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火線上市:質疑不斷,陸奇「加持」

拼多多火线上市:质疑不断,陆奇“加持”

成立近3年的拼多多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上市。

6月30日凌晨,拼多多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IPO募資最多10億美元。這與媒體披露其赴美上市計劃過去不到48小時。

但它在飛速發展、在向“五環外”的人口提供物美價廉消費品的同時,卻也因假貨、商品低質與商家糾紛等問題而飽受爭議與質疑。

據瞭解,獨立董事是指獨立於公司股東且不在公司中內部任職,並與公司或公司經營管理者沒有重要的業務聯繫或專業聯繫,並對公司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陸奇“加持”下,依賴廣告和佣金的拼多多,能講好Costco+迪士尼的美好故事嗎?

電商“黑馬”

2015年,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連續創業者黃崢創辦拼多多,在BAT等各大巨頭攻防激烈的電商市場,拼多多的崛起是個意外。

拼多多將自己定位為“創新和快速增長的新電商平臺”,為買家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以及有趣和互動的購物體驗。

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年活躍用戶達到2.95億,移動應用的月度平均用戶達到1.03億人。按GMV及總訂單量來計,拼多多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GMV分別為1412億元人民幣和662億元人民幣,移動平臺的總訂單數量分別達到了43億份和17億份。

拼多多火线上市:质疑不断,陆奇“加持”

在中國電商市場,阿里和京東是PC時代最大的贏家。通過淘寶和天貓,阿里穩坐電商市場第一把交椅;而京東商城以3C產品起家並拓展至全品類,鞏固了其市場地位。阿里和京東之後,雖有垂直電商領域的入局者,但在拼多多出現之前,已有市場格局尚未經受如此衝擊。

阿里封殺蘑菇街和美麗說,將巨頭的降維打擊擺上了檯面;而京東牢牢綁定騰訊,阿里牽手蘇寧,則將電商行業的競爭變成了巨頭之間的博弈,拼多多是巨頭夾縫中的攪局者。

按用戶數量及訂單總量來看,拼多多的成長速度遠超過同時期的淘寶和京東,從2016年合併後,拼多多駛入快車道,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在訂單量上超越京東,併成為僅次於阿里和京東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第三方機構極光大數據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拼多多應用端在滲透率上已經超越京東,成第二大綜合電商平臺。

面對拼多多的威脅,阿里成立淘寶特價版,京東上線京東拼購,嘗試用低價抵抗拼多多產生的衝擊。而拼多多卻通過渠道下沉,抓住了三四線城市巨大的長尾流量。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3700萬元人民幣,4月上線廣告系統,2018年同期營收已增至13.85億元人民幣,增長37倍。

拼多多火线上市:质疑不断,陆奇“加持”

三年累計含期權支出虧損13.12億元

拼多多主打“拼團購物”的理念,其購物形式是採用和親人、朋友、鄰居一起拼團的形式來低價購買商品。

依靠互聯網社交傳播的力量,裂變式的“社交拼團模式”讓拼多多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抽獎拼單,砍價免費拿,團長免單券,助力享免單………拼多多將參與拼團的每個人作為流量分發的入口和渠道,利用他們的社交工具實現了鏈條式傳播。

在過去的公開言論中,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一直把拼多多比喻成電商界的Facebook,將淘寶比喻為Google。黃崢認為,淘寶和京東等傳統平臺,都是搜索引擎式的電商,是人在找貨,而拼多多希望成為電商版的Facebook,讓貨找人。

“我們發現‘拼’能快速聚集消費者需求,實現大規模地多對多匹配”,在致股東信中,黃崢再次強調了平臺匹配的價值。

在平臺模式下,拼多多的主要收入來自在線廣告和交易佣金。

2017年4月,拼多多進行了收入模式轉型,廣告系統替代了在線直銷業務,第一季度即實現3700萬元的人民幣營收。

新的營收模式推動了平臺收入的快速增長。2016年拼多多年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17年,收入達到17.44億元人民幣,2018年Q1已經實現13.85億元人民幣營收,同比增長37倍。

十億級營收背後,是43億單支撐起的1400億GMV,以及逾百萬的活躍商家,但拼多多至今尚未實現盈利。

招股書顯示,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生2.92億元人民幣和5.25億元人民幣淨虧損,2018年Q1由於銷售與市場支出達到12.17億元,平臺單季依然發生2.01億元人民幣淨虧損,截至2018年Q1累計虧損(含期權支出)為13.12億元人民幣。

對於資本加持的拼多多,短期虧損不是根本問題。在線廣告模式的可行性已經被傳統電商平臺驗證,拼多多的挑戰在於,如何保證平臺流量的持續穩定增長,並從供應鏈的角度賦予平臺更多增值空間。

黃崢在股東信中強調了供應鏈改造的價值,“在不斷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中,拼多多致力於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和質量。”

