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中,損失多於德軍的蘇軍爲什麼被認爲是勝利者?

Flak聊軍事

庫爾斯克戰役是東線戰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蘇聯軍隊雖然號稱勝利,但是卻付出了數倍於德軍傷亡的代價。即使朱可夫和斯大林在日後表示,只有與犧牲蘇聯軍隊為代價才能阻止德國的進攻,但這次蘇聯軍隊是否真的贏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仍然十分值得後世討論。

圖為庫爾斯克戰役

在堡壘行動之前,德國在庫爾斯克地區集結了50個師、90萬士兵、約2700輛坦克。而防守的蘇軍在八條主要防線上部署了130萬名士兵,3444輛坦克,以及1.9萬門火炮。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相差並不懸殊,但是在戰役結束之後,蘇聯軍隊缺最少損失了1800輛坦克,相對的德軍在損失上要相當少,甚至不影響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圖為庫爾斯克戰役

許多觀點表示庫爾斯克戰役是蘇軍成功的一次防守作戰,但需要注意的是。1943年的蘇聯軍隊在裝備水平和兵員數量上明顯已經有很大的優勢,庫爾斯克戰役前線雖然只部署了130萬名士兵。但是在南方和北方仍然有數百萬蘇聯軍隊枕戈待旦,從實力對比的角度來看,德軍能在戰略弱勢的情況下仍然發動對庫爾斯克地區的進攻並對蘇軍造成巨大傷亡本就是難得的一場巨大勝利。

圖為庫爾斯克戰役

當評判庫爾斯克戰役勝利者時,人們總是以德軍是否達成戰略目標為目的。但是,從當時整個戰場的形勢來看,庫爾斯克戰役的發起和所起到的拖延作用已經足以構成德軍才是勝利者的標準,就像上甘嶺戰役一樣,以弱勢兵力拖延並且反覆爭奪上甘嶺本就是勝利,所以說,德軍才是這場“戰役”的勝利者。


軍事新觀察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覺得還可以再延伸一點。比如為什麼蘇德戰爭大家都覺得是蘇聯贏了,明明蘇聯死的人更多啊?難道就因為我德被人推到柏林?哼!你們這群無腦德黑,怎麼能明白我家元首勝利轉進帝國總理府地下室的偉大戰略?



扯淡到此結束。

我們先看德軍發起庫爾斯克戰役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消除突出部,把戰線拉直。

我們再看看德軍的戰果。1943年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經過七天的血戰,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從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進攻的德軍只分別推進了9—15km和5—35km,離戰略預想遙遙無期,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

然後,德棍們就認為德國打贏了。這就好比一個小個子打了一個胖子十幾拳,胖子一下也沒打到小個子,然後小個子的粉絲們望著氣喘吁吁的小個子和仍舊矗立在場上的胖子宣佈小個子勝利。

然而,比賽還沒結束呢,胖子還沒還手呢。


7月12日,德軍剛剛停止進攻,蘇軍隨即轉入反攻。8月4日,蘇軍收復奧廖爾,23日,奪回哈爾科夫。9月23日,蘇軍奪回波爾塔瓦,25日克復斯摩稜斯克。11月6日,蘇軍收復基輔。12月30日,蘇軍拿下了日托米爾。然後第二年1月就進入了衛國戰爭的最高潮——十次突擊。

不管德吹們把德軍的戰績吹得多麼天花亂墜,把蘇軍打成了什麼樣的屍山血海,都必須看到這麼一點,那就是德軍剛剛停下,蘇軍就轉入了反攻,而且是連續整個夏季,秋季,冬季的反攻,並一直順延到第二年的十次突擊。

如果把庫爾斯克戰役看成一場比賽,從德軍進攻到德軍停止進攻到蘇軍轉入反攻,一切順利成章,誰勝誰敗,一目瞭然,毫無爭議。之所以會有德軍勝利的說法,是因為德軍停止進攻的時候德棍們把表掐了,然後宣佈比賽結束。

