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是叫我麥大人的第197篇文章

01

大唐作為當時世界頭號強國,不僅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文化繁榮,萬邦來朝。而大唐文化更是遠播四海,照耀東西,唐詩成為世界第一流行文化。

如果說李白和杜甫是大唐文化的南北兩極,那麼白居易就是第三極珠穆朗瑪峰。李白佔據唐詩的高度,杜甫拓展唐詩的深度,白居易則延伸唐詩的廣度。

與李杜相比,白居易絲毫不遜色,李杜生活的盛唐,人才輩出,燦若星河。但白樂天生活的中晚唐,他唯我獨尊,沒有誰可以與他相提並論。

在國際上,白居易的影響力則要大大超出李太白,譬如日本、渤海國等以讀白詩為榮。

在政治上的作為,白居易更是超越兩人一大截。

李白服侍唐玄宗可謂兢兢業業,用滿腹才氣寫了不少詠歎楊貴妃之美的詩篇,最後還是落得被賜金放還的結局。杜甫更慘,一生仕途失意,顛沛流離,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而作為長恨歌主的白居易就不同,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還有皇帝為其寫悼文,這樣的尊榮,可是遠非李杜所能比的。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你沒聽錯,一個皇帝為他寫悼亡詩,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叫《吊白居易》,作者為唐宣宗李忱,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人們謂之小太宗,大太宗即李世民。

詩中的“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意思是小孩都能背誦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即便是少數民族對他的《琵琶行》也是耳熟能詳,這充分說明白居易作品的影響力。

白居易活了75歲,僅次於賀知章的大唐高壽詩人,一生留下作品3800餘首,他是大唐當之無愧的第一自媒體。

02

作為擁有無數迷弟迷妹的白居易,他怎麼會成為一名大齡剩男,這一切得從他的身世說起。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林立。打仗已成家常便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弄得民不聊生。

772年,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這一年父親白季庚44歲,母親陳氏18歲,可謂老夫少妻。

要說白居易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是近親結合的產物。父親娶了姐姐的女兒,也就是父親和外甥女成親,這關係有點亂,白家祖上一直有這個傳統。

雖然生在近親家庭,但白居易很幸運,他並沒有成為痴呆兒,反而聰明絕頂。

早年的苦難,使他明白生活的艱辛,不僅磨礪了他堅毅的性格,也讓他樹立了“兼濟天下”的志向。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後來,他寫給好基友元稹的信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他的刻苦努力:

我白天寫賦,晚上讀經,中間還要學詩,不敢有一絲懈怠;

而且常常讀書讀到嘴邊上,舌頭上都長了瘡;

寫字寫到胳膊肘上,手心裡都長了老繭;

年紀輕輕,頭髮都白了;

以至於成年以後,身體都要比同齡人衰弱一些。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白同學不僅天賦異稟,勤勉更是無人能敵,他用行動證明了愛迪生那句名言:所謂天才,不過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03

當然,白居易的勤奮努力,回報也是相當可觀。五歲能作詩,十來歲已是文采斐然,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他16歲時所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驚豔了大唐,驚呆了顧況。

顧況何許人也?他可是當時的文壇大腕

白同學拿著帖子去拜訪顧老,當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時,便調侃著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但當大詩人看完整首詩,一拍大腿笑著說:

你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沒問題。小老弟,剛才跟你開玩笑,你可別往心裡去噶。

此後,顧況逢人便誇白居易如何了得,這個年輕人前途不可限量。有了大咖的背書,小白一時間名聲大噪。

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白居易一路披荊斬棘,在28歲這年高中進士,還算比較年輕。雖然沒有蘇軾、王維21歲那麼早,但是比起范進、蒲松齡卻好了許多。

04

806年,這一年白居易35歲,被授予周至縣尉。

在這裡他結交了兩位好友,陳鴻和王質夫。閒暇時分,三人一起聚眾遊玩,飲酒作賦。

這年冬天,他們一塊同遊古剎仙遊寺。聊著聊著,他們不約而同地八卦起來,途中就提到唐明皇和楊玉環的宮闈韻事。

這並非偶然,因為周至縣離貴妃喋血的馬嵬坡只有50裡。這邊陳鴻追憶往事不免唏噓,那邊王質夫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盯著白居易看。

對方被看的一愣一愣時,王質夫激動地說:白兄,你的文采我們有目共睹,李楊的故事可是個爆款題材,下一篇100w+非你莫屬,不可錯過耶!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思忖道:

