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爲何一敗塗地?

討薪引發的血案:蒙古的覺醒

契丹人的政權在漠北的統治一直很穩固,同為遊牧部落的室韋部落的勢力,在契丹同宗的關照下,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

後來遼國很快被女真人滅國,休克死亡,殘存的契丹人勢力沒有退往漠北,號令各個遊牧部落民再開戰場,而是橫絕沙漠,不遠萬里西遷,建立了西遼,室韋部落開始聽從金國的號令。

女真人認為他們是繼承了遼國的政治遺產,可以自由徵發這些部落民打仗,不必付出成本。可在這些部落民眼裡,金人顯然還不是遼國的繼承者。因此,部落民團結起來,成立了蒙古汗國,要求打仗給錢,開始組團向女真人討薪。

蒙古汗國合不勒汗經過1135年-1147年的12年金國的爭鬥,雙方互有勝敗。有過一段時期,女真放著南宋不打了,專門進攻蒙古,希望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家門口的威脅——當時的女真金國的首都是上京城,在現在的黑龍江省,距離蒙古人的大本營很近。

以金國初期的精兵悍將,蒙古人在對抗中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但是金國並不能徹底消滅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奇兵,反而幫他他們打出了一個統一的部落政權。

公元1147年,雙方達成合約:金國割讓西平河以北的27個堡壘給蒙古,每年給牛羊米蔻,冊封合不勒當蒙古國王——此為蒙古第一汗國,金國學會漢人的冊封制度了。

雙方的妥協都不是真心實意的,因此條約在簽訂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是廢紙一張。合不勒汗隔年就病死了,金熙宗也因內部政變被殺。雙方都換了領導人,都在鞏固內部,因此消停了一段時間。

俺巴孩繼承了合不勒的大汗位後,蒙古部由於和塔塔兒部發生嚴重鬥爭,而金朝向塔塔兒部提供支援,利用塔塔兒部消弱和分化蒙古部,結果俺巴孩被塔塔兒部抓捕,並被交給金朝,最終俺巴孩被金朝釘在木驢上受折磨而死。

自此蒙古與金結下世仇。

蒙古第二汗國:鐵木真中興

此後金國不敢大意,不管南方戰事如何,每隔三年都要到草原實行“減丁”政策,並且分化瓦解蒙古各部落。最終蒙古第一汗國在鐵木真幼年時,他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部眾離散,宣告滅亡。

鐵木真作為黃金家族後裔,其童年很是悽慘,部眾都被瓜分,還被族人追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好幾次都差點死掉。在蒙古草原戰火連天的歲月裡,鐵木真躲過了這個劫難,茁壯成長。

在他成年後,利用他父親的關係,逐漸收服之前散落的部眾,勢力稍振。此後的20多年,鐵木真在草原這個勢力之間不斷遊走,終於坐大,在降服了各路敵人之後,被推舉為蒙古人的共主——成吉思汗。

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為何一敗塗地?

鐵木真的蒙古汗國規模更大,有95個千戶,加上貝加爾湖北岸的林木中的百姓,有超過100萬人口。以遊牧民族特有的動員機制,可以動員最多20萬軍隊。

與之同時,金國在金世宗、金章宗治下,國勢漸達鼎盛。金章宗泰和年間人口最盛,總人口超過5600萬,以猛安、謀克為主的軍事制度,可以徵發100萬軍隊。

就在10多年前,金章宗時,金國還經常派遣軍隊深入草原,縱橫幾百裡,逢人就殺。在草原靠近金國邊境的地區,以重金收買了汪古部,讓其在草原各部落中製造仇殺。到了1208年,金章宗去世後,因為無嗣,他的叔叔衛紹王完顏永濟繼位。

使者到達汗庭通報消息,鐵木真語氣輕蔑,拒絕效忠——由此揭開了蒙金戰爭的序幕。

經過數年的準備,鐵木真逐漸整合了內部,把草原各部團結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蒙古,並與汪古部等聯姻,斬斷了金國伸向草原的觸手。

帝國對決:遊牧與農耕的戰與和

公元1211年4月,成吉思汗率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個兒子出兵伐金。這次成吉思汗共集兵力10萬餘人,浩浩蕩蕩南下,進入金境。

這是一次正面開戰,金國方面深知事態嚴重,調兵前往前線,築城烏沙堡,嚴加防守。成吉思汗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當時,蒙古軍隊並沒有後來被傳說的神乎其神一樣的戰鬥力,野戰騎射是其看家本領,但是攻城能力實在不行。

在死傷了很多蒙古士兵後,鐵木真分遣部分軍隊,繞道迂迴,最終攻破烏沙堡,進軍至野狐嶺。

金軍守將匆忙建立防線,雖然同樣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鐵木真計無所出,甚至一度眩暈,但憑藉著堅強的作戰意志,蒙古人最終攻下了野狐嶺。