為什麼頭條裡的德軍永遠不敗,因為德軍勝利到什麼時候,德棍們就把戰役的結束定在什麼時候。那我倒建議他們乾脆直接把二戰的結束定為1941年6月22日。

納粹一統歐洲。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評論一場戰爭或一個戰役的勝負,最主要的標準,是這個戰役的目的是否達到,如果達到則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是勝利者,反之則無論代價小到怎樣都是失敗者,電影《獅王爭霸II》末尾處黃飛鴻贏得和洋人的賽獅,但清朝卻輸掉了和洋人的戰爭,他感慨“我們贏了一場獅賽卻輸掉了一場戰爭”,說的就是同樣的道理。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蘇德戰場上唯一一次雙方都在戰前策劃主動進攻、都試圖奪取戰場控制權的大會戰,德國大本營的戰役意圖,是通過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主動進攻,扭轉自斯大林格勒會戰後漸趨被動的戰局,恢復整個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而蘇聯大本營的戰役意圖,是徹底粉碎德國在蘇德戰場發動戰局性反攻的能力,並拉平庫爾斯克突出部,實現對德國的徹底戰略優勢。

戰役的結果,率先發動主動進攻的德軍在攻勢階段進展無幾,並在蘇軍轉入反攻後被擊退,基本喪失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和整個東線的戰略主動權,此後直至柏林戰役,德軍在東線幾乎未再發動過一次像樣的戰役性反攻,也再未能擺脫被動挨打、節節後退的局面。而此前的莫斯科會戰失敗後,德國很快通過克里木戰役和第N次哈爾科夫戰役重奪主動權,甚至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也能憑曼施泰因的第N+1次哈爾科夫戰役一度穩住陣腳,但庫爾斯克會戰後德國就再也沒有得到任何在東線翻盤的機會。

簡單說,通過庫爾斯克會戰,蘇聯大本營達到甚至超額實現了戰前既定的戰役目標,而德國非但完全沒有實現既定戰役目標,反倒連戰役出發地——庫爾斯克突出部也丟失了,蘇軍付出了代價、達到了目的,而德軍同樣付出了代價(雖然比蘇軍少但考慮到其承受力,相對損失其實是更大的),卻完全沒有達到目的,您覺得誰才是勝利者?

戰役或戰爭中強攻堅城的一方往往傷亡比守方大得多,如日俄戰爭中的旅順戰役,日軍傷亡遠比俄軍慘烈,但攻佔了旅順要塞,並進而取得整個南滿的戰役主動權,獲得整個戰爭的有利態勢和理想的最終停戰結果,旅順戰役的勝方自然是日軍,而不是俄軍;同理,整個一戰德軍直到投降都在法國境內作戰,但整個國家被拖垮,許多主權在戰後被剝奪,連政體、國體都完蛋了,一戰的勝利者自然只能是戰爭中一直內線防禦卻笑到最後的協約國軍,而不是看上去很“主動”的德軍。

有時戰役的目的不是一個,而是多個或多重,那麼達到最頂層、最主要目的的一方才是勝利者。比如安史之亂中的睢陽戰役,叛軍一方付出重大傷亡但攻破了睢陽城,全殲了張巡、許遠部守軍數千人,但因為被堅城拖住,最終未能實現南下經略江淮、進而奪取唐朝財賦區的最頂層目標(攻堅睢陽是南下江淮戰役推演過程中形成的格局,某種程度上出於叛軍意外),因此叛軍是睢陽攻堅的勝利者,卻是江淮經略戰的失敗者,總體上是失大於得的。


陶短房

因為德軍並沒有達成發起此次會戰想達成的戰略目的,而相反此次會戰後,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再度落到了蘇軍的手裡,在東線整個戰略態勢上,蘇聯無疑是勝利者。從兩點來分析:

德軍的戰略意圖:

德軍的根本意圖是介於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德軍給予了蘇軍以重創,使得蘇軍短期沒無法恢復發起攻擊的實力,而德軍想抓住這一有力時機,再度給予蘇軍以巨大的打擊,迫使其再無力發起反擊,或者至少大大推遲蘇軍發起反擊的時間。

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指令是:中央集團軍群(從北面)和南方集團軍群(從南面)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實施鉗形攻擊,切斷蘇軍退路,並將其殲滅。