這可是一個大膽的創意,因為在中國詩歌史上,除了漢樂府之外,就連偶李、杜甫這樣的大才,也沒有在樂府詩上寫出超越前朝的作品。如果我能夠在這上面好好發力,說不一定,哈哈,我都不好意思往下想了…

說幹就幹,白居易顯然已經被說動,心中火焰熊熊燃燒。古往今來無數悲歡離合的愛情湧上心頭,他把情感寄託在《長恨歌》兩個主人公身上。

千古名作《長恨歌》就此誕生,它曲折婉轉,纏綿悱惻,傳達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既有對唐玄宗耽於女色、疏於國政的委婉批判: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也有對楊貴妃天生麗質的經典刻畫: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作品最後,堪稱神來之筆,道出了普天之下所有痴男怨女的共同心聲: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樣的神作不火都難,瞬間刷爆朋友圈,上了微博熱搜,自然也傳到皇帝老兒那裡。

乘著《長恨歌》的東風,白同學也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黃金期。

05

次年,白居易被調入京城,任翰林學士一職。官職雖不大,卻很重要,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草擬各種詔書。

如今的白同學,深受皇帝賞識,可謂春風得意。但他也有苦衷,作為37歲的黃金剩男,至今未婚,這可急壞了白母。

彼時十五六歲即可成親,老白這般年紀足可以當祖父了。

白居易11歲時,就和比他小4歲的鄰家女孩湘靈認識,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如李白詩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是也。

湘靈是一個活潑可愛又能歌善舞的美女,這可以從白居易《鄰女》一詩看出: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貌似天仙,雖有些誇張,但也是不一般的氣質。湘靈到15歲這年,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和19歲的翩翩少年白居易正式相戀了。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有如此佳人,小白同學自然不會放棄在朋友圈裡秀恩愛。

之後,他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為初戀寫了30多首情詩。當我們點開朋友圈,你會發現它跟《長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寫《寒閨夜》,“夜半衾裯冷。”《長恨歌》裡說,“翡翠衾寒誰與共。”

他寫《長相思》,“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長恨歌》裡說,“在地願為連理枝。”

他寫《生別離》,“憂從中來無斷絕。”《長恨歌》裡說,“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裡,我們已經看出,這些詩歌是《長恨歌》1.0版本。長恨歌之所以讀來纏綿悱惻,原來白居易在寫自己的初戀故事。

都說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這一生他和湘靈終究是有緣無分。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終人。

06

白居易的初戀,是一曲扼腕嘆息的悲歌。

我們都知道,白家世代為官,而湘靈則是貧民出身,古代愛情,向來講究門當戶對。當白母知道兒子的戀情後,堅決不同意兩人在一起。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小白拗不過,只能發奮讀書盼著早點兒有出息,到那時就有叫板的權力。一晃九年過去,他已是進士出身,湘靈也是24歲的大姑涼了。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

當他再次懇請老媽成全時,不想被一票否決。雖然沮喪,但想著早點升官,興許官大自己就能做主。

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只適合在職場,家裡可不管用。

33歲這年,白居易已是京城的校書郎,他第三次懇求白母娶湘靈為妻未果。

十五年來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

這邊白母拒親,那邊兒子抗婚,兩個人就這麼一直耗著。白同學萬般無奈,想出了一個妙招。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老媽既然不想讓他娶靈兒,索性他跑去青樓廝混去。後來我們的白公子流連於紅燈區,成了帝都第一青樓的金主。

要說唐詩裡,寫狎妓詩的水準,白公子自稱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

他最為知名的一句狎妓詩,是寫給樊素和小蠻的。樊素善歌,小蠻善舞,“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小蠻腰一詞就這麼來了。

晚年時,他打發樊素離開,嫁個了好人家。不久,又對樊氏的離去十分傷感,留下了著名的《長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話說這白母也不是吃素的,最後撂下一句話,你要是敢不結婚,我就死給你看。

如此以死相逼,小白實在沒轍,一聽就慫了,我結。

白居易雖然一萬個不願意,幾天後還是娶了楊大小姐,同僚楊如士的妹妹。老媽終究還是贏了,這也是封建禮法的勝利。

夜深人靜,他對初戀仍是一片痴情,望眼欲穿苦不得,徒增肝腸寸斷也。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世間萬般情,唯有相思苦……

07

做了新郎官後的白居易,職務上也升遷為左拾遺,正八品。

杜甫當年就是左拾遺,這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諫官。小白一上任,他就表現出高度的職業精神。

