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57篇原創首發文章

剛過完端午小長假的國人,在上班第一天(週二)接受了過量的重磅消息,隨後的幾天似乎都是為了消化這些消息而迅速過掉的。

那一天,滬指擊穿3000點,下跌3.78%,上海的午後,一場狂風暴雨突襲,人們陷入了悲情,感慨連風雨都如此應景。

特朗普威脅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關稅,回擊中國報復美方;美國參議院推翻特朗普決定,恢復中興銷售禁令……世事變化,反覆無常!如《醒世恆言》所講的那般——“世局千騰萬變,轉盼皆空”,像我們這樣緊密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變化的新媒體人,都頗感疲累。

這個時代,焦慮還是好的,所以人們覺得當個房奴、孩奴,苦點累點也沒什麼。比焦慮更讓人難受的,是不確定性帶來的,是沒有過硬智慧應付世事的恐懼。

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你也不可能有綜合的知識和極高的智慧去審視、去預測。我們的每一天要不斷勞作、勞動、工作、行動,每一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我們要賺錢養家餬口,還要證明自己、實現自己,問自己,在這個不太看得清楚的時代裡,我該如何存在?

這一年,我想讓自己多跑跑,多看看,多認識些有趣的人。像海南、雄安、美國這些地方是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氛圍的。這一年註定是會留在歷史上的一年,多留點相關地域的足跡和思考,作人生的親證。

泰戈爾說,生命是不朽的青春,它憎恨試圖阻攔它運動的歲月,實際上歲月並不屬於生命,而是跟隨生命,如影隨形。我們的生命像一條河,它拍擊河岸並不覺得被河岸所封閉,而是每時每刻都重新認識到它不停地奔向海洋。這正像一首詩,在每一節上都得押韻,但詩卻並沒有被刻板的韻律規則所鉗制,而是時刻都表現出詩的和諧的內在自由。

人總是為世事所困擾,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固有的阻礙和“難唸的經”,那些改變不了的,僵化的歲月和現實狀況,讓人疲累。

那一天,2點半左右我也差點淋到暴雨,要去的地方也搬走了,後來找到地方避了雨,回到家的時候,發現一個小區保安正從剛被園林工人砍下的廣玉蘭枝條上摘下一個花骨朵,還欣賞了一會兒。我竟然不再想那麼多了。

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客房

人生是有代價的。而且是萬事萬物都有代價,不要抱有任何僥倖心理。

生而為人,你住哪裡都要先選擇,再付費。選擇帶著判斷和運氣,付費都是必然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個年份,不也長得像酒店房間的號碼嗎?你選擇的時間和價碼不一樣,你身邊的鄰居也不一樣。

多數時候,你並不知道,誰跟你是一群人,你只是大致揣摩著別人差不多是什麼樣的特質。但是有人卻知道你及你周圍的所有人——大數據會顯示你們的特徵和特質。

正如大V飯桶戴老闆在《從狂熱到崩塌:股災三年祭》中寫道:“從某種角度講,你藉助來實現階層躍遷的東西,很可能只是別人的一個工具:你覺得你在利用工具,而工具背後的力量卻在利用你,無論是股票還是房子。”

房奴(mortgage slave)一詞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如今這個詞已經有十幾年歷史了。“房奴”意思為房屋的奴隸,是指城鎮居民抵押貸款購房,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佔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購房影響到自己教育支出、醫藥費支出和撫養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到奴役般的壓抑。

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通過銀行貸款買房家庭數量約2億戶,屬於“房奴”人數約4億人。4億人,接近三分之一的國人,共有一個名字,這彷彿是現代生活方式裡逃不了的稱謂。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概念——“房價收入比”。它是指“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房價收入比指標主要用於衡量房價是否處於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平,直接反映出房價水平與廣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中房智庫研究院曾發佈2017年全國35個重點城市房價收入比報告,報告顯示:深圳最高,2017年房價收入比為39.64;三亞第二,28.16;上海第三,27.98;北京第四,25.7;廈門第五,25.15。房價收入比是一個全球通用的指標,但其合理範圍卻沒有嚴格界定。就國際經驗來看,在發達國家如果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以視為泡沫區。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一般認為,國內房價收入比保持在6~7之間屬於合理區間。若按這一標準衡量,我國35個重點城市中,僅長沙的房價收入比合理,為6.67。