所以勝利的目標就是合圍並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並將蘇軍戰略預備隊擊潰,拉直南方集團軍群的防線。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德軍在未能合圍住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便結束了此次會戰,主要是由於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希特勒需要立刻增援意大利戰場。所以以上的戰略意圖都沒有達成,宣告了這次行動的失敗。

對整個戰局的影響:


由於德軍未能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將強大的蘇軍合圍,也未能在決戰之前將蘇軍投入的戰役預備隊擊潰,這就不可避免的讓蘇軍的優勢兵力開始發揮作用,東線戰場的主動轉到蘇軍手裡,隨後的時間裡,蘇軍一直在做大規模的進攻,而德軍在也沒有實力發起戰略性的反攻,一直在做艱苦的防禦作戰和撤退中。

所以戰損比只能證明德軍的素質優秀,而戰略態勢的轉變才是判定這場會戰輸贏的最終標準。


小小狼王

庫爾斯克大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



此役,德軍損失了25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5200門、戰機1000架。而蘇軍居然有85萬多人陣亡、負傷或被俘,6,799輛坦克、2,200架飛機被擊毀。損失遠遠多於德軍的蘇軍,卻被認為是勝利者,這是為什麼?

一場戰爭勝負的標誌,不是看誰傷亡大小而是看有沒有——【達成戰役目的】。因為,戰爭中作戰行動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有沒有達成最初的作戰目的,而不是殺傷數量的多少,否則即使消滅了再多的敵人也毫無用處。

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國人掌握著戰場主動權,蘇軍戰略上則以防禦或主動防禦為主。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參謀部制定的仍是以裝甲集團為突擊力量的進攻戰略,庫爾斯克仍是典型的德軍裝甲突擊群兩翼包抄的戰法,而蘇軍依然還沒有完全取得戰場進攻態勢,以三道防線阻止德軍。我認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是庫爾斯克戰役,雖然此戰役蘇聯人損失高於德國,但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也是東部戰線最後一個關鍵轉折點。



如果說,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軍還有一定程度上的部分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進攻戰役和進攻方向,但戰役之後,德軍則已經基本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戰略性的大撤退,先是被趕至第聶伯河,而後其第聶伯河防線也失守,因此開始了1944年的敗退,其後便是蘇軍的十次打擊等行動,蘇軍恢復了信心並極大提升了戰術素養,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可以說,蘇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就是從庫爾斯克戰役拉開的。


懷疑探索者

在蘇聯的社科院書籍中,一直認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是庫爾斯克戰役,雖然此戰役蘇聯人損失高於德國,但是戰場不是看誰傷亡大定勝負,而是看有沒有實現戰役目的。德軍在1943年發現了蘇軍戰線暴露了一個紕漏,那就是庫爾斯克突出部,所以德軍戰役制定了堡壘計劃,準備切割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部隊,德軍集中了最強的突擊力量,雙方爆發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與空戰,戰爭呈膠著狀態,隨著盟軍登錄意大利,希特勒從庫爾斯克抽調裝甲部隊救火後,德軍颱風作戰計劃實際已宣告失敗。



另外更為關鍵的是德軍戰略主動權丟失,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國人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蘇軍戰略上防禦或主動防禦為主。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參謀部制定的仍是以裝甲集團為突擊力量的進攻戰略,庫爾斯克仍是典型的德軍裝甲突擊群兩翼包抄的戰法,而蘇軍依然還沒有完全取得戰場進攻態勢,以三道防線阻止德軍最終取得了勝利。而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徹底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全線轉入防禦,並在希特勒越來越脫離實際的指揮下,一步步把東線德軍拖入死亡的泥淖。在後面蘇軍開展的十次打擊中發現,蘇軍恢復了信心並極大提升了戰術素養,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可以在自己想要的地點時間發動毫無忌憚的攻擊。


菸酒閣大學士

對於蘇軍來說,這是德國裝甲兵這隻天鵝最後的悲鳴!