本著有闕必規,有違必諫的原則。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

為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他頻頻上書,對各種社會沉珂左右開弓,毫不留情地猛烈抨擊,殺傷力達到十萬點。

這期間,他筆耕不輟,寫下了大量的諷喻詩,效果顯著。

《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輕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他大聲疾呼,詩歌是為君、為臣、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就是“新樂府派”的口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些飽蘸同情的詩作,字字泣血。一邊是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一邊是老百姓飽受疾苦的世間萬象。

這下不僅權貴們勃然變色,皇帝老二也氣得咬牙切齒:

白居易你這小子,是朕提拔了你,現在竟然對朕如此無禮,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

作為諫官,天下並沒有幾人有魏徵那樣的好運,能夠遇上千古名君李世民。魏徵可以隨便提意見,唐太宗不僅不生氣,反而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白居易如此作為,按照劇情套路已是大禍不遠了,但半途而廢,也不是他的性格。

08

白母在忙完兒子的終身大事後,了無牽掛地去了,白居易回家守孝三年。

期滿後,他回京升遷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正五品。雖然升了職,老白卻不高興,這是個沒啥實權的閒職。明升暗降,錢多事少離家近,按理說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老白卻不這麼想:

我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職場精英,拿這個糊弄我,可沒這麼容易。不過我也不稀罕,大爺想做事,沒有人能攔得住。

次年夏天,朝廷發生了一件驚天大案。主張武力平藩的鐵血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遇刺身亡,身首異處。堂堂一國宰相被刺客暗殺,舉朝震驚。

當眾人還處在惶恐之際,我們的白大人不顧個人安危,第一個站出來說,要極力緝拿兇手,以雪國恥。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前面提到,這時老白已成了不少人的肉中刺、眼中釘。因此他不說還好,一鬧騰就徹底激怒了朝中權貴。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於是政敵們就造謠說,白母是看花墜井而亡,而白居易居然在母喪期間寫過賞花詩和新井詩,如此不遵孝道,簡直大逆不道!

在那個以忠孝治國的社會,對老不孝就是對君不忠。被扣上這頂屎盆子,任你口吐蓮花也只能百口莫辯,白居易就此被貶為江州司馬。

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除是非心。

遭此一役,老白性情大變,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詩歌風格的分水嶺。

此後,白居易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的生活。他似乎看開了,也看淡了,詩風由諷喻詩轉向閒適詩。

09

江州即現在九江,這裡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對潯陽江,東鄰鄱陽湖,南靠廬山,這可是個上好的風水寶地。

就在來的途中,老白夫婦不期而遇湘靈父女,這一年他44歲,她40歲。兩人不禁抱頭痛哭。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湘靈至今未嫁,按理說老媽不在,白居易完全可以把湘靈納為小妾,但他隻字未提這事,讓人費解。

一切都是天意弄人,天意弄人!既來之,則安之,他來到這個風景優美的對方,心境漸漸變得好起來。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沒有解不開的結,當你換一種心境對待時,一切都將豁然開朗。

在這裡,空閒之餘老白就拉上一幫狐朋狗友泛舟鄱陽湖,或攀登廬山,或漫步潯陽江畔,過得快意逍遙。

而他的文學最高成就獎,也是在這裡完成的,說起來還要感謝那些排擠他的小人們。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第二年秋天,某個深夜,老白來到潯陽江頭送客,瑟瑟秋風中蘆葦叢在不停搖曳。暗自傷神時,遠處傳來一陣美妙的琵琶聲,原來是熟悉的京都樂曲,熟通音律的老白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循聲而去。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和琵琶女一陣訴說,講起昔日往事,而今漂泊不定,前途一片茫然。老白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遭遇,離開京師已經兩年,雖然想得開,但這畢竟是降職,心中無限感傷…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他們雖身世不同,但命運卻極為相似,流落在這異鄉之地,飄零之情油然而生。

《琵琶行》一出,和之前的《長恨歌》堪稱大唐樂府詩的雙子星座,放眼神州大地,也當天下獨步,唯有白樂天一人而已。

這樣的神作,一首即可名垂青史,而老白卻獨中兩元,自此奠定了大唐第一自媒體地位,無人能撼動。

10

江州任滿後,老白有感於如今的朝廷昏聵,政治相互傾軋,他並不想留在京城這個是非之地,於是請求外放到地方,為民辦點實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老白運氣極好,來到有天堂美譽之稱的蘇州和杭州任刺史。

