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谈到外星人,那么必然少不了UFO,他们可以说是形影不离,而最早关于UFO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40年代美国空军的调查报告中,再追溯的久一点,相关史料中均有提及,而《山海经》中关于帝江的描写,“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也曾被人猜测为是UFO,本是一个死物,却被当成了一个活物,众说纷纭,然,不论怎么解释,都无法掩盖人们想要探知这片宇宙最基本的意识形态。

也正因为如此,关于外星人的相关描述才会被越传越广,而人们印象中它们的形态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又或者说人们关于它们的想象,越来越丰富。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最初的印象

人们最初对外星人是什么印象,可以说是依归于地球本身上的事物,他们不知道外星人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的描述也大多贴近于事物本身,但总要有一些改变,不是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与人类体型相似的外星人,还有一种就是非人型状态下的外星人。正如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1956年的《禁断惑星》、1959年的《外太空第9号计划》,里面的外星人形象基本上和人类相似,但大多有着奇怪的造型,穿着奇怪的衣服,以此作为区分。而另一种则是非人型的外星人形象,1958年的《变形怪体》,是一个巨大的像球形一样的怪物,不断吞噬着周围的事物,散发出恐怖的气味。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早期拍摄的外星人电影多以渲染恐怖骇人的效果为主,未知即恐惧,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好奇的同时,本能的维持着一种警惕,这也是大部分相关电影都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等奇幻故事的原因。与此同时,人们本能的回避外星人情感这一方面的渲染,这也是早期外星人形象过于僵硬,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恐怖,却忽略了它们是一个生命体的重大弊端,人们一开始其实并没有赋予外星人生命,他们想象出来的外星人,更像一个机器人。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巨大的转变

真正赋予外星人生命的影片,莫过于最经典的《E.T.》,它于1982年在美国上映,播出后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里面小埃利奥特和外星人的互动,很有意思,而最后的分别,也感动了无数观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升华,外星人情感上这一方面的空白得以填补,不再是拥有强大力量,而僵硬化没有生气的物件,没有了那种暴虐的气焰,他传达出来的更多是和平友善的观念。从他的外形上来看,裸露在外的具有凸凹感的皮肤,像铜铃一样大的眼睛,比人类更长更细的手指,从整体看,他的样子怪异无比,然,还是以人型为基础模板,是大家能够接受的类型。

而2016年上映的《魔法老师》虽然并不是以描述外星人为主,但里面的外星人形象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这时候他已经脱离了人的躯体,完全以海洋动物躯壳作为外星人形象,并且整个姿态都是高高在上的,同时所描述的外星人每个个体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是否毁灭地球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并不是原先的不由分说就侵略地球这样的一个逻辑思维,更多的添加了

符合人性的理性,显然看上去更有高级配置的感觉。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深层的探究

如果说人们对外星人的想象仅止步于奇特的外形,超乎人类的能力,令人费解的思想,那么很显然,外星人对于我们来说,也仅仅只是外星人。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想象,有一个很波折的转换,我们对于外星人的印象有所改变,那么外星人对我们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学两亿岁》完全站在一个外星人的角度来观察人们的改变,里面有一句话,很让人感慨:我见证着一个文明的成长,以宣墨的形象来展开整个格局,这时候的外星人形象已经脱离了外物的阻挠,人们不再想象外星人的外在,更多的是描写内心的独白,也许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真的有外星人。他们通过对人们的观察,来改变对人们的固定看法,而关于这一类的影视剧不再少数,如2008年的《戴夫号飞船》,就是讲他们本来想毁灭地球,最后却被感动放弃这一打算的故事。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比我们更精深的文明,人们本身存在畏惧,害怕受到伤害,这也是影视剧中关于外星人描述是残暴肆虐的原因,而当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以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其实更多的是平和,他们的想法,有时候并不会过于激进,情感是共通的,这也是外星人必备的一点。在文明的步伐中,它——始终不会被丢弃,而在人们在对外星人的幻想中,加入文明的同时,还有感情,或许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想起来,然,情感不会被遗忘。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纵观“外星人”这个词的出现和人们对他们的无限遐想,他们其实一直存在着人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由最开始的外在的人的身体特征,逐渐转换到内部的心理活动,他们有了“潜在的人性”,而宣墨这个形象的出现,恰好将内在和外在全部融合,从一开始对事物的陌生到后来对家人、朋友的亲近,情绪的表达上,都间接说明了她具有人的特点,怪异的举止,是对这个世界陌生化所导致的必然后果,这部电视剧贯穿的一个观点是“外星人,是外星的,人,还是人。”

从《E.T.》到《同学两亿岁》论“外星人”不断变化着的生命形态

至于为什么说“从《E.T.》到《同学两亿岁》来论不断变化的生命形态”,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中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太过于生硬,人们并没有赋予他们灵魂,他们可以被称为“没有思想的活物”,这是一个转型,到了后面,外星人形态上可以和人们不一样,而情感却并不一定不一样,他们可以愤怒、伤感,也可以喜悦、欢乐,文明的走向不一样,程度不一样,他们要表达的形式是一样的。人们期待着有外星人,希望能够有共同的话语,宇宙是孤独的,人类只是孤独之中一小块的团结,我们一直期待着不孤独,一如我们期待着外星人,我们是地球人,又何尝不是外星人眼中的外星人?每一个民族都是在不断进步,外星人的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他们会存在情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