在經過防禦階段後,蘇軍於1943年7月12日實施反擊。戰役主要針對兩大方向。


一個是盤踞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主要防禦地帶縱深5-7千米,由三道陣地組成。第一道縱深1-3千米,有3條綿亙的塹壕,塹壕前有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礙物。第二道縱深1-2千米,有1-2道塹壕,與前沿距離2-2.5千米。第三道1-2條塹壕,離防禦前沿4-5千米。各個陣地內建立了支撐點,支撐點有各種發射點:露天、土木質或永備。第二防禦地帶在前沿10-12千米縱深內,通常由1道陣地構成,陣地深度1-2千米。

德軍整個防禦戰術地幅由兩個地帶組成,全縱深12-15千米。各地帶構築有完善的塹壕、交通壕配系以及大量火力發射點;而在戰役縱深內還構築了若干中間防禦地區,整個德軍防禦全縱深達到150千米。

蘇軍為此投入了3個方面軍,即西方面軍左翼、布良斯克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戰役企圖是從北、東、南三面向奧廖爾方向實施相向突擊,分割敵軍集團並將其各個殲滅。

各方面軍部署如下

西方面軍左翼,下轄近衛第11集團軍、第50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70千米、突破地段寬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83.1門、坦克30.7輛

布良斯克方面軍,下轄第3、61、63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158千米、突破地段寬度3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73.7門、坦克18.6輛

中央方面軍,下轄第13、48、70集團軍以及坦克第2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150千米、突破地段寬度36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04.9門、坦克40輛

另一個是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的德軍第4集團軍等。德軍建立了7道防禦地區,全縱深90千米。防禦戰術地幅結構與奧廖爾相同。

蘇軍戰役企圖是:以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相鄰兩翼部隊實施強大突擊,將當面敵軍集團分割為兩部分,爾後對哈爾科夫敵軍集團實行深遠包圍,並協同西南方面軍第57集團軍將其消滅。

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第27、40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160千米、突破地段寬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15.8門、坦克70輛

草原方面軍,下轄近衛第5、6集團軍,第53集團軍以及近衛坦克第1、5集團軍;進攻地帶寬度90千米、突破地段寬度11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30門、坦克42輛。

在奧廖爾方向上,蘇軍依舊如前,將兵力兵器集中於主要突擊方向,各集團軍都以1-2個坦克軍做為擴張戰果梯隊,而且希望進攻要晝夜連續進行。

與斯大林格勒反攻相比,蘇軍在主要進攻方向進攻的步兵部隊一般都有2-3個梯隊,這樣使得進攻部隊可以增強突擊力量,及時擴張戰果。

而在炮兵使用上,各集團軍都建立了破壞炮兵群、遠戰炮兵群、火箭炮兵群與高射炮兵群。在某些集團軍的炮火準備過程中,還首次規定了試射和破壞射擊階段。

裝甲部隊使用也有了新的變化。自行火炮首次編入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坦克軍編成集團軍的快速集群,而坦克集團軍首次做為方面軍的快速集群使用。

戰役進行中,主要方向的西方面軍近衛第11集團軍7月12日當天就突破敵軍主要防禦地帶,當日下午集團軍的快速集群坦克第5軍(坦克136輛)就投入博爾霍夫方向,隨即該集團軍得到方面軍預備隊坦克第25軍支援,到了7月19日包圍了敵軍博爾霍夫集團。為了徹底殲滅當面敵軍,方面軍將統帥部預備隊轉隸的坦克第4集團軍(筆者注:7月18日,大本營命令轉隸給西方面軍,直到7月24日才到達該方面軍)在7月26日也投入該方向作戰,之後使得布良斯克方面軍能夠在7月29日解放該城並殲滅敵軍集團。8月初,坦克第4集團軍轉隸布良斯克方面軍,企圖突破德軍奧廖爾-布良斯克鐵路線,但在8月6日-8月8日連續三天激烈作戰僅前進23-25千米,未能突破戰役縱深。而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7月14日開始轉隸給布良斯克方面軍,進攻突破地段16千米,每千米火炮和迫擊炮43門、坦克50輛,德軍相應為火炮和迫擊炮35門、坦克10輛。在隨後的7月19日-8月10日,該集團軍先後7次努力突破德軍防禦和進入戰役縱深,但成果有限且傷亡重大,損失了60.3%的T-34坦克和72.9%的T-70坦克。