先到杭州,疏浚西湖,修築堤壩,緩解農田灌溉,疏浚六井,解決百姓飲水問題。

在這人間幽境,老白詩興大發,一首《錢塘湖春行》把西湖的美描寫地淋漓盡致。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在蘇州,作為一名地方官,白居易主持修築了道路,整治了交通,便利了市民們的出行生活。

作為文人墨客,遊山玩水那是少不了的消遣。姑蘇城外的天平山,是他經常跑去讀書之地,留下了《白雲泉》: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因病辭任北上之時,當地老百姓紛紛悲啼,有詩云:“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多年後,當他身居洛陽,卻是非常懷念在蘇杭的這段羈旅歲月,江南的旖旎風光讓他流連忘返,於是作了三首小詞《憶江南》。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今天,不知多少人讀到這優美的詩篇,勾起了對江南的心馳神往?

11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上次一別,時間匆匆過去十八年,年過花甲的白居易途經符離,探望湘靈,只是當年的那個鄰家女孩已不知所蹤。

據說湘靈已遁入空門,以踐終身非他不嫁的承諾。但她不願老白看到自己色衰年老的樣子,於是給他留了一封信,大意是:

有賴父母的理解支持,

我才能堅守終身非你不嫁的承諾;

父母去世後,兄弟們也很理解我,

我得以繼續留在佛寺中。

如今家境還好,溫飽無憂,

三十年來,我誦經唸佛早已習慣。

紅塵往事已了,你也不要再來找我了。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終是心有不甘,盤桓數日,他寫了一首詩給湘靈: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湘靈看了後淡然一笑,讓弟弟傳話:既然夢中已見,就是話別了——那就極樂世界再見吧!

或許湘靈是想讓老白一世相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為什麼老白始終沒有娶湘靈,有人說後來老白在官場待久了,已經沒有往日的純真之情。或許吧,亦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自此,他們從11歲相識,歷經51年的悲歡離合,終究是相愛不能相守,湘靈似乎要他永遠記住她15歲的樣子吧。

緣分總是陰差陽錯,人生總是造化弄人,希望天下有情人在天作比翼鳥,在地為連理枝,而不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2

經歷了早年的磨難,中年的忙碌,晚年的白居易官運亨通,一路順遂。宦海沉浮多年,讓他清醒地認識到朝堂的波詭雲譎,爾虞我詐。

雖然皇帝三番五次要把他調入京師,最後任命為太自傅,但他卻選擇遠避朝堂的洛陽歸隱。

他對郊外的香山寺情有獨鍾,白天常常帶著美酒和書籍來到寺中,結交僧友,並自號“香山居士”,希望死後葬在這裡。

此外,在香山期間,他還把自己一生的作品編訂為十卷,名為《白氏洛中集》。

831年,好基友元稹在武昌病逝,白居易痛不欲生,親自為其撰寫墓誌銘。

嗚呼微之!始以詩交,終以詩訣,弦筆兩絕,其今日乎?

嗚呼微之!三界之間,誰不生死,四海之內,誰無交朋?

然以我爾之身,為終天之別,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

與公緣會,豈是偶然?

多生以來,幾離幾合,既有今別,寧無後期?

公雖不歸,我應繼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特別最後一句,就是現在版的“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可見兩人交情之深。

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感情,似乎超越了性別,互相唱和之作多達180首。千古第一好基友,當然要屬於白居易與元稹了。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遊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

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後來,兩人先後被貶,於是他們經常聯絡,互相鼓勵和慰藉。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

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在元稹離世九年後,老白夜裡夢見當年和好友一起同遊的場景,這份知己之情令人感懷。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細品這首《夢微之》,堪稱最佳註解。

13

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享年75歲,生前交代兒子讓李商隱為自己撰寫墓誌銘。

老白不僅仕途順達,更是唐代詩人中生前名氣最大的一個。他的粉絲群體,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可以說360度無死角全覆蓋。

白居易被後世尊稱為“詩魔”,他和李白、杜甫為唐代三大詩人。

在日本,他是神一般的存在,日本人奉其為“詩神”,影響力可比李白杜甫大多了。

大唐第一自媒體白居易: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當成寶貝,壓在枕頭底下天天看。醍醐天皇也把白居易當偶像,曾說:"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在民間,日本人正兒八經地建起了 "白樂天神社 ",大家把他當作文殊菩薩來膜拜。渤海國宰相更是以每首詩一百兩銀子的價格,收購白居易的詩篇。

在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文和日文刻著這樣一段話:

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你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

白居易,千古大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