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談到外星人,那麼必然少不了UFO,他們可以說是形影不離,而最早關於UFO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40年代美國空軍的調查報告中,再追溯的久一點,相關史料中均有提及,而《山海經》中關於帝江的描寫,“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也曾被人猜測為是UFO,本是一個死物,卻被當成了一個活物,眾說紛紜,然,不論怎麼解釋,都無法掩蓋人們想要探知這片宇宙最基本的意識形態。

也正因為如此,關於外星人的相關描述才會被越傳越廣,而人們印象中它們的形態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又或者說人們關於它們的想象,越來越豐富。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最初的印象

人們最初對外星人是什麼印象,可以說是依歸於地球本身上的事物,他們不知道外星人是什麼樣子,所以他們的描述也大多貼近於事物本身,但總要有一些改變,不是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與人類體型相似的外星人,還有一種就是非人型狀態下的外星人。正如1951年的《地球停轉之日》、1956年的《禁斷惑星》、1959年的《外太空第9號計劃》,裡面的外星人形象基本上和人類相似,但大多有著奇怪的造型,穿著奇怪的衣服,以此作為區分。而另一種則是非人型的外星人形象,1958年的《變形怪體》,是一個巨大的像球形一樣的怪物,不斷吞噬著周圍的事物,散發出恐怖的氣味。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早期拍攝的外星人電影多以渲染恐怖駭人的效果為主,未知即恐懼,對於未知的事物,人們好奇的同時,本能的維持著一種警惕,這也是大部分相關電影都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等奇幻故事的原因。與此同時,人們本能的迴避外星人情感這一方面的渲染,這也是早期外星人形象過於僵硬,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恐怖,卻忽略了它們是一個生命體的重大弊端,人們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賦予外星人生命,他們想象出來的外星人,更像一個機器人。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巨大的轉變

真正賦予外星人生命的影片,莫過於最經典的《E.T.》,它於1982年在美國上映,播出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裡面小埃利奧特和外星人的互動,很有意思,而最後的分別,也感動了無數觀眾,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升華,外星人情感上這一方面的空白得以填補,不再是擁有強大力量,而僵硬化沒有生氣的物件,沒有了那種暴虐的氣焰,他傳達出來的更多是和平友善的觀念。從他的外形上來看,裸露在外的具有凸凹感的皮膚,像銅鈴一樣大的眼睛,比人類更長更細的手指,從整體看,他的樣子怪異無比,然,還是以人型為基礎模板,是大家能夠接受的類型。

而2016年上映的《魔法老師》雖然並不是以描述外星人為主,但裡面的外星人形象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這時候他已經脫離了人的軀體,完全以海洋動物軀殼作為外星人形象,並且整個姿態都是高高在上的,同時所描述的外星人每個個體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對是否毀滅地球展開了深刻的探討,並不是原先的不由分說就侵略地球這樣的一個邏輯思維,更多的添加了

符合人性的理性,顯然看上去更有高級配置的感覺。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深層的探究

如果說人們對外星人的想象僅止步於奇特的外形,超乎人類的能力,令人費解的思想,那麼很顯然,外星人對於我們來說,也僅僅只是外星人。人們對於外星人的想象,有一個很波折的轉換,我們對於外星人的印象有所改變,那麼外星人對我們的印象,也會有所改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學兩億歲》完全站在一個外星人的角度來觀察人們的改變,裡面有一句話,很讓人感慨:我見證著一個文明的成長,以宣墨的形象來展開整個格局,這時候的外星人形象已經脫離了外物的阻撓,人們不再想象外星人的外在,更多的是描寫內心的獨白,也許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真的有外星人。他們通過對人們的觀察,來改變對人們的固定看法,而關於這一類的影視劇不再少數,如2008年的《戴夫號飛船》,就是講他們本來想毀滅地球,最後卻被感動放棄這一打算的故事。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比我們更精深的文明,人們本身存在畏懼,害怕受到傷害,這也是影視劇中關於外星人描述是殘暴肆虐的原因,而當我們轉換一下視角,以外星人的眼光來看待整個世界,其實更多的是平和,他們的想法,有時候並不會過於激進,情感是共通的,這也是外星人必備的一點。在文明的步伐中,它——始終不會被丟棄,而在人們在對外星人的幻想中,加入文明的同時,還有感情,或許一開始人們並沒有想起來,然,情感不會被遺忘。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縱觀“外星人”這個詞的出現和人們對他們的無限遐想,他們其實一直存在著人的特徵,而這種特徵由最開始的外在的人的身體特徵,逐漸轉換到內部的心理活動,他們有了“潛在的人性”,而宣墨這個形象的出現,恰好將內在和外在全部融合,從一開始對事物的陌生到後來對家人、朋友的親近,情緒的表達上,都間接說明了她具有人的特點,怪異的舉止,是對這個世界陌生化所導致的必然後果,這部電視劇貫穿的一個觀點是“外星人,是外星的,人,還是人。”

從《E.T.》到《同學兩億歲》論“外星人”不斷變化著的生命形態

至於為什麼說“從《E.T.》到《同學兩億歲》來論不斷變化的生命形態”,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中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太過於生硬,人們並沒有賦予他們靈魂,他們可以被稱為“沒有思想的活物”,這是一個轉型,到了後面,外星人形態上可以和人們不一樣,而情感卻並不一定不一樣,他們可以憤怒、傷感,也可以喜悅、歡樂,文明的走向不一樣,程度不一樣,他們要表達的形式是一樣的。人們期待著有外星人,希望能夠有共同的話語,宇宙是孤獨的,人類只是孤獨之中一小塊的團結,我們一直期待著不孤獨,一如我們期待著外星人,我們是地球人,又何嘗不是外星人眼中的外星人?每一個民族都是在不斷進步,外星人的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是他們會存在情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