野狐嶺一線金軍,雖說人數眾多,卻被連綿不斷的山頭所阻隔,卻只能在別的山頭眼睜睜的看著野狐嶺被蒙軍攻破。蒙古軍從而撕開了華北平原北部防禦體系的缺口。

蒙古騎兵斥候出現在金國中都城外圍的軍都山,中都城下令戒嚴。後來成吉思汗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1214年3月,成吉思汗集兵中都城下,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

1214年7月,金宣宗完顏珣以國危兵弱、財用匱乏,不能守中都為辭,決議遷都汴京。

成吉思汗以金朝遷都是對和議無誠意作為藉口,再次進攻中都。這一次蒙古人圍城打援,打了半年多,終於攻下了中都,切斷了金國南北的聯繫,使得東北生女真及其他效忠金國的部落,轉而效忠蒙古。當時的東北境內存在有東遼(契丹人)、東夏等國,後被蒙古逐一收服,經過自此領土減半,戰略迴旋空間減少,戰略態勢更趨被動。

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為何一敗塗地?

(丟失中都後的金國疆域)

此後金國國勢日蹙,領土不斷被蠶食,以致於侷促與河南、陝西一帶。

在金國存亡的關口,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金國由此獲得了難得的幾年喘息之機。然而此時的金國,北上恢復了一些因蒙古兵少戰略放棄的土地之後,竟然執行了“北失南補"的策略,以金國好不容易重新拉起來的隊伍向南宋開戰。

當蒙古再次回師時,金國雖然新組建了忠孝軍,也對蒙古人造成了一些損失,但是在南宋和蒙古的兩面夾擊下,金國步步落敗,無力迴天。

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為何一敗塗地?

(三峰山之戰,金國失去最後的精銳力量)

1232年的三峰山之戰,15萬金軍主力盡沒,金國只有蔡州一地。直到此時,金國還在幻想用三峰山潰敗後收集的散兵遊勇,佔領南宋的四川,再現三國時局面。

1234年,蔡州城破,金哀宗殉國,金國滅亡,立國凡120年。

女真:漸漸遠去的民族

金國之所以擁有百萬軍隊,卻難敵蒙古,其原因有很多。

一,金國高層的腐化墮落。

立國之初,金國的軍事人才非常豐富,太祖、太宗兩系人才輩出,所以才能摧枯拉朽,滅亡遼國和北宋。滅亡北宋後,金國高層迅速被南朝的風土生活所吸引,開始了奢華起來。金國立國時的艱苦奮鬥精神消磨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皇室之間的權利爭鬥,並且釀成了多次慘案,消耗了王朝的元氣。後期的金國皇帝多數附庸風雅,以書畫、文學、藝術為榮,在1193年後,已經徹底漢化,成為了中國眾多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中的一個。

二,尖銳的民族矛盾。

金國立國時,從關外遷入猛安謀克,強取豪奪,使得中原大量的農民變成了農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金國境內一直叛亂不安。紅襖軍起義,金國直到亡國也沒有撲滅。由於女真人少,在侵略南宋時,軍隊早已不敷使用,原有的女真奴隸主、封建貴族也不願從軍,金國不得不從契丹、漢人中籤發軍隊。這些軍隊的忠誠度不高,經常發生叛亂。後期金國完成了封建化,面臨著嚴重的內外交困的局面,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不再禁止與漢人通婚。效果也有,金國後期能夠堅持這麼久,與契丹、漢人等民族的武裝力量的支持有關,但已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了。

兩大帝國的決戰,金國超過100萬軍隊,為何一敗塗地?

三,軍事能力迅速下降。

軍事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單兵作戰能力及戰略戰術能力。

金國後期完成了封建化後,猛安謀克們解決了生存危機後,已經不習弓馬,不識文字。為此,金世宗還特地下詔,要求貴族子弟要習練弓馬,然而於事無補。金國皇帝選拔禁衛軍要從貴族子弟篩選,卻無一合格。金國軍隊的銳氣,在1139年時已消彌不見了。其時,金兀朮哀嘆:“南朝士兵戰力漸強,我軍戰力漸弱,幸而南朝未知也。”

在此時,南宋王朝的軍隊經過戰爭的洗禮已經可以在野戰中擊敗金軍主力。從上京遷都到中都後,金國已經穩固了在北方的統治,廢除了傀儡政權齊國後,金國已經能夠簽發60萬大軍了。正是這些軍隊的存在,才保證了金國軍隊戰鬥力下滑後,也然能夠維持百年的原因。南宋政府在金國軍隊戰鬥力下滑,北國統治尚未穩固的1137年前,且北方有百萬義軍等待王師北返,本來有北伐良機,卻都錯過了。

