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文/麥大人

01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高。放大格局,你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這些年,我們越來越多的談到一個詞——“格局”。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都說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你的格局呢?

麥叔覺得,所謂格局,就是從你思想的深度,你眼界的寬度,你境界的高度,以及你胸懷的廣度體現出來。

格局會有先天稟賦,但大多可以從後天培養。

02

讀過的書,決定了你思想的深度

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想法:我讀了那麼多書,後來往往大部分都忘記了,那這樣的閱讀到底有沒有意義?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獲得無數人贊同。

我們從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後來都不記得了,大部分排出了體外,剩下的成為了我們的骨頭和血肉。我想,一個人認真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他的靈魂,沉澱成智慧和情感。

簡單說,其實讀書的意義,就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裡。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讓我很有觸動。

很久以前,一對爺孫在河邊聊天。

孫子問:爺爺,你每天讀書,記住多少呢?反正都要忘記,為什麼還看?

爺爺慈愛地笑著說:去把裝煤的竹籃拿來,孫子疑惑,但還是拿來了髒兮兮的竹籃。

爺爺又說:去河裡打點水上來,孫子更加疑惑,但還是照做了。

很明顯,竹籃無法裝水,孫子氣惱地問:爺爺,您到底要我幹什麼?

爺爺說:你再去試試。就這樣反覆多次,孫子也沒能打來水。

爺爺這才笑著說:孩子你看看,這還是之前的竹籃嗎?

孫子愣住,之前滿是煤渣的竹籃,因為多次受到清水的清洗,已煥然一新。

爺爺這才說到:

讀書就如同竹籃打水,雖然清水從縫隙中流走,表面上什麼都沒得到。但在不知不覺中,人的心靈就像這竹籃一樣,已經被淨化得澄澈明亮。

這便是讀書的價值所在。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讀完一本書,立刻得到學識的補充,精神的昇華,幾乎不可能。但每讀完一本書,它都會在暗地裡改變著你。

很喜歡作家三毛的這段話: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喜歡閱讀的人,思想是深邃的,談吐是睿智的,格局自然放大。

03

走過的路,決定了眼界的寬度

如果說讀書是從字裡行間旅行,看到文字的世界。那旅行,則是從名山大川裡讀書,四海八荒裡看世界。讀書是向內求索,旅行是向外延伸。

一個人的眼界,往往跟他看過的世界有關,這決定了他的認知和看待問題的角度。

有一個古代笑話。

冬天,三個老漢一起蹲在牆角,一邊曬太陽,一邊大談理想。

拾糞的老漢說: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下令這條街東面的糞全部歸我,誰去拾就派公差去抓他。

砍柴的老漢瞪了拾糞老漢一眼說:你就知道拾糞,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打一把金斧頭,天天用金斧頭去砍柴。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討飯的老漢聽完後哈哈大笑,眼淚都笑出來了,他說:你們兩個層次真低!都當皇帝了,還用得著幹活嗎?要是我當了皇帝,我就什麼也不幹,天天坐在火爐邊吃烤紅薯。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估計心裡會發出鄙夷的微笑,三個老漢的格局,其實半斤八兩。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眼界如果受了侷限,看到的東西就會被放大,不是問題也變成了問題。

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去大城市讀書?

因為去大城市:

我們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

我們可以開拓思維,走在時代前列;

大城市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可能。

視野往往決定格局,而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

不走出去,你以為你接觸的就是全世界。

04

見過的人,決定了你境界的高度

上面談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覺得還缺了重要一環就是名師指路。

我們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人,有些來幫助你的,也有專門來給你教訓的。但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帶給你很多收穫,成為你人生的伯樂,事業上的指路明燈。

相信大家都看過下面這個經典故事。

工地上有三個建築工人,他們在共同砌一堵牆。

第一個建築工人頭也沒抬,沒好氣地說:“你連這個也不知道呀?我們在砌牆!”

第二個建築工人抬起頭回答:“我們在蓋一間房子。”

第三個建築工人一邊幹活,一邊唱歌,熱情地說道:

我們在蓋一間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將來,這裡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裡幸福地生活。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第一個人仍是一名只會砌牆的建築工人。第二個人成了這支建築隊的隊長,第三個人則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闆,前兩個人正在為他工作。

我想,這就是境界的高低吧。

孫子兵法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就是說:

如果一開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後達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

如果一開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後達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

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境界是由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和看問題的深度決定的。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境界,而一個人的境界高低,直接影響著他的前途。

05

受過的氣,決定了你胸懷的廣度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要想讓自己快樂一點,那就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你做的好,別人會嫉妒你,那就做到極致,用實力碾壓,甩他幾十條街。你做的不好,別人會揶揄你,說你整天不務正業,什麼事也幹不成。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所以,不管我們做得好與不好,別人都會說閒話,這是你無法控制的。但你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讓自己心胸開闊起來。

韓信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擅長行兵打仗,被後人贊為“兵仙”。

但韓信早年,窮困潦倒,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一日,韓信在街上遇到幾個小混混,他們看到韓信腰間別了一把長劍,想看看他的膽量如何。

一個小混混便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當時在場的人都鬨然大笑,認為韓信是個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

後來韓信協助劉邦打下天下,自己也被封為楚王。當他再次返回楚地之時,召見曾經侮辱自己的小混混,小混混當時估計早就嚇尿了。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韓信非但沒有殺他,反而封他做了官,並且告訴諸將說:

昔日,他侮辱於我,可立刻斬殺其於劍下,然殺他不能助我揚名,索性隱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每個人都是要面子的,韓信也不例外。

但他非常理智,他明白跟市井無賴動氣沒有必要。若圖一時之快,把其殺了,無疑是給自己找麻煩,招禍端,索性不和他一般見識。

古人說:“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所以,當瘋狗咬了你一下怎麼辦,你肯定不能咬回去啊,不然你跟瘋狗有啥區別?

還是馬雲說得好:“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受的委屈越多,胸懷越大。”

胸懷天下的人,不會為了一事一物的得失而亂了方寸,他有明確的目標和強大的信念,孜孜以求,直到最後。

06

一個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會影響你的胸懷,它更接近於格局。

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人生就像一盤棋局,你的結局將會由這盤棋的格局來決定。想要贏得最終的結果,關鍵在於把握好每一步棋局。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懷,大格局才大有作為。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