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背後,是中國編劇的集體妥協與失語症候羣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傳媒大眼導讀

把《生活大爆炸》《來自星星的你》這樣的海外劇與我們的抗日雷劇擺在一起是什麼感覺?有靈魂的劇能讓人欣喜若狂,可缺少了靈魂的劇卻能讓人尷尬得想跳舞。

都說編劇是一部作品的靈魂,這樣看來,有的作品能讓靈魂盡情施展,而有的卻苦逼似的讓靈魂出了竅。

而這種對比本身揭露出的一個現實就是:在國產影視作品中的製作流程中,看似光鮮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中國編劇們的集體妥協,和失語症候群。

只有想不到,沒有雷不到

“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的機槍手。”這是某部抗日神劇中的一句臺詞。如果你在初中時代的地理課學得還不錯,應該知道北京到呼和浩特的距離剛好是484公里。那麼請問這位編劇童鞋,你筆下的這位神槍手射出的是子彈還是洲際導彈呢?

曾幾何時,

打開電視機隨便調到哪個頻道,國產劇中的BUG真的可以說是前仆後繼、層出不窮。難怪會有資深影評人感嘆:如今的國產影視劇“能把故事說圓了”都是個問題。

“同志們,抗日戰爭已經第七個年頭,還有最後一年,大家一定不要放棄!”看到這樣的臺詞,想必很多觀眾的內心也是很崩潰的!有沒有默默想起那首《我對自己開了一槍》?如果連抗戰都可以被人設成八年,那我們的先烈還有什麼理由去拋頭顱灑熱血?乾脆全民躲貓貓算了,等到第八年過去再集體出來,直接迎接日本侵略者的投降豈不更省事?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娛樂起來既無底線又無節操的電視劇,現如今已經有了一個更為簡潔通俗的名字——雷劇。

這些電視劇的劇情大多天馬行空,除了情節嚴重注水外,表演也是極盡誇張出位之能事,臺詞弱智、關係混亂的同時,還摻雜著情色、暴力、審醜、追逐名利、違反倫常等各種慣用元素。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雷劇”並不等同於“爛劇”,“雷劇”之所以能夠博得高收視率,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具有迎合低水平審美乃至於低級趣味的“過人之處”的。

正是因為在博眼球、拼收視率的指揮棒下,國產劇在創作上的浮躁心態已經越發難以遏止。一旦整個製作團隊屈服於市場的擺佈,情節注水、臺詞狗血、演員隨意發揮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進而形成了古裝劇妖魔化、歷史劇戲說化、家庭劇世俗化以及軍旅劇偶像化、抗戰劇神奇化等諸多亂象。

中國編劇等同於受氣的小媳婦?

關於雷劇的創作,一位資深編劇曾不無感觸地這樣訴苦:“國產劇基本都是投資方‘金主爸爸’定了框架,設定好了命題作文,然後找國內知名編劇來操刀創作。人家對劇本提出什麼樣的要求,編劇都得照辦,所以出現抗日雷劇的情形也就不難理解了,有些確實是編劇水準的問題,但多數情況下編劇還是會看在錢的份上,選擇帶著腳鐐跳舞。”

儘管大家都在強調編劇是一劇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國內編劇的地位卻始終相對尷尬。任何一部國產影視劇的創作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在編劇中心化的模式下製作完成的。編劇在交出劇本的同時幾乎就陷入到一種“失語”的狀態當中。對最後的成片效果而言,這些編劇或許連50%的話語權都沒有。

在當下國產劇的製作流程中,只要劇本出來,導演要改,製片人要改,演員還要改,最要命的是“金主爸爸”可能也要改。劇本被改儼然已成為這個行業的常態。

比如歷史劇《楚漢傳奇》就曾因亂改劇本鬧出過笑話。劇中秦朝人讀著三字經、漢武帝以後才有的歡呼語“吾皇萬歲萬萬歲”以及三國時期才有的典故“刮目相看”全部以穿越時空的方式提前出現。

面對網友的瘋狂吐槽,作為該劇編劇之一的汪海林甚至撂下狠話,“從今天起,網友罵哪段我就貼哪段的原劇本。”且多次表示“冤有頭債有主”,拒絕替製作方背這個黑鍋。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黃磊等一線明星領銜主演的《深夜食堂》口碑撲街,網友大罵編劇照搬全抄,不符合國情。

但對於投資方來說,購買一部劇的改編權比較划算,況且一部以美食為主要題材的劇集,不僅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還可以植入大量廣告,這樣作品還未播出就可以收回成本,何樂而不為?

在這一創作初衷的作用下,編劇能做的就是改編,把各種植入廣告放到片子裡即可,至於劇情和當下中國的現實生活是否存在違和感,顯然並不重要。這樣一來,不僅編劇成了作品的附庸,就連導演也很尷尬。“對廣告,我連剪掉的權利都沒有。”

要知道,中國人翻拍《深夜食堂》,就好比日本人翻拍《白鹿原》一樣,勢必存在諸多的文化壁壘。想把作品改得既接地氣,還能植入大量廣告,魚和熊掌都不想放棄,哪有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呢?如此看來,《深夜食堂》撲街背後可以說是中國編劇群體的妥協與無奈。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別人家的編劇有多牛?看看就知道了

在韓國影劇圈內,金牌編劇往往在一部作品的製作團隊中處於絕對的王者地位。

韓國電視劇的製作過程表現出高度的市場化,邊寫邊拍邊播是其主要特徵,因此編劇更是整個流程的靈魂人物,並擁有著最大的權力。隨著電視劇的播出,編劇在獲知觀眾反饋的同時,必須在第一時間內針對劇情甚至是其長度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應對觀眾的心理需求。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很多中國觀眾或許對金恩淑的名字感到陌生,但由她創作完成的《巴黎戀人》《太陽的後裔》《鬼怪》等多部經典韓劇,卻是大家最為認可的熱門作品。

對於每一部自己擔任編劇的作品來說,金恩淑更像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指揮家,不僅掌握著劇中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發展脈絡,甚至連表現不佳的演員也都有權利直接將其替換掉。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與之相比,美劇的編劇在整個產業鏈的地位同樣不容小覷。通常來說,總編劇都會召集一個編劇團隊,在一個辦公室裡合作辦公,合用一個大辦公桌,以便進行激烈討論和辯論。

一部每集45分鐘、一年12集的電視劇,通常都會招募6至8個人組成這樣的一個編劇小組,當然一些熱門的劇集甚至會出現10到20個編劇組成團隊。比如《權力的遊戲》就有17個編劇參與其中,團隊裡的每個成員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包括編故事、搭結構、寫人物、搞語言等每個環節,都會分別由最擅長這一項的某個人來具體負責。在這樣的創作機制下完成的故事,自然會更新鮮更有看頭。

相比之下,中國編劇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大編劇接了活兒,再張羅幾個槍手一起湊本子。“回家寫去,兩個月寫完一部本子。”一位編劇說。

當閉門造車寫劇本成為中國編劇的常態化操作,這樣創作出來的故事想不幹癟乏味都難。至於說營養和味道,更是無從談起。

光鲜背后,是中国编剧的集体妥协与失语症候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