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編按:6月是個欠債的月份:6.18購物節已經從1天延長到了半個多月,世界盃的到來推熱了賭球產業……不少網絡小額信貸死灰復燃,他們從來沒有真正離開大眾視野。欠債、借新債還舊債、緩不起債已經成為很多青年人生活的常態。然而很多人由此批評青年人消費觀念,卻忽視了背後操盤的大資本。在金融泥潭裡,他們才是不斷攪動,讓你永遠無法抽身的人。

當財貨是用來取得生活必需品時,世界是正常的;當人類只想利用財貨生出更多財貨,這世界就腐化了。

——亞理士多德

自2015年下半年至今,兩年時間國內出現上千家現金貸平臺,他們中不少被貼上“原罪”的標籤,也有不少“立志成為新金融領域的科技公司”。風波起於2016年年初。2016年以來,有學生因賭球深陷校園貸平臺鉅額欠款無法償還欠款而跳樓、女大學生“裸條”風波等惡劣校園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了這些平臺線下推廣和催款中的灰色操作。但在變換多種形式後,現金貸仍然透過各種形式發放小額貸款。

直到2017年12月1日晚,在暫停增髮網絡小貸牌照和多次放風之後,《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如約而至。整個互聯網小貸市場陷入了最後的狂歡,根據第三方消費投訴服務平臺“聚投訴”的統計,在一週內就收到有關互聯網小貸公司透過各種方式惡意催收甚至催收尚未到期的貸款欠額的投訴9209條,而這不過是整個現金貸行業的冰山一角。

直到今年,網絡小貸風波似乎已在大眾視野中過去,但仍留有餘波。在網上,仍可以查詢到大量網絡小貸和投訴聲討網絡小貸暴力催收的文字。小貸問題是消費信貸的極致表現,不僅是單純的消費過度的問題。它牽涉到金融市場過度競爭導致的社會傷害,以及貨幣過度流動後的社會關係破壞。這些逃債族的經濟活動地下化,以及社會網絡的斷裂,最後就會變成隱形的社會問題,其表徵是經濟條件下滑、貧困、治安問題、家庭破裂等現象。如果我們不去重新審視人為什麼會陷入債務的問題,那更大的風暴無疑就在光鮮亮麗的社會背後慢慢醞釀,等待再次爆發。

債務泥潭怎樣出現?

2016年初至今,網貸平臺短期現金貸業務迎來爆發性增長,過去一年增長約12倍。據網貸之家的估算,目前整個現金貸行業的規模在6000億-1萬億元之間。根據網貸網發表的數據,短期現金貸業務,即借款期限在6個月及以下,借款金額小於等於1萬元的個人信貸,在2016年1月的成交金額僅為1.57億元,而2017年3月單月P2P網貸短期現金貸業務成交量達到47.78億元,約佔當月P2P網貸行業單月成交量的2%。

根據媒體的畫像,網絡小貸的主要群體是22-40歲之間,月收入5000元之下,理髮師、外賣員、餐廳服務員、房產中介等,都是比較常見的職業。他們幾乎都是月光族,如果當月出現任何著急花錢的事件,比如女朋友過生日、有朋友結婚包個紅包,這樣的小事,都可能讓現金流斷裂。還有一些更大的需求,比如外賣員短期拆借幾千,可能就是為了買一輛電動車,開始外賣服務。現金貸平臺的貸款利息一般會高於信用卡取現利息。信用卡的取現利息按年化為18%左右,而現金貸的貸款利息(包括貸款服務費、滯納金等)超過100%也並不罕見。現金貸向那些無法通過銀行信用審核取得信用卡的人群,以一種高風險的方式放貸,從高利息中獲得收益。

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事實上,這種商業模式在美國被稱為“發薪日貸款”(payday lending)。發薪日貸款也被稱為薪水預付或者工資抵押貸款,由放貸人提供小額、短期、無擔保貸款,借款人通以此維持下一個發薪日前的開銷,並在發薪日還款。額度一般在1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間,期限2周,年化利率一般都在300%以上,按複利計算有的年利率達1000%以上。借款人多數是不太富裕的消費者。