人生是一間客房,我們只是路過人間的靈魂。走一遭,代價很大,印象深刻。這一群勇猛精進的靈魂,都能譜寫自己的歷史。泰戈爾說的,人類的歷史就是為親證不朽的自我去探索未知物的旅程的歷史。

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客人

孩奴也是現代生活方式裡的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生育成本高企、老齡化速度加快,看得到的問題和看不到的希望,都在壓迫人的胸腔。

早些年,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和上海市婦聯抽樣調查了2000名12歲以下兒童的家長,包含戶籍和常住人口家庭,有35%的年輕父母在接受調研時主觀感覺“養育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沉重負擔”,而壓力主要表現在經濟和生活照顧兩方面。

中國人的思維總是有很嚴重的“三分之一”判斷。三分之一是好的,三分之一是有問題的,三分之一是灰色地帶的,要打要拉的。中國人口那麼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會具備某種特徵也成了一種規律。中國人的思維裡也有一種樸素的辯證法,一分為二看問題,然後這也可以,那也可以,或者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莫衷一是。

大部分人,還是選擇要孩子的。所以,這個問題不可迴避。

筆者前陣子聽了復旦大學著名的哲學系教授王德峰老師的講課。他說,他曾經的好多年不見的鄰居有一天上門特意跟他請教,說自己跟在上中學的孩子的關係已經惡化到彼此都不願意開口說話的地步了。王老師說自己其實也不是育兒專家,不過他還是支了一招,說,你就當他不是你的孩子,而是朋友寄養在你家裡的,你只要給他吃,給他住,就行了。鄰居將信將疑地執行了,有一天,鄰居發燒了,本來即使站不起來也會撐著把飯做完的,但她那天就躺在床上休息,孩子卻主動來關心她是不是看醫生,是不是吃藥了,藥量是否對等等事無鉅細。後來他們的關係就緩和了。

孩子選擇不了自己的父母,父母也選擇不了自己的孩子。父母看不慣很多孩子的諸多舉動,孩子也看不慣父母的很多決定和頑固的生活習性。為什麼很多家庭明明可以幸福,卻會衰敗,並不是意志品質的問題,而是一種依次發生的種種小麻煩和小事故引發的“蝴蝶效應”。

這個世界上的人們,總有太多的不甘心,因此需要做很多證明自己的事項。當孩子需要證明自己的時候,他會反抗很多周圍人的意見,他寧願磕磕碰碰,交學費,也要學得獨立自主。父母也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打下的基業不會變少,證明自己還可以更好,以寬慰自己躁動不安的內心,以及給孩子更好的將來。誰知道,多少人多少事都在身不由己之中。

熱播劇《扶搖》裡唱著:“我不懂雁的遷徙,魚的遊歷,草木山水孤寂,循著自己心意,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傷情怯意,破碎帶來新的生機,我擔得起,無所畏懼。參不透命運,背離我的初心,生死往來如浮萍,我拼上所有,換心中無慮。過關斬將,所向披靡。”說到底,每個人都要有通透的勇氣。

孩子,只是你生命中的客人。他/她會陪你適應和延續一段你的生活方式,然後開始自己的旅途。

你們是平等的,是獨立的,即便在金錢關係上,也只是暫時的。人生都是有代價的。

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客觀

世事紛紛繞繞。無能為力的情況,多的是。

但中國古人有一種記錄歷史與傳奇的偏好:只要有人有謀略、有大智慧,是可以把複雜的局面解開的。三寸不爛之舌,三十六計以及各種排兵佈陣,或是打通某個關鍵脈絡和節點,突然間就庖丁解牛、勢如破竹、迎刃而解了……,連戰爭都可以避免。這是我國特有的謀士英雄情結。

我也算是一個好學的人,從小都懷揣著一顆刨根究底的心。但越長大,我越發現我搞不明白、無能為力的事情太多了。我確實當不了那些化解局面的謀士,再怎麼提高修為、加強學術研究好像也沒用。

什麼都想搞明白的人挺痛苦的,其實很多事是搞不明白的。連自己的情緒的產生,都是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何況是外面發生的事情。外面的環境變化如此劇烈,而自己的認識又停滯不前,這是最可怕的狀況,當人改變不了外部的時候,就只能改變自己,也最需要調動所有的精力改變自己。焦慮的時候控制焦慮的擴大,恐懼的時候控制恐懼的發散。保持客觀和冷靜,訓練自己的獨立判斷,並堅定自己的信念。

