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村史是以村莊為單位記述其發展演變情況的史志性文體,延續著一個地方的鄉村文脈,留存著其歷史、溫度和風骨。能讓人們對家鄉有更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對留住鄉愁,傳承鄉村文化根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閔姓源於魯國(今山東濟寧曲阜),此圖為閔子鴻都門學畫像

2017年,臨渭區教育局局長閔渭安在閔家村開展包聯幫扶工作時,曾建議抓緊編寫閔家村志,目的是為該村後人留下精神財富,以此來喚起故鄉人民的情感和自豪,共同來開發故鄉,建設故鄉。

2018年5月,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寫了一篇《閔家村的由來》,引起故鄉村民的大量轉發。但該篇文章缺乏實際考證,由個人推斷創作,說服力和參考性不強。

2018年6月18日,閔家村黨支部書記閔明放打來電話激動的說:“村裡有兩位老人寫了一本《閔家村村史》 ,你趕緊抽時間回來一趟。兩位老人正在村委會等你……”。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左一)張儒履、張定民(右一)

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立即打車冒雨回了趟家鄉。在村委會見到了這兩位老人。一見面,我們都很激動:“小夥子,終於見到你了。一直知道你的名字,卻沒見過人。”“我常在外漂泊,很少回家,但一直心繫故土。我也很高興,終於能見到你們二位。”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張定民講述該書的創作過程

張定民(1974年至2002年任該村書記):我今年72了,為寫這本書,已經籌劃30年了。最初,是由閔尚志老先生提出,他想把村裡的歷史人文用文字形式遺留下來,為後代留下財富,將村裡的正氣發揚下去。閔尚志老先生抗戰時參加過臺兒莊戰役、淞滬、武漢、隨棗會戰,在蘭封會戰中受重傷。曾任128師學兵隊中校中隊長,1943年副師長古鼎新叛變,128師傷亡慘重師長被俘,解放後任陝西省政府參事。在省政府工作期間,他曾多次來信給我,要求我儘快想辦法將這件事情落實。另外,原臨渭區民政局副局長曹自新退休以後來閔家村也很支持這件事,他很熱心說:“只要你們搞這件事,伏案寫作,我一定大力支持。”但是,當時的條件不支持,所以這個想法只能停留在腦海中,比方說蒐集大量資料、找人討論,都沒有時間去搞這個。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資料:閔尚志,渭南長壽塬豐原鎮閔家村人。原抗戰王勁哉部128師中校,胡璉部11師幼兵連少校連長閔尚志老英雄。1916年出生,2012年12月20日19時45分病故。享年97歲。徐州、蘭封、武漢、隨棗、三次長沙外圍、鄂西會戰,九死一生。

近年來,國家政策落實,印發了《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至2020年)》 ,文件提出,有條件的村可以編修村志。所以這個想法就更加堅定落實了。我們年齡也大了,許多年輕人常年在外,有的已經戶口落在城裡,好多人不知道家鄉的歷史。出於對家鄉的熱情,所以就想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呈現給下一代。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辮打蘆花圖

最後,我聯繫到了張儒履老師,他對這個事情也很有興趣。去年,我們倆交換了意見,多次溝通交流。截止現在我們開了六次會,專門探討這個事情。將有寫作方面才能的人聚集到一起,專門進行交流。去年下半年,張儒履老師便開始伏案親自搞這個事情,中途高血壓犯了好幾次,把我嚇壞了,但他仍然堅持創作。咱們村裡人有情懷,熱心起來,真的啥都不顧了。中途,我多次要求他停下來休息,但張老師仍然堅持。直到去年年前,基本是將這本書第一部分完成了。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解放初大周村平面圖

現在該書還有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盛世群英》。盛世群英包括咱們村解放初和解放以後一些名人、好人好事進行集中展示,大約有200多人。現在計劃趕今年下半年,將該書第二部分充實、完善。目前來說,我們想將第一部分《盛世鉤沉》與第二部分《盛世群英》先完善一部分,這些創作初衷都是我們這些民間組織的。