即使在美國,這種商業模式也是爭議連連。有研究表示,一旦客戶使用發薪日貸款,他們可能會陷入“債務螺旋”,變成長期借款者。連續借貸導致的長期負債受到了廣泛關注,甚至有人批評發薪日貸款是信貸市場上的強效可卡因,由於人們容易通過它獲得貸款,因而容易使人上癮,人們無意識地就被它拉入永久性負債的陷阱。2016年,由於發薪日貸款所製造的種種問題,Google甚至決定在全球下架並拒絕接受發薪日貸款的所有廣告。

發薪日貸款是在“信貸民主化”的口號下被提出的商業模式,但它真的是好的東西嗎?這些小額的消費貸款是社會福利的替代品?還是已經成為一般性的小額借貸管道?或者有其他中介變因存在?

意大利哲學家Maurizio Lazzarato指出,意識到全體勞動者每日經歷的具體、真實的生命處境。為了讓勞動成為可能,自由主義的治理必須投資於工人的主體性(選擇與決定),因此,經濟既是行為舉止的經濟(the economy of conduct)以及人的經濟(the economy of the souls),更是生命經濟學(bioeconomics)。

金融資本的制度設計及其賴以建立的經濟倫理,一方面打造了金融使用者的經濟主體,即負債人(Homo debtor);另一方面,人們因欠債而被借貸關係背後的倫理意涵所束縛,難以擺脫債務循環。大衛·格雷伯則在研究中補充到,債務的出現是西方經濟學對於以物易物這種交易模式的迷思,從而創造了當代金融體系中債務循環得以順利運作的神話式思維與邏輯。Lazzarato主張,當代的實際情況是:儘管勞方與資方在金融資本主義秩序下往往都是負債者,然而金融資本對不同社會階級的借貸核發過程仍然有所分化,債務對於資本家與勞動者的意義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對於前者而言,債務是資本,對後者卻是則是補貼薪資無法涵蓋的範圍。

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當代經濟人類學的研究揭示出,在現代社會,個人選擇往往服膺於市場法則、供需原則與成本/投資模型,這些法則和模型不僅普遍存在於社會全體中,更轉變成社會關係的模式、存在自身的模式,以及個人之於自身、對時間、環境、未來、群體與家庭的關係。生命政治不只是對人這個種屬進⾏行管制、規訓,更透過引出個人選擇與決定,構成了人的主體性。所謂的安全部署,界定了鬆散的框架,容許人們在其中自由選擇,同時又讓治理性擁有掌控各種突發與變化的空間。

伴隨著金融自由化、日常生活的金融化的口號,方便的支付工具讓人們花錢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快速。每個人也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企業,對自己的財務規劃要理性而有長期規劃。這種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幾乎成為所有事情的指導原則。而窮人或那些被迫尋求貸款卻被歸因為自我放縱的人,則因為還不起錢而必須背上負債者的原罪;學貸、生活的種種貸款迫使他們必須破產,用生涯的後半段來償還債務。

當然,在借貸人中據說有50%左右的人,是沉迷賭博的人。看上去,他們似乎符合“好逸惡勞”的指責,而必須被排斥出被社會拯救的行列。但是,正如社會學研究所揭示出的一樣,賭博提供給賭徒一種滿足感,也就是說可以提供逃離無聊、無趣生活現狀的出口。賭博為在社會中被擠壓和排斥而無法翻身的邊緣群體提供了一個隔絕於外而光彩的世界幻夢,引誘他們進入其中,從而形成對於賭博遊戲或金錢的處置不當,最終導致解離(個體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心智與行為分離的現象)的現象。