我記得這一年來我一直在寫這類文章,如《康波中的人們,暴跌後的“建設性妄想症”》《任憑世事變遷,內心魚魚雅雅》《狐狸知道許多事情,而刺蝟卻只知道一件大事》等等文章,是一種自學自修,也是一種試圖平靜、客觀的心態分享。任憑世事變化,內心魚魚雅雅。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魚行成貫,鴉飛成陣,威儀整肅,對抗內心和外在環境的動盪變遷。

最近聽幾個金融機構的朋友抱怨道:2018年過去一半,KPI只完成20%。每個人都要安身立命,養家餬口。有些人一睜眼就有“睡後收入”,而有些人一睜眼就是“醒來成本”——房貸、車貸、消費貸、教育費用、房租等等都會自動攤成每天的成本。

這是一個變動不居、正在分化的世界。這裡滋生了很多的“階層奴”,為了保持自己中產階級的地位不滑落,甚至希望實現階層躍遷,逼迫自己成為賺錢機器,逼迫孩子成為學習機器;還有很多工作狂(“工作奴”),學習狂(

“學習奴”),只有在工作和學習狀態下,他們才能安心,這些只是“世事奴”的最常見的形態……不為房子和孩子所累,總有會被其他世事牽累的方式……

萬達中層管理人員跳樓、摩拜員工之死這樣的新聞也在持續發酵,說到底,都是人生的不易和世事的艱難。並不是一定都有尖銳的刺刀般的理由,人才會想著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無數次絕望中生不出一點自然的希望來的時候,可能是生活下去最大的阻力。

美國藤校或者清華北大的學生去互聯網公司或者跨國大企業實習,每天加班拼命,最後做的可能是發快遞、複印資料、組合PPT,又或是每天用AI技術分析哪些無腦短視頻點擊率高,然後將類似有潛質的視頻加權推送給用戶。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二點下班……並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國際局勢怎麼辦?國家戰略怎麼辦?區域發展怎麼辦?行業如何發展?公司怎麼做好?績效如何完成?孩子怎麼養?自己內心怎麼從容?一個人究竟要擁有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素質,才可能較為成熟地度過這一生?

每個人如此忙忙碌碌,加班加點,究竟多少是沉浸在冷靜客觀的心境裡的?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們做的決定都是在有限的努力和有限的條件下做出的。

房奴,孩奴,世事奴

這麼多年,身邊的人教會我的不是如何高效地完成一件事。高效地完成一件事,自我修行、自我教育就可以達成了。他們教會我的是——凡是都不簡單,面對什麼人要使用什麼話術,在什麼時機,反反覆覆演練一些簡單的東西,等到演得自然了,或許才到了某種客觀的境界裡。

人都是磨練出來的,練是一種自己的功夫,而磨是跟別人的無數次互動和誤解中慢慢形成的信任。

生而為人,如此不易。我們都住在客房裡,迎來送往一些客人,並且,更多的時間,還在為一些表面看來無效,沒有性價比的事情不斷消耗自己的內力,我們就是這樣的奴隸,所以我們的心越來越嚮往真正的愛和自由。

在《人生的親證》中,有一章是“在愛中親證”,寫著:在自然界巨大的工作場所中,有無數部門從事著無窮無盡的工作,你在這裡看到的美麗的花朵,色彩豔麗,氣味芳香,像是一位花花公子。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像它的外表那樣,而是一位在風吹日曬下辛勤工作的勞動者,它必須對它的工作提交一份明確的清單,它沒有一點空閒去享受充滿了歡樂的嬉戲。但是當同一朵花映在人們的內心時,它的繁忙的實際景象就消失了,變成閒暇與休憩的真正象徵。同一事物在外部表現為無數活動的化身,而在內部卻是美與和平的最完善的體現。

先知說:萬物從喜生,依喜而養育,向喜而前進,最終歸入喜。不想當“世事奴”,先拈花微笑吧。

房奴,孩奴,世事奴

  • 作者簡介:水姐,又叫小瀑布,周水水等。
  • 你在上海“隱居”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房奴,孩奴,世事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