但是,新一屆村兩委非常重視這個事情,想把這本書的內容放到村史館裡。計劃在村裡修建一個村史館。便在村上成立一個村史委員會組織,力求將村裡有能力的人都召集回來,專門研究方案、提出建議開始籌備這個事情。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張儒履講述創作動機

張儒履(退休教師):我一直愛好寫作,常年在外教學,但隨著年齡大了,基本疏於動筆。後來,張定民老師跟我見面後,準備搞這個村史資料。我一考慮,這是個好事情,可以讓咱們村後代知道村上的過去,所以就馬上積極準備,投入創作。我們兩人配合的相當緊密,去年一年來,基本上已經將這本書的輪廓基本整理出來了。我有幾個創作目的,一個是想弘揚咱們村的正能量。你比如說書中提到這個《祈雨盛況》,它反映了閔家村村民團結的精神信仰。還有《社戲》民俗活動,當時群眾都很積極、參與性很高,反映了咱們過去的那種文化氛圍。《熱愛公益事業的大周(閔家)村民》,不是為了表現村民多麼辛苦,主要是表現村民為集體奉獻力量與智慧的那種團結精神,通過這種正能量,讓更多年輕人積極投身到咱們村的新農村建設當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咱們村的灰暗面。你比如書中提到的《三個壯丁辛酸淚》,當然這是由歷史造成的,也是由個別人造成的。再一個,咱們村過去出現過四大奇人,新聖人閔壽昌、禮門閔富貴、活包公閔長川、獨行俠閔志江,這些人的故事都可歌可泣。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當時的閔家小學,後被拆除

在翻閱該書成稿時,一張平面草圖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是不是以前閔家學校,現在的村委會所在地?”張儒履老師解釋到,正是這個地方。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大周村關帝廟平面圖,後來拆除變為閔家小學,現在是村委會所在地

張定民、張儒履:這張草圖,是我們根據小時候的回憶畫出來了,基本是與當時情景一模一樣。包括廟宇、戲樓的位置,樹木的位置都清楚記得。1974年左右,成立了個鄉鎮,但是各鄉鎮沒有大會議室,所以就將這些古建築拆除了。這些廟宇、碑石、牌匾、木料等建築殘存基本都用於了當時鄉政府大會議室的修建。當時叫鄉政府,現在叫鎮政府。而這些廟宇的碑石、牌匾都埋在了鄉鎮府,用於鋪設大會議的路。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我記得小時候,村裡流傳過一個歌謠,閔家學校,是個爛廟,經過改造,成了學校。看來這個是有根據的,它不是空穴來風。”我激動的說。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張定民、張儒履:解放初期,這些廟宇變成了學校,名字就叫大周小學,咱閔家村原來就叫大周村。大公社以後,大周村就改名為閔家村,大周小學也改名為閔家小學。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這就把村裡好多年輕人的疑問解決了。以前村裡建了一個大周北塔,好多人不懂為啥叫這個名字。”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該塔建立於1996年,為紀念村中集資修路而建立。後因村委會建立而拆除

據悉,閔家村原名叫大周村,距今大約有一千四五百年曆史。根據一九八七年新修訂的《渭南縣誌》村鎮村落中記載:“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有……阿杆、大周、西周……”又據大周村有關關帝廟石刻文中有“邑城之東十里南原有大周村”。此碑文中還有“萬曆辛丑三社失心增修”字樣。由此可見,在明代萬曆年間,大周村已經形成。

臨渭區閔家村兩位老人費時30年寫村史 記錄千年變遷

大周村戲樓,當時位於現村委會對面

據瞭解,《閔家村村史》一書,目前初稿已經基本成型,有待進一步完善。期間,得到了鎮級、村級各領導的大力支持。該書第一部分分為《人文閔家村》、《關帝廟佚事》、《大周村大型群眾活動》、《張家堡內的井與地道》、《為張爛村正名》、《四大奇人》、《社會苦難史》、《笑話三則》、《民間傳說》九部分組成。第二部分《盛世群英》正在蒐集整理當中。至此,閔家村第一部村史應運而生,讓我們翹首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