有分析文章稱,拼團模式讓商品更多的通過社交分享來獲得用戶,其提供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背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適應需求的產能能夠更好地被判斷和保留,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逐步減少,大大提高了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被質疑的重拳打假和巨頭依賴

自創立以來,因其獨特的模式和驚人的發展速度,拼多多在商業和社會層面都飽受質疑。 “假貨、便宜沒好貨”等質疑標籤與拼多多如影隨形。

在拼多多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商品:7.7元10 條的內褲,44 元的冬季羽絨服……低價滿足了中國三四線城市廣大用戶的需求。極光大數據顯示,這些用戶 70% 為女性,65% 來自三四線城市。因此有人質疑其低劣商品的策略難以為繼,甚至為其貼上了“消費降級”的標籤。

低價低質產品在帶來銷量的同時,也為拼多多的平臺集聚了大量出售假貨和劣質商品的中小賣家,低門檻模式導致平臺產品缺乏管控。今年3月,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實測發現,在拼多多開店事前不需要商品審核,24小時之內即可完成商鋪的申請,上傳售價60元的“正品耐克衛衣”,插入了阿迪達斯衛衣圖片,10秒鐘即可過審售賣。

拼多多火线上市:质疑不断,陆奇“加持”

拼多多嘗試通過加強商品審核機制及懲罰力度等方式試圖拒絕假貨進駐平臺。根據拼多多平臺的規定,對售價商家“假一罰十”(收取需支付該商品歷史銷售總額十倍的違約金),嚴重者凍結貨款甚至封店。

而關於這條規則的執行力度是拼多多和商家們最大的爭議所在,重拳打假卻使其陷入商戶不滿維權的兩難境地,6月中旬多名平臺商戶圍攻拼多多總部大樓進行抗議則將這一矛盾公開激化。

甚至一度有商家質疑,“罰款成了拼多多的重要商業模式”,對此,黃崢專門召開發佈會澄清,此次拼多多招股書顯示,依據平臺與商戶間協議,當商戶出現出售假貨和延遲發貨或者虛假髮貨等行為時,商戶被扣除的消費者賠付金均將被以全平臺可用的代金券形式全額髮放給該批次消費者,平臺自身收入與不良商家扣除的消費者賠付金無任何關聯。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後,就曾因為假貨問題遭遇集體訴訟,造成4個交易日300多億美元的市值蒸發。而在今年6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對拼多多進行調查發現,平臺上存在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的商品,拼多多爆發輿論危機。

除了社會層面的質疑,在商業模式上,拼多多同樣在經受考驗。拼多多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如何在巨頭夾擊中,保持發展並減少對騰訊的依賴。

成立至今,拼多多共獲得四輪融資,分別包括:2016年3月,由IDG資本、光速中國投資的未透露金額的A輪融資;2016年7月,由高榕資本、新天域資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凱輝基金投資的1.1億美元的B輪融資;2016年9月,與拼好貨的未透露金額的戰略合併融資;2018年4月,由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約30億美元C輪融資。

招股書顯示,黃崢在拼多多佔股50.7%,騰訊18.5%,高榕資本10.1%,紅杉資本7.4%。招股書同時披露了拼多多與騰訊的業務合作。2018年2月,拼多多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效期為五年。

頭騰大戰期間,黃崢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我並不認為騰訊扶持了拼多多,我們也被封過很多次。”雖有合作協議,但騰訊的掌控力顯而易見。

拼多多火线上市:质疑不断,陆奇“加持”

Costco和迪士尼的結合體?

短短三年時間,黃崢即將實現打造一家上市公司的夢想。

在創辦拼多多之前,黃崢曾在谷歌工作,後辭職創建了一個電子商務網站、一家淘寶代運營公司和一家遊戲公司。遊戲和電商合二為一的背景,成為黃崢的優勢之一,所以拼多多既融合了阿里的電商運營,又不乏騰訊的產品和社交。

而關於拼多多的商業故事,現有的版本聽上去似乎很美好:

“你可以想象它是一個將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維空間。它將是一個由分佈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的結合體。”

黃崢在公開信中說,不光高效地做信息的匹配,還不停地模擬著整個空間裡人群的群體情緒,並試圖對整個空間做調整,讓群體的體驗更加開心。

這家公司深耕於中國廣袤的消費市場,深諳用戶心理並掌握著前沿技術,但仍然避免不了詬病和質疑。有分析認為,在快速吞下人口紅利之後,追求低價而產生的低質商品勢必對用戶信任帶來傷害,在這種傷害明顯顯現前,如何用人工智能和C2B模式真正贏得用戶是拼多多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4月的一篇專訪中,黃崢對媒體坦承,拼多多的最終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但我們現在對上游的投入和整個產業鏈的賦能都太弱了。

“但它畢竟只是一個三歲的小孩,身上還有著很多顯而易見的問題和許多危險和挑戰。”黃崢在股東信中說。

作者 / 黎明 趙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