總之,債務為人們的勞動賦予了新的表面的意義,負債者從事薪資勞動,不再僅僅為了賺取工資,該勞動更是“為自我做工”(work on the self)。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係”,借貸關係激發了負債者的倫理意識,進而將金融範疇(利息)與金融操作(按時償還)資然地嵌入經濟主體的形構中;另一方面,願意進行借貸的行動者,往往是出自所謂個人追求個人實現的慾望(出自消費主義或是希望借補足資金缺口來重獲自由)以及未來生活的希望,從而願意預先支付未來的時間和勞動,重塑自我,成為了符合金融資本運作邏輯的真正的“經濟人”,而資本則隱身其後,在商品拜物教的意識形態下,不斷剝削身處其中的勞工。

欠債與還債

在進入討論之前,先釐清幾個類似詞彙,分別是貨幣(money)、資本(capital)、債務(debt)。簡單講,貨幣就是生活中交換的金錢,像是鈔票這類的東西;資本,就是可以繁殖錢的錢,像是工廠的投資、對自己教育的投資;債務呢,是一種虧欠的關係,可以主張並要求某種義務、物品或貨幣。

著名的人類學家,“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的精神領袖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曾經寫過一本書《債的歷史:從文明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當中挑戰了大量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

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佔領華爾街運動

比如他指出,經濟學家的傳統說法,人類最早存在的“市場”是以物易物的環境,直到察覺出不便性後,才逐漸演化出媒介。但他從考古的角度跟人類學的角度去考察,原始的社會根本也不存在所謂的以物易物,最早的經濟活動其實很單純,即便在現代比較純樸的農村中依然能仍見到。左鄰右舍互相交換多餘的生活用品,或者是借用賒帳,大家以自己的信用為擔保,累積出各式各樣的“債”(但又不是現代的那種)。

不過,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高度的國家開始成型,為了收稅等行政措施,政權必須有個媒介來處理,於是開始發行貨幣。簡單來說,貨幣是以國家本身的信用為基礎去發展出來的媒介,並非市場“自然”發展出來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當進入所謂的中世紀,各大帝國紛紛崩解的同時,經濟也又“退化”回最初的那個型態。歷史學家通常稱這是一種文明衰退的狀態,但格雷伯顯然不認同。在作者的觀念裡,正是在亞當·斯密以後的經濟學家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世界,才造就了今天的許多債務危機、貧富差距、過度信用擴張跟投資泡沫化等。

同時,欠債的人一定要還錢,格雷伯指出,這是雙重的道德混淆。第一,借錢的人要還錢,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德問題;第二,習慣借錢給人的高利貸債主是邪惡的。這兩項宣稱其實非常矛盾,一方面我們罵債務人,卻也討厭不合理的借貸關係。高利貸者往往利用第一項原則,將債務轉換為義務。如此一來,人們就忽略了第二項原則,就可以合情合理地討債了。

有趣的是,利息原本是要補償放款人將這筆錢投資在其他地方可以得到的利潤。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收取利息似乎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放款人透過收取利息將放貸的風險完全轉移到借款人身上,而原來的用於規範借貸關係的社會信用、社會債務反而慢慢退場。而中世紀後債務開始有了契約式的安排,並交由國家機關來執行法律,透過法律系統把這個罪名確定。至此,現代社會中債務的罪名與道德秩序完整化了,放款者同時擁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正當性。

從此,債務開始慢慢增多,甚至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髮展,當國家不斷擴張時,債務也就越來越多;如果國家破產,人民也會遭殃,所以國家以債養債,綁架了全體人民。如果沒有這些債,這個經濟世界將缺乏繁榮和快速前進的動力;如果沒有這些天文數字的債務,甚至現在的歷史也會完全不同。諷刺的是,身為最大的債務人,美國政府卻不太需要揹負道德上的指責。

2000年之後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連動債以及各種債務/風險被包裝成不同的商品,不斷連結各種財務槓桿。泡沫破滅後,受苦的卻多是中下階層,多數人從頭到尾搞不清楚狀況,莫名其妙的被牽連動進來這個金融體系。結局是,在這個時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已經捲入這場債務的綿密關係中。

