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太平時•清靜堂中不捲簾

陳妙常 [宋]

清靜堂中不捲簾,景悠然。閒花野草漫連天,莫狂言。

獨坐洞房誰是伴,一爐煙。閒來窗下理琴絃,小神仙。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每次看哥哥主演的《霸王別姬》,總是為小豆子那段”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父削去了頭髮,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唸白揪心不已,扼腕唏噓。這出戏就是大名鼎鼎的《思凡》,主角就是陳妙常。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中的尼姑。她出身官宦之家,因幼時體弱多病被父母舍入空門,削髮為尼。及至十五六歲,秀豔照人,且詩文俊雅,尤工音律。

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二十三歲那年高中狀元,出任臨江縣令,夜宿女貞庵中。時值初秋時節,天清氣朗,月白風清,孝祥漫步花月之間,忽聞琴聲錚錚琮琮,循聲而去,月下見一妙齡女尼正在焚香彈琴,眉目如畫,姿態秀逸,酷似瑤池仙子,於是朗吟一詞:

誤入蓬萊仙洞裡,松蔭禪房睹嬋娟,花樣年華最堪憐;瑤琴橫几上,妙手拂心絃。

雲鎖洞房歸去晚,月華冷氣侵高堂,覺來猶自惜餘香;有心歸洛浦,無計到巫山。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這月下撫琴尼姑自然便是妙常,聽到什麼“有心歸洛浦,無計到巫山”之句,甚是嗔怒,一面之見,豈可輕薄如此,徒有名士之稱,當即口占一首《太平時》:

清淨堂前不捲簾,景幽然;湖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

獨坐黃昏誰是伴,一爐煙,閒來月下理琴絃,小神仙。

孝祥畢竟飽讀詩書,深明禮義,也為自己的唐突而慚愧不已,於是急急抽身而退,翌日便到縣城赴任。雖公務繁忙但稍得暇逸仍會不自覺地想起女貞庵中的妙齡女尼來。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潘必正是張孝祥之同窗好友,聽他談起此事後,就以會試落第在此讀書為由寄寓女貞觀,當然是因潘必正為庵主的侄兒。此後,潘必經過茶敘、琴挑、問病、偷詩等,一個翩翩公子,一個俏麗佳人,終於表明心意,私通燕好,珠胎暗結。觀主得知,斥二人傷風敗俗,譴潘郎離觀趕考。妙常追到秋江邊上,買舟追上潘郎,二人江心相會,以玉簪為信,盟誓泣別。潘郎高中歸來,迎娶妙常,衣錦還鄉,發現妙常正是自己幼時婚配之妻,闔府歡喜。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古今女史》上載:“宋女真觀尼陳妙常,姿色出眾,詩文俊雅,張於湖授臨江令,宿觀中。見妙常,以詞挑之,妙常亦以詞拒之。後妙常與於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於湖,以計斷為夫婦。”

明代戲曲作家、著名藏書家高濂所著,被譽為傳統十大喜劇之一的《玉簪記》,大致取材於此。該劇中《茶敘》、《寄弄》、《偷詩》、《秋江》諸出,至今仍活躍在崑曲舞臺上。當然,還有《思凡》。

宋詞傳奇之:妙常思凡

​該來的總是會來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