子朝著攝像頭揮手做著怪臉。

華燈初上。在轉播了央視新聞聯播之後,大廠電視新聞將視角轉向了大家熟悉的每一處生產場景,不時能看到身邊的家人鄰居同事出現在屏幕上。當時,能上大廠電視新聞,這可是一樁足以令全家光榮的大喜事!人們奔走相告,叮囑熟人朋友千萬不要再錯過新聞重播。

廠裡的第一位女主播,是經過公開報名、層層選拔出來的。大廠廣播站將正在籌備中的電視臺選拔女主播的通知發佈之後,引起了全廠的轟動。適齡女青年紛紛積極報名,有的想借此離開枯燥無味的吊車、維修、保管等崗位,還有的想在更大的平臺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麗,更多的人是想抓住時代的機遇,多一種人生的嘗試。

經過筆試、播音朗讀、面試、政審等多個環節,從忙碌的線圈車間流水線旁走出了全廠第一位女主播。她的形象氣質、口齒表達、應變能力獲得了評委團的高度認可。一時間,女主播就像港姐在全球的地位一樣,一下子成為了全廠的熱門新聞人物,她的父母家人也沾光成為了全廠人民仰慕的對象。

「记忆」小时候是“工厂子弟”的举手!还记得陪你长大的闭路电视台吗?

《射鵰英雄傳》火遍熒屏。

集體追劇 每天四集連播

在文化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閉路電視極大豐富了職工家屬們的業餘生活。當時,追劇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四川電視臺播《霍元甲》《陳真》等電視連續劇,只有每週星期六晚上才播兩集,中間還會插播幾十分鐘的商業廣告。

而廠裡的閉路電視,每晚大大方方播上四集《射鵰英雄傳》《上海灘》《楚留香傳奇》《俠女十三妹》等港劇,每天下午還為頭天晚上沒看成電視的夜班職工重播。

1986年國慶期間的一個晚上,職工家屬們興致勃勃地在家裡收看《再向虎山行》。連續播完四集之後,大家習慣性地開始遐想明晚的劇情,準備漱洗休息。就在這時,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電視里居然出現了新一集的主題曲,然後就是當天晚上的第五集、第六集……晚上12點以後,索性連主題曲和片尾曲也快進過去,直奔劇情。就這樣,一直播到凌晨4點,方才切換為“晚安”的圖片。

今天想來,這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到底是當晚值班的放映員自己難捨劇情的發展,還是接到了領導的授意或哥們朋友的慫恿?或者這是廠長送給大家的國慶大禮包?總之,當時全廠人民的心情,比漲了百分之三的工資還要爽!

至於當時廠閉路電視播出的影視節目來源,有幾種說法:

廠電視臺專門派人上北京的音像市場購買;

成都有音像租賃服務中心,接受川內各大單位的租借;

各大廠電視臺之間互相調劑。

「记忆」小时候是“工厂子弟”的举手!还记得陪你长大的闭路电视台吗?

那個年代,白色鍋蓋越裝越多。

教室裡永遠板書著

最熱門的電視劇主題歌

大廠子弟小學每週一早晨的升旗儀式後,同學們在返回班級的路上,討論的中心話題永遠是昨晚閉路電視播出的連續劇劇情。錯過收看電視節目的同學,只有悻然神傷,彷彿成為了二等公民,喪失了主流世界的話語權。

音樂老師姓易,經常在正常教學之外,教同學們唱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裡的主題曲、插曲。今天想來,當時沒有電腦網絡沒有及時的流行音樂磁帶和雜誌,頗有造詣和才氣的易老師,一定是自己在電視旁錄音,用筆記下歌詞,再將曲子還原成音符。音樂教室後排的黑板上,永遠板書著最熱門的電視劇音樂的詞曲。

《世間始終你好》《八仙過海》《十三妹》《上海灘》……這些今天還耳熟能詳的歌曲,都得感謝閉路電視和易老師的啟蒙。易老師經常用“表現不好,就不教你們唱流行歌”這個法寶,把全班的課堂紀律和學習效果提到最高的水平。

大廠閉路電視,吸引了不少廠外的朋友紛紛到生活區投親靠友,看上幾集港臺連續劇過過癮。一位幾十裡外的農民兄弟,聽說廠裡的電視能有好節目看,專門帶著賣好糧食的數張“大團結”,來廠生活區收購一部黑白電視機帶回家。迅速成交後,他有些不放心的問賣二手電視機的工人兄弟:“真的方圓500裡之內,都能看到好看的片子?”工人兄弟嗯嗯的嘟噥著,趕緊打發走了買家。

唉,只是可憐了這位農民兄弟。恐怕他當時回到鄉下,朝著大廠的方向,把天線接得再高,也只能收看四川電視臺的二頻道!

「记忆」小时候是“工厂子弟”的举手!还记得陪你长大的闭路电视台吗?

九十年代初,越來越多的衛星電視不斷豐富著閉路電視的頻道。

從閉路走向廣闊的世界

九十年代初,越來越多的衛星電視不斷豐富著閉路電視的頻道,電視臺大樓上的白色鍋蓋越裝越多。“南巡講話”後,香港衛視的中文臺、音樂臺、體育臺、電影臺讓長期收看內地電視的大廠人對電視有了新的認識。

原來,一集電視劇中間是可以夾雜幾次廣告的,電視廣告的對象不光有看得見的商品,還有電視臺的品牌和王牌節目預告,更有對話、三人論壇、新聞熱點直播等新鮮玩意,讓人大開眼界。電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讓人隱約感覺到,除了大廠,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花花世界。就像艾敬在流行歌曲《我的1997》裡唱到的:“1997快點來吧,讓我去看看花花世界的跑馬場……”

思想解放的重大標誌,是廠電視臺迅速開辦了一個節目《心之聲》。這是一個點播歌曲的節目,只要提前到電視臺繳費十元並留言,當晚就能把自己對朋友生日、喬遷、結婚等祝福送上熒屏。

隨著時代的發展,終於有一天,廠里人發現,原來市裡的有線電視頻道更多,節目內容更加豐富。而廠內閉路電視唯一的優勢,一是可以看本廠新聞,二是收視費比市裡便宜。除此之外,別無優勢!

閉路電視,是一種特定年代的獨有生活方式。閉路電視開拓了視野,豐富了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甚至,在當年,這還是一種文化和信息上的優勢。

閉路電視,也是一種封閉的圈子文化。在自娛自樂的世界裡,大廠人不自覺的與外部世界隔絕,彷彿除了生與死,一切的事情都能在廠裡搞定。

解開圈子,世間一切的閉路都會走出封閉,走向廣闊的世界。

電視如此,人亦如此。

鄔春亮,70後,東電人

讓新聞觸動心靈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