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以前的人飯都吃不上卻積極樂觀的活著,現在人心態卻那麼差?

京東李達康

在貧困的年代,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怎樣吃飽飯。而處於計劃經濟時代裡,唯有好好幹,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誠實的勞動之上。當大家都自覺自願去勞動時,內心反而沒有雜念。沒有雜念是獲得快樂感的根本所在,因為慾望沒有重要發芽。那時人們在貧窮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反而活的少了些糾結。

然而自從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突然被解放了,一切都在向錢看,此時誠實勞動的傳統悄然改變,既而向不擇手段方面去賺取錢財。隨著市場不斷擴大,財富流動性不斷加速,從最初的一窮二白,逐步開始出現社會財富的分化。有膽有謀,能抓住商機的人快速富起來。而很多能力不強的人,只能小步往前走,試圖追趕抓住機遇,實現致富的夢想。此時悄然產生了忌妒心理,老話講紅眼病。

人不怕窮,就怕得紅眼病,這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病,會伴隨著慾望膨脹而加劇病情的發作。直到今天,很多人的紅眼病又有了新的變種,這便是攀比。從最初的僅是忌妒到攀比,心更無法寧靜。你有的,我要有。你沒有的,我更要有。一切都在攀比與炫耀中失去了人的本性。攀比之下又逐漸變異為貪婪,這是一種更可怕的慾望惡魔。不管一個人積聚多少財富,都不能擁有心理安全感,生怕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窮人,被人瞧不起。如此惡性循環,讓心無寧靜之時,反而越來越迷茫。

當人無法翻越慾望的大山時,一輩子都在拼命往上爬,哪能不活的累啊。最可怕的那些看不到山頂的人,只剩下拼命爬的意願了,全然不會讓自己累時歇一歇,欣賞沿途的風景,滌盪汙濁的心靈。就這樣使心不斷蒙塵,一葉障目,永遠走不出自我設定的慾望怪圈。慾望之於錢,有多少都會不自我滿足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窮人,試想,物質的貧困之於精神的貧困,哪一個更可怕呢?恐怕是後者!現在精神乞丐滿大街都是,讓空氣中瀰漫著不安,緊張,壓抑,憤懣,如此活法,哪能有心的自由,和生活的快樂感啊。

會活的人,自當能跳出世俗的怪圈,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不為物質所累,不去和他人攀比,更不屑於浪費時間去旁觀炫耀。當心獲得自由時,處處是家,活著便踏實了。


韓國成老師

因為以前的人們在舊社會飽受了黑暗的壓迫和飢餓,在新的社會里剛建起的新的國家,在生活上捉襟見肘的日子裡,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依然有著樂觀的心態,作以看出人們在剛建起的新社會里,沒有氣妥依然努力的營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為了下一代生活的更好,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覺得心理裡甜滋滋的,如今,美好的生活讓現在的人心態走向了沒有意志堅定的決心,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觀點的人對事物環境的很大區別。以前的人們雖吃不飽肚子自然可以樂觀的眼前的事實,心理懷揣的是下一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而現在的人沒有過去人們所遇到的生活環境,所以不懂得為自己的下一代營造出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氛圍。一顧的貪圖著自己的享樂和快樂!所以說現在的人缺乏了一種勇於拼搏!為下一代去營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如果把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兌換一下,估計現在的人生活在過去的生活環境裡,早已是餓浮滿地,唉聲怨氣的慘不忍睹的悲慘世界!


偷心鼠dd

社會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太大,付出與收入畸形,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很多人表面上不愁吃不愁喝的,但來自家庭的購房、上學、看病、婚喪嫁娶,人情往來等硬性支出,假如在一個好一點的單位,有穩定收入,還能應付,否則很難維持,還有來自外部壓力,這些有形的無形的壓力,很容易壓垮一個人或一個家庭。


天佑善人12

.因政治導向不一樣,以致.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一,那時以.奉獻、助人為樂,雖生活苦些,但人卻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而今物質豐富了,生活提高了,但人們只盯著錢(利益),貪圖享樂,因此,心態差了,抱怨多了。


108630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時候人都有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知道吃苦受累是為國家社會和子孫萬代,團結互助很自然。現在,私有化社會,人人自私自利,人害人,人防人,心態如何能好的了?


