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委聯手整治!樓市調控正全面失控?

七部委联手整治!楼市调控正全面失控?

在本輪樓市調控接近2週年之際,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通知》,決定自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等30個城市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

近半年來,樓市調控的效力正在急劇衰減,樓市調控正遭遇全面失控的風險:

在成都,7萬人搶購千套房;

在深圳,要選房先交500萬誠意金;

在西安,搖號搖出一群關係戶;

在杭州,排隊買房累到人暈倒住院……

在近日召開的“2018年長沙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新聞通報會”上,甚至提出“當前長沙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與反炒房的重大斗爭”。

本輪樓市調控至今,為何沒有熄滅買房、炒房的熱情?

因為在限價調控下,一手房價低於周邊二手房20%以上,買到就是賺到啊!是的,搖號買房就像打新股中籤,妥妥的套利機會。

當人為扭曲市場價格、調控壓制需求卻激發了新需求,局面會否失控呢?

預期調控

樓市調控就是預期調控,本質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據下面的對策,上面再發布新的政策;由於上面新發布了政策,下面會再做出新的對策……如此往復。

2016年,全國一二線城市萬馬齊喑的暴漲,中央一盤棋調控——限購/限貸/限(地產商)融(資)/限地王……離婚/法拍/補繳社保破限購、做首套,那就出臺政策“離婚一年內算二套、購買法拍房同樣得有購房資格、補繳社保無效”。

通過房抵貸/消費貸/以貸養貸等購買房產,緊接著就是“嚴禁信貸資金流入樓市、房抵貸最長10年/金額不超100萬”……

見招拆招、新招不斷、招招命中。

目的是什麼?就是發出一個信號——房住不炒,這次來真的。以此改變人的預期。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七部委联手整治!楼市调控正全面失控?

這是一張深圳2016年10月樓市調控以來新房價格走勢圖。猛一看,估計很多人都嚇尿了:這麼陡的下跌走勢,樓市要崩盤。

於是,結論出來了:

深圳樓價暴跌。

樓市調控圓滿成功。

炒房客要跳樓,剛需族能抄底了。

如果你再看價格,並計算一下,會大跌眼鏡:(55611元-54185元)/55611元*100%=2.56%。

什麼?樓市嚴控一年半,就跌了2.56%!這哪裡是下跌,分明是微不足道的小振幅麼!

但是目的達到了——房價跌了!

新房限價就是這個套路的運用:新房價格要備案,價格太高就不給你備案,備不了案就拿不到預售證、就無法售賣、更無法抵押辦按揭、地產商也就回不了款啊,緊接著就是現金流斷裂、然後……地產商被逼就範。

ZF的目的達到了:從統計數據上看,房價降了啊。

房!價!降!了!

這一消息傳出去,會在人群中產生恐慌效應——炒房客不再買、甚至要拋售了,剛改客戶也得延後了,可買可不買的剛需也決定再等等了……恩,這是政府期望達到的效果。

然並卵。

樓市是一個重複博弈、循環博弈的市場,有時“偷米不成舍把米”——你限制新房價格,就產生了一二手房價倒掛,20%以上的套利空間,傻子都知道咋做。

本想抑制需求,沒承想卻激發了新需求,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反饋鏈條

我一直強調,世界是複雜紛亂的、事物是變幻難測的。反應會產生新的反應、應對會產生新的應對,往復循環。

為什麼專家/學者預測樓市多不準確?因為在用靜止的視角去看變化、博弈的樓市,無法跳出自己的格局——絕大多數人都這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沒房的人只看利空信息,覺得房價肯定要崩;有房的只看利多信息,覺得房價鐵定要漲。

那我們再回到樓市調控,它會產生哪些反饋鏈條呢?

樓市調控確實可以抑制投資需求、延緩剛改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縮減剛性需求,但它改變不了需求——需求仍然存在,只是被壓抑了。

最美好的結果就是達到“房住不炒”的效果——買房都是用來居住。那其他影響呢?

限制地產商融資,會減緩開發速度。

增加廉租房/限價房/共有產權房供應,會擠佔商品房供應。

土地限價,會打擊地方政府供地的積極性。

……

樓市調控穩定了預期、打擊了投機,但也限制了房屋的供給。當供不應求時,結果只能是一個字——漲。

解決高房價看似一個簡單供需問題,實則是一個系統工程。

為什麼人們都愛去大城市?因為機會多啊;為什麼機會多呢?因為陌生人協作社會,法制完善、契約精神、能力優先……

廣大的四五線、十八線小城為什麼就不具備呢?因為人群受教育程度低、人少無法產生規模、熟人社會憑靠關係……

這些問題不解決,有志青年還會一波波流入城市,產生房屋需求。

為什麼大城市不多蓋房子呢?因為土地有限;土地有限可以向外擴展啊?可一天只有24小時,不能都在路上吧;那修地鐵啊!修地鐵的錢來自哪裡?國家多印錢去修啊!

