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蘇格拉底學習怎樣教育子女,跟「中國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跟蘇格拉底學習怎樣教育子女,跟「中國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懂怎麼教育子女,自己教育不好子女,總是把責任推到子女身上,從不想想自己的教育是否有問題。我看到很多青少年過得並不快樂,每天在學校上完課,放學還要去補習班繼續上課,有時候作業做到晚上11點都做不完。完成不了任務回家還要被家長打罵。我真的不理解,這樣教育青少年,他若不恨你,那才怪呢!這種教育方法很明顯是錯誤的,會禁錮青少年的思想,也會使青少年產生學習疲勞,不利於他們長久學習。可為什麼很多家長對這種錯誤的教育方法熟視無睹呢?對此,我想說,各位家長和老師好好反省反省吧,一起來學學古希臘的這位著名的教育家。我覺得他的教育方法非常實用,值得我們學習。

跟蘇格拉底學習怎樣教育子女,跟「中國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教育的第一點首先要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只有“無知”的人才願意接受新知識。

這位教育家告誡施教者們,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麵前,要放下姿態,謙虛地學習,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說自己有智慧;受教者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強項,發現自己的弱項,揚長避短,給自己的理想構建一個準確可行的藍圖。

施教者們首先應該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要有謙卑的學習態度,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切勿覺得自己知識豐富、拒絕學習新知識。但很多老師做不到這點,總覺得比學生知道的多,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不願意去深入瞭解學生,結果肯定教不好學生。學生也要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只有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激發出內心對知識的渴望,謙虛地接受教育。總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正確認識自己,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在知識面前要擺出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老師和學生才能共同進步。

教育的第二點是必須重視德育,

老師不僅要傳授書本上的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做有思想、有美德的人,要讓學生清楚學習知識就是一種美德。

跟蘇格拉底學習怎樣教育子女,跟「中國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這位教育家認為一切美德都離不開知識,知識就是美德的本質;美德是善,善是需要用知識來把握的;美德是一種知識的構架,是習得的善。一個人要想對諸如是非、真假、善惡、美醜等理性能夠準確判斷,他就不得不加強學習,在學習中尋得答案。因此,無知者肯定是不道德的,要想擁有美德,必須使自己變得知識豐富。

現在的學校是應試教育,老師只會講課本,完全不顧學生美德的培養。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書本知識沒有用。老師在傳授課本知識的時候,應該注意對學生的美德教育。一個有美德的學生,才樂意學習知識,因為擁有美德需要大量豐富的知識做支撐。但老師往往忽略美德的教育,導致學生厭惡學習,堅持學習無用論,可見美德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教育的第三點是應該採取引導的學習方法,學習不是靠灌輸,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領悟知識。

這位教育家的母親是幫別人接生孩子的,這對他的教育理念產生很大影響,他善於引導別人自己思考真理,因此他的教育方法可以稱為“助產術”教育方法。他經常在大街上找各種人辯論問題,然後他會糾正對方錯誤的點,通過引導使對方產生並接受正確的思想,之後他會對正確的思想作出總結,並推廣到其他問題上,這個教育方法放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靠灌輸的教育是失敗的,也是不長久的。很多學生被強制灌輸書本知識,結果只學會考試,並沒有領會知識的真諦,考試過後也會很快忘了所學知識。老師圖方便,不想反思、不想創新、按部就班,只會照著書本講課,直接把知識告訴學生,根本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更談不上引導學生自己學習了。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很差,教不出非常優秀的學生,只是教出了考試機器。正確的教學方法是,應該一步步引導學生,老師先不告訴學生書上的知識,而是向學生提出各種相關問題,由學生自由思考,老師負責反駁學生的錯誤觀點,讚揚學生的正確觀點,讓學生逐漸接近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而且不會輕易遺忘,既應付了考試,也鍛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教育的第四點是要重視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德行跟知識對學生同樣重要。

這位教育家主張首先教學生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其次才是教學生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光有豐富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美好的德行,這樣的人才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很多老師沒有注意到這點,認為德行不重要,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考試不考德行,只考知識。這種教育理念是錯誤的,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德行,不管他分數多高,能力多強,都是對國家有害的,只能算高分低能兒。教師要重視德行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知識教育之前。

老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育,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在平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要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發現三觀不正的情況要立馬糾正,要防患於未然。在德行教育方面,家長的作用或許比老師的作用還要大些。學生只有具備高尚的德行,豐富的知識,才會懂得尊敬老師、孝順父母,做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跟蘇格拉底學習怎樣教育子女,跟「中國式教育」有什麼不同?

教育的第五點是要時刻提醒學生加強身體鍛鍊,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有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這位教育家不僅會教學,而且懂得鍛鍊自己的身體。他當過兵,打過三次仗,做過陪審法官。他堅持每天鍛鍊,能很多年不感冒。據說不管春夏秋冬,他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一樣的。他吃喝都是最簡單的伙食,住的是最簡陋的房屋。也正是堅持這樣好的習慣,導致他有很旺盛的精力去傳播教育思想。

現在的學校過分重視文化課教育,體育課被忽視,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變得非常糟糕,學習上也提不起勁,所以變得非常懶散,成績下降嚴重。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也是經常鍛鍊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僅愛好學習,而且非常喜歡鍛鍊,他們深知鍛鍊跟學習是不衝突的,是可以協調發展的。我們的很多家長也不重視孩子的體格訓練,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孩子的健康。孩子身體有一點小毛病,大人們總是擔心的睡不著覺,恨不得24小時照顧孩子,其實這樣做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多鍛鍊,也可以陪孩子一起鍛鍊,讓孩子知道,只有鍛鍊才會有好的身體,有好的身體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學習,成績才會提高。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猜出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問答式”教育方法在我們小學課本上就出現過,他雖然是2400年之前的教育家,但是他的思想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希望大家能夠學會它的教育方法,結合自身情況,加以運用。

PS:教育是人生大事,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對青少年至關重要。教育不僅僅是灌輸書本知識,更是應該引導青少年學會自由思考、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的發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青少年培養成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