金國的封建化除了對金國的財富增加了很多之外,其戰略上的弊端也顯現了出來。金國的各地封建主,都是既得利益群體,因此金國的戰略從章宗時的積極防禦,到衛紹王時的消極防禦,再到宣宗朝的退卻防禦,始終不能形成機動優勢兵團,陷入被蒙古軍隊各個擊破的被動局面。此時的金國,類似於漢唐時的中原王朝,對於遊牧部落,能夠戰而勝之的根本原因,是以機動對機動的戰略對付遊牧民族的游擊戰略。被動防禦,只能坐以待斃。後期的金國也學會了用長城來抵禦蒙古軍隊的襲擊,這對他們來說並不擅長。

四,金國統治之術生疏。

契丹人能夠控制漠北草原200多年,而女真人立國時就與蒙古人摩擦不斷,以致於形成世仇。契丹人率先採用了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在燕雲十六州等漢地,實行漢制;在北方草原,實行可汗部落制。遼國對蒙古高原的控制相當穩固。而金國對草原文明、漢文明一直存在有兩種路線之爭,被稱為保守派的遊牧派系和激進派的漢化派系,兩個派系在朝中互相攻訐,讓金國在具體的國策中不斷調整,有所捨棄,因此漢化的進程斷斷續續,與遊牧部落的衝突也是經常發生。金國立國之初的1135年,就與蒙古第一汗國發生了戰爭。經過半個世紀的纏鬥,消滅了蒙古第一汗國後,使得蒙古草原再次陷入紛亂之中。然而僅僅30年不到,鐵木真再次統一了蒙古,金國對蒙古草原沿用以往封建王朝的鐵血政策引發了嚴重的後果。實際上,只有清王朝在綜合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經略草原的經驗和教訓後,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入手,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五,金國國運衰微。

國運、氣數這些東西很難解釋清楚。像是天地元氣一樣,一個地方突然就會形成眾多牛人扎堆的地方,再出現一個領袖,就能順勢而起,興亡繼絕。歷史上,劉邦起家時的豐沛、曹操起家的潁上、隴西李家、東北阿骨打、漠北的鐵木真還有後世的淮右朱元璋等都像是神蹟一樣的王侯將相聚集地。而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片地方就又歸於平寂,默默無聞。可能是金國起家時,神蹟太多,消耗了太多的好運氣,所以在金國晚期,就經常出現各種戰略戰術失誤。金國士兵雖然戰鬥力下滑,但初次與蒙古軍接戰時,不落下風。在西京、烏沙堡、野狐嶺等地,蒙古軍損失很大,最後不得不用計得逞。另外,金國的都城,在一年的時間裡不斷地震,華北又發生大面積的旱災,國運更趨衰退了。而此時的蒙古,方興未艾。騎兵下馬步戰,短兵相接,都能打的下獾兒山從而讓野狐嶺防線發生崩潰。三峰山之戰,天氣突然驟變,極寒天氣,蒙古士兵都不得不殺掉耕牛,讓士兵鑽進牛腹取暖。金軍士兵15萬人因天氣而喪失戰鬥力,為3萬餘蒙古軍所乘,損傷殆盡。最後的蔡州之戰,蒙古人進攻乏力,已經糧盡,可此時南宋接濟軍糧2萬石,並有2萬生力軍加入攻城戰鬥——金國自此敗亡。

六,金國在最後關頭舉措失當。

在蒙古軍隊未取得絕對優勢前,倉促遷都,動搖國本,以致於中都失守,東北半數土地孤懸海外,被蒙古軍隊蠶食,金國實力大損,從此不能從側翼威脅蒙古老營,陷入被動挨打。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思統戰,卻與南宋在南線新開戰場,兩線作戰,空耗國力。南宋也曾設想與金國結盟,對抗北虜,然而金國作死,自己堵上了退路。如果金國、南宋聯手,蒙古未必能有機可乘。

史家閒談:人間正道是滄桑

金朝亡國之時的慘烈,比之北宋,有過之而不及,金元之際有人詠汴京青城詩云:“百里風霜空綠樹,百年興廢又青城。”而蒙元黃金家族的後裔,在元朝滅亡後的遭遇又與金亡時如出一轍。文明馴化了野蠻,可是當新的野蠻到來,文明又顯得那麼脆弱。幾百年歷史輪迴,正應了那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下無不亡的國,人間無不散的筵席。天道有常,不為桀存,不為紂亡。金國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其勃興也,時來天地皆同力。其亡忽也,遠去英雄不自由。問蒼茫大地,究竟誰主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