許一個光明的未來:合理的還,公平的還

臺灣地區的研究指出,即便控制了人口與社經地位,相較無債務者,積欠債務者在身體與心理健康上也處於劣勢。這說明了以往很少被清楚釐清的金融社會傷害的確存在。也就是說,債務導致自殺、抑鬱症、經濟條件向下滑落的情況在經驗上得到證實。同時,積欠債務有可能造成向下盤旋的情況。積欠債務後,債務人的工作收入平均下降將近9千元(新臺幣)。

如果卡債與身體損害、心理的憂傷等作用又高度相關的話,可想而知債務人在處理債務過程中受到的折磨。如果債務人又向親友借錢,之後又無法處理的話,等於又切斷最後一道社會支持網絡。而研究同時表明,在許多弱勢者身上,處理前端債務的社會報酬率會比後端的社福機構高很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積極幫助欠債者處理債務問題,就不會爆發出後續的許多社會問題,甚至像日本一樣,出現極端的夜逃屋和孤獨死現象(許多債務人無法處理債務時,就可能突然人間蒸發,切斷原有社會網絡,找尋日薪或現金薪水的工作,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最後形成孤獨死去或大量貧困者無助的現象)。

2011年,正逢大衛·格雷伯的《債的歷史》第一次出版,在美國爆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這場運動透過匿名者的助力迅速蔓延,99%對抗1%的佔領,後來變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擴散到全球數百個城市。這場運動的訴求主題正是金權政治、貧富差距,以及債務的剝削和支配。雖然由於去中心化的運動形式使佔領運動逐步降溫,但把金融工具的操弄、貧富差距和債務的問題搬到前臺,讓大家看清這個問題,從而衍生出後續的Jubilee運動(類似宗教意涵的禧年債務赦免)。

在佔領運動發起的前一年,臺灣地區由於2006年爆發的卡債風暴,已經由律師和社會運動者組織許多卡債族成立了卡債受害人自救會。之後在2008年通過實施消費者債務清償條例,透過法律扶助基金會許多熱血律師的投入,讓許多債務人重新看到希望。自救會的主張並不是不還錢,而是合理的還,公平的還。

6.18購物節加長,世界盃賭球火熱,欠債的機會上升了1000%

日本的債務打擊運動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逐漸轉型對抗貧窮的運動,並提供生活貧困者各項支援。韓國Jubilee運動就發展的相當出色,他們延續禧年債務聯盟(Jubilee Debt Coalition)與資本主義對抗的精神,主張不公正的債務應該要被取消,同時也要積極面對貧窮問題,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所遭受的剝削和不正義的對待。韓國民主聯合經濟會成立Jubilee的銀行,從2015年成立至今共消滅了6303億韓元的債務(38,046人)。他們透過與債權銀行的談判,購買債權然後銷燬,希望債務人脫離奴隸的生活,讓人生重新出發。他們的資金多數來自一般平民捐款,展現了不可思議的生猛活力。

當然,關於債務、社會階層、生活狀態的研究,目前全球仍十分稀少。在批判不合理的金融體制時,目前也還沒有完整替代方案。眼前的作法可能是邊走邊修,批判與建設同時進行。但我們,必須從延燒一時的網絡小貸風暴中吸取教訓,不僅要嚴厲批判透過金融投機創造虛擬產值的金融資本主義體制,同時也必須著手建立欠債者的社會支持網絡。不僅僅要使得欠債者能夠合理而公平地償還貸款,同時也要透過社會的支持網絡使得他們不必陷入孤立無援、無法生活的境地;對於病態賭博的受害者,社會支持網絡更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賭博-借款-賭博的惡性循環,重新建立正常而自主的生活。

我們必須給下個世代新的希望,而不是貧窮的複製和債務的無限循環。不管是債務人或債務人的親友,一旦陷入經濟生活危機時,危及的是一個生命、一個家庭,而不是銀行或是法院的一組數字,一個待結案的符號。如同格雷伯一般,我們的分析必須再以社會關係的觀點檢視各種金融制度,分析不公平的結構,勇敢地挑戰債務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不被債務壓迫的環境。

就像格雷伯所說,對一個真正的人來說,只是“活下來”而已一點也不夠。生命也不應該只是這樣而已。

美編:黃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