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橫縣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羣有法寶——發展循環農業

發展資源節約型循環農業是廣西橫縣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群的重要舉措之一。

橫縣是農業大縣,常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達200萬畝以上,有豐富的秸稈資源,畜牧業比較發達,有大量的畜禽糞便。據測算,全縣每年生產出稻草等秸稈60 萬噸,畜禽糞便40萬噸(未含豬糞),桑枝15萬噸,可種植蘑菇1600萬平方米以上。

廣西橫縣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群有法寶——發展循環農業

網絡圖片。

為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橫縣積極引入農業企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拉長農業產業鏈,使秸稈綜合利用成為農民的生財之道,也有效解決了很大一部分農村垃圾問題,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明顯。

目前橫縣形成的主要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有:稻草+牛糞→蘑菇→(菌糠)有機肥→有機果蔬;甜玉米→秸稈養牛→牛糞→蘑菇→菌糠還田;桑葉→養蠶→蠶沙→有機肥;桑枝→食用菌→菌糠還田。通過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橫縣形成了多個農業優勢產業互相促進的良好發展態勢,打造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雙孢蘑菇之鄉”、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甜玉米生產基地、廣西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之一。

廣西橫縣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群有法寶——發展循環農業

網絡圖片。

自2010年起,橫縣雲表鎮朝南村深化農村改革,全村土地入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廣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建設了4.2萬平方米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村民在蘑菇工廠上班,每月工資收入2000元以上。集盛公司還與村民簽訂了購銷協議,每年從本縣各鄉鎮和周邊縣市收購稻草1萬多噸用於蘑菇種植。目前,該村已有40多輛農用汽車專門收購運輸稻草,外村也有20 多輛車加入這一行列,一年就收回了車輛投資。同時,集盛公司還將蘑菇廢料提供村民,作為有機肥,建設了750畝有機蔬菜基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循環農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廣西橫縣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群有法寶——發展循環農業

網絡圖片。

與此同時,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循環農業發展。橫縣校椅鎮輝興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是始建於2010年2月的奶牛養殖農戶合作組織。合作社社長劉和輝利用多年在廣東養殖奶牛積累的技術和市場資源,回鄉發動奶牛養殖戶聯合起來,走產業化和產銷一體化的道路,形成共同發展家庭農場型的奶業生產組織結構。合作社所在地校椅鎮是橫縣甜玉米主要種植區,為奶牛養殖提供了大量、優質的甜玉米秸稈。合作社向成員提供奶牛種,組織飼料供應,組織成員開展奶牛、肉牛養殖,收購成員生產的產品,引進養殖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合作社的成立,充分消化本地的甜玉米、甘蔗、花生秸稈,拉長了農業產業鏈,促進了成員增收,到目前,合作社合作養殖戶發展到二十多戶,養殖場地約150畝,已建成4個大型標準化養殖區。

不僅如此,橫縣還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循環農業的科技水平。2012年,引進南寧北部灣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建成標準化農業生產基地500畝,主要從事食用菌生產。目前已具備年產菌包1000萬個、年產金福菇和雞腿菇3000噸的能力。公司採用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廢棄秸稈(桑枝、木薯杆、玉米稈葉、蔗葉蔗渣)作為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食用菌的培養料作有機肥,有機肥用於農業生產,形成生態循環模式。同時,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成立了“南寧美麗南方菌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統一供應菌包、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價收購的“三統一”方式帶動100戶農戶發展食用菌生產,打響食用菌品牌,發展“一村一品”,達到既能清潔田園,又能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和社會資源,可以變廢為寶,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成為新的特色產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