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蘇軍的沃羅涅日方面軍近衛第5集團軍戰役密度高達每1.5千米1個步兵師,每千米進攻正面有230門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70輛。

不僅各集團軍而且在主要方向作戰的軍都建立了破壞炮兵群。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做為快速集群使用,坦克集團軍同樣首次成為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快速集群。

8月3日5時,蘇軍開始炮火準備。之後,蘇軍在徐進彈幕中轉入衝擊,2小時內佔領德軍整個第一陣地,向縱深推進了1.5-2千米。之後,蘇軍陸續將第二梯隊投入戰鬥,而德軍的抵抗也不斷增強。蘇軍在主要突擊方向經過5小時作戰推進了4-5千米。12時-13時,坦克第1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先遣旅開始投入戰鬥,之後兩個坦克集團軍主力開始突破德軍第二防禦地帶,特別是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助理在行進間突破對方第二防禦地帶,到18時已向縱深前進了20-26千米。由於突破了德軍的防禦地帶,到8月7日日終,蘇軍突破正面已達120千米,各坦克集團軍向縱深推進了100千米,各集團軍推進了60-65千米。

當然,由於哈爾科夫的重要性,戰役過程中德軍先後進行2次大規模反突擊,不過蘇軍最終憑藉方面軍的快速集群坦克第1集團軍並在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等部支援下最終取得作戰勝利。

這次反攻對於蘇軍來說,是首次嘗試突破敵軍預有準備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並隨即發展戰役勝利。應該說,蘇軍最終能取得戰役勝利,得益於

-各方面軍和集團軍都建有強大突擊集團,各方面軍首次擁有了坦克集團軍做為快速集群,各集團軍也擁有了坦克軍等龐大的坦克機械化兵團。

-部隊與兵團戰鬥隊形由以前的一個梯隊改成縱深梯次配置。

-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平均達到每千米15-20輛坦克,高於斯大林格勒反攻密度,實戰表明,這個密度突破敵軍縱深梯次防禦還有不足。

-坦克和機械化軍成了集團軍擴張戰果的基本工具,而坦克集團軍則成了方面軍的擴張戰果梯隊,不過用它們完成對敵軍預有準備陣地防禦實施突破,只能說在一定具體條件下可以使用,但通常導致坦克大量損失,嚴重削弱坦克部隊實力。

可以說,蘇軍此戰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和完善的地步。這為蘇軍在戰爭第三階段,實施更大規模地進攻戰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ralph72

做任何事都要有小目標,戰術目標。和大目標戰略目標。為什麼德軍算失敗,就是因為它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反之蘇軍勝利是因為不光遏制住了德軍的戰役企圖。還讓德軍徹底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主動權易主了。好吧,最重要一件事,因為最後蘇聯贏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他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在線教育王老師

首先蘇軍成功阻止了南北兩個方向的德軍進攻。其次迫使烏克蘭方向的德軍無法組織有效防禦而門戶洞開。第三致他使魯免採夫行動異常順利。收復烏克蘭的行動中除科頌舍甫琴克戰役有點爭奪,其他解決基輔強渡第聶伯河不費吹灰之力。第四空中優勢傾向蘇軍一邊,強擊機甚至轟炸機無須戰鬥機護航只管追著地面潰逃德當靶子練習。


老泉48521042

如果你只是傷亡數字論英雄,那你就不懂軍事。戰爭是總體戰,戰爭是政治的手段和延續。戰爭的目的是獲得發動戰爭者的設定目標。庫爾斯克戰役是德國人想獲得戰爭主動權,重新獲得1941年的優勢,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的同時,讓自己有機動兵力,從而重新進攻莫斯科,消滅蘇聯。但是希特勒失敗了。從資源上看,尤其石油,沒有蘇聯多,人力資源上說,兵力遜於蘇聯,蘇聯的軍工也超越德國的東線。希特勒還面臨兩線作戰。庫爾斯克戰役後,德國再也沒有在東線主動發動過大規模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