錢變毛,老百姓同意否暫且不說,地鐵也有通勤時間啊。所以,大城市的房屋供應是有上限的。

看似簡單的供需,卻可以延伸出兩個長長的鏈條,並在每一個節點上產生反饋。

所以要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控制大城市人口流入、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供應。

但能成功麼?

路徑依賴

對政府管控經濟的能力,有兩個極端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因為宏觀調控、所以房價飛漲,房價永遠漲、越調控越漲。

十餘年的樓市調控史就是一部樓市漲價史,哪一次調控把房價打壓下去了?現在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普遍是十年前的3倍以上啊。

另一張觀點則認為,我國政府有極強的經濟管控能力,買房買股做投資,就聽政府的好了——讓你買房就買房,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2015年去庫存。

讓你買股就買股,如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2015年萬眾創業大眾創新。2016年大家還在討論保匯率還是保房價,現在看不是全保住了麼?

兩種觀點都是擺事實、講道理,誰對誰錯呢?

都是站在某個角度看問題、並把事物的前後順序當成了因果關係,並以此形成了自己的路徑依賴。

過去二十年房價飛漲,並不是因為樓市調控(調不調控它都會漲),而是經濟發展財富積累、農村人口大量聚集於大城市的結果。

2009年和2016年房價暴漲,是房產的需求本身就在,信貸寬鬆只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作用;

2007年和2015年的牛市,也並非政府有意為之,而是正常的股市漲跌週期循環到了——2007距1999年的牛市相隔8年,2015相隔2006年的牛市相隔9年。

每一個結果的發生,都有當時特定的外部環境,因素眾多、關係複雜,而我們在解釋時,總喜歡找最易理解的、最簡單粗暴的、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原因,而這些原因並不就是真的原因。

那又如何?反正能解釋這種結果,大傢伙要的是一個解釋,路徑依賴由此根深蒂固。

讀到這,或許有人已經不耐煩了:A先生,你囉嗦了半天、東牽西扯的一大圈,倒是給個準信啊——本輪樓市調控到底能否成功?我究竟什麼時候可以入手?

我的回答是:適時應變,相機而動。

相機而動

前文已經說過,樓市調控只是壓制了投資需求、延緩了剛性需求(首套剛需/改善剛需),並沒有滿足需求、更沒有消滅需求——需求一直就在那裡。

樓市調控能否成功,取決於長效機制能否建立——一線城市限制人口流入、二線城市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房價高的城市加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的供應,當然還要出現能替代房產的其他靠譜理財品種。

長效機制能建立嗎?建立需要多長時間呢?抑制需求騰挪出的時間夠用嗎?

這就是樓市調控,面臨局面失控的問題所在:

人為扭曲市場價格繼續、一二手房價倒掛繼續、人們買房熱情繼續、樓盤開盤秒光繼續,當源源不斷的新房被波濤洶湧的買家搶購完,新房消耗殆盡時,會給人造成房源不足、供應緊張的心理預期。

房源沒有了,供應沒有了。其後果是什麼呢?房價要漲啊!趕緊搶房啊!

如此這般,本輪調控也就弄巧成拙了——本來預期是神調控,誰承想竟演變成了神馬調控!

本想是通過壓低新房備案價,給人造成房價下跌的心理預期,讓人退避三舍。老百姓卻發現了因價差而出現的套利空間,反而加速入場、買光了房子。

本輪調控的弔詭就出現在這:本想調控扭轉人的房價上漲預期,現實操作卻是加強深化了人的房價上漲預期!

屢屢失策的政府總有成功的案例,一向強勢的政府也有失手的時候。

不相信政府一定能、也不相信政府一定不能,看環境變化、看實際情況、看成果療效,摒棄自己由過往經驗而陷入的路徑依賴——同一河流不會踏入兩次,過去的並不適用未來。

剛需能否入手、剛改能否入手、投資能否入手,多去樓市一線轉轉、多去售樓部看看、多去二手房中介觀察觀察,伺機而動、捕捉機會。

刺蝟對所有變化的現實,都傾向於用一種觀點來解釋。而狐狸卻很靈活,會根據當前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做出改變。

你是做固執己見的刺蝟,還是隨機應變的狐狸?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