用戶52358354315

是啊。這個問題讓很多人迷茫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是國家的。然後是國家來分配。衣食住行都是分配。工作也是鐵飯碗!工作累。工資也不多。吃的肯定也不好。大家都窮。木有攀比。木有炫耀。鄰里關係和諧。不管哪家有困難都會無私的幫助。真的是正能量滿滿。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貧富不均!心裡不平衡。社會負能量爆棚。社會的悲哀!


花無語月冷清

你應該聽過一個新聞:

尼泊爾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尼泊爾人均GDP只有中國十二分之一,首都加德滿都,比我們很多的縣城都落後,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停電狀態,空氣狀況也不好。人們不關心汙染問題,不關心教育問題,不關心醫療問題,大量的金錢消耗於宗教環節。

這樣的國家,為什麼幸福感最高?

宗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讓人們降低了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目標和期望更低,自然更容易實現,幸福感自然很強烈。

很難想象,如果尼泊爾經濟總量增長10倍,他們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幸福感。

我的觀點是經濟越發達,貧富差距就會越大,這是歷史規律。

幾千年前的孔子有過精闢的論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我對這話的理解是,社會財富一定要通過一種合理的分配製度分配給全民。不一定是平均,但一定要相對合理,一旦差距過大,動亂就來了。社會財富越多,分配越需要相對公平。

當總財富100塊錢,你4我6,你我的差距就20塊錢。但總財富擴張至1個億的時候,你4我6,差距可是2000萬塊錢!前者大家都貧窮,後者大家都小康了,但差距擴大了,當然更焦慮了。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50-60年代,貧下中農幸福感還挺強的,那個時候大家都差不多。現在不一樣了,中國目前正處於貧富差距最嚴重的時候。大批的人在全款買房,大批的人連售樓處都進不去。沒有對比就沒有焦慮。


樓市微觀察


一顆沙的世界

以前的人心態好,知足常樂,現在的人心態差,有一些人不知感恩,不知足所以就樂不起來


蓮蓮問題達人

事實上在飯都吃不飽的時代人們也並不見得就是積極樂觀的活著,只不過那時人們的想法沒有現在那麼多——換句話說那時的人並不見得對生活多有希望,只不過他們的生活已不可能再糟了,自然也不會失望,本就一無所有,還有什麼會失去的呢?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的確是極大富裕起來了,然而與此同時人們的想法也日益多起來了——在過去大家都窮,對未來也談不上有多大指望,大家目光所及就是今天的一日三餐。可隨著貧富差距的出現,人們變得不再淡定了——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大家都住茅草屋,那麼其實並不會有人感覺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特別不便之處;可如果在茅草屋旁邊出現了高樓大廈呢?“想必住在茅草屋裡的人在看到高樓大廈裡的人的生活後就會深受刺激,而這種刺激實際上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這種刺激的確促使一部分積極努力地奮鬥拼搏,從而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另一方面貧富差距的出現本身意味著每個人手中所掌握的資源是不均衡的,事實上屌絲逆襲儘管並非不可能,但的確比富二代獲得成功要困難得多——人家只需要按部就班,不出大簍子基本就能利用父輩遺留的財富和人脈等資源獲利;而一個屌絲要想成功上位勢必付出更加艱辛得多的努力,而且即便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穫。

那麼當人極度渴望某種事物,卻求而不得之時會是一種什麼心態呢?有的人可能會越挫越勇,直至爭取最後的成功;可有的人會自暴自棄,從此生活對他而言就是一片灰暗。當然也有如題主所說有房有車有幾十萬積蓄都感覺活的不開心的人,這也很好解釋——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些有房有車有幾十萬積蓄就會羨慕有幾百萬、幾千萬、上億資產的人,尤其是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普遍會有稍不留神就被別人反超的壓力存在,真是十足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