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不明覺厲”的第一回

一般人看不下去《紅樓夢》,都是從開篇第一回開始的。《紅樓夢》的開篇第一回,放眼望去,女媧、石頭、神瑛侍者、絳珠仙草、僧家道家……只覺神神道道、奇奇幻幻。一般人留下個“不明覺厲”的印象,合上書本,只怕這輩子都不會再翻起它了。

其實第一回不光講了這些神神道道的東西,重點也不在這些東西,而在甄士隱的故事。這個甄士隱的故事,就是整本《紅樓夢》故事的縮影,《紅樓夢》的故事,早在第一回就講透了。如果你對甄士隱的遭遇有所感慨,也就不枉讀《紅樓》了。

《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隱去了的真事

甄士隱,原名“甄費”,字士隱,諧音“真事隱”,有女甄英蓮,讀書人,有妻有女有薄田,也算是詩酒人生,神仙日子。可好景不長,他的愛女就被人拐走了,可謂“真應憐”,他昔日幫助過的賈雨村(諧音假語存),又恩將仇報,致使英蓮羊入虎口;一把偶然的大火,將甄士隱家中一切盡數焚燬,隨後他投奔去了岳父封肅(諧音“風俗”)家,又被欺負,最後隨跛足道人“飄飄而去,不知所終”。他這一生,集合了所有的悽慘於一身。

《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但曹雪芹會這麼簡單描寫一個人的家庭瑣事嗎?如果他的思想境界止步於此,《紅樓》恐怕也不會被列入四大名著了。

清初轟動江南的奏效案和文字獄,才是曹雪芹“隱去”的真事。甄士隱指代的詩在奏銷案中被廢黜從而來到農村避難的官宦,“廢”,諧音“”。甄士隱看清了清王朝的殘暴本質,不願與清廷合作,而心甘情願地作一位大隱於市的“真隱士”。焚家的大火(諧音“大禍”)、岳父的欺負、愛女的丟失……這些接二連三的挫折,都是文字獄接二連三的迫害的隱晦比喻。為躲避清廷的進一步迫害,最後,他隨道人“飄飄而去不知所終”了。

《紅樓》前八十回61萬字左右,古代人用毛筆加繁體小楷書寫,已經是很費事的了,但相比起用心良苦構思這些隱晦的諧音,毛筆加繁體小楷寫61萬字都不算多費神了。

話說回來,那位“跛足道人”又是個什麼來頭?

跛足道人與《好了歌》

士隱知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已傷,暮年之人,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來。可巧這日拄了柺杖掙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拓,麻鞋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士隱聽了,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甚麼?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

《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從宗教的觀點看,人們活在世上,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都是被情慾矇蔽尚不“覺悟”的緣故。這《好了歌》,就是用通俗淺近的語言來說明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這樣看是不是很消極?但如果理解了曹雪芹的真實用意,就不會覺得它消極了。因為《好了歌》反映的其實是遭受清王朝殘酷打擊的官僚、鄉紳、士子的無奈和一種追求逃避、解脫的心態,是對他所面臨的社會的一種批判。只是他通過虛構了一個跛足道人的形象,藉助他之口來表述罷了。上述也說了,甄士隱隨道人“飄飄而去不知所終”,也是為了躲避清廷的進一步迫害,那些大火啊什麼的,都是迫害的代名詞。

《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甄英蓮)

不能從字面來讀的《好了歌注》

曹雪芹作了一首《好了歌》還嫌不夠,藉助甄士隱一個文人之口,又將它註解了一遍,將文辭重新演繹了一下。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笏,古時禮制君臣朝見時臣子拿的用以指畫或記事的板子,笏滿床,形容家裡人做大官的多。前兩句的意思是,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當年高官顯貴們的華屋大宅;今日野草叢生之地,曾是歌舞昇平的場所。兩處對比,先寫衰後寫榮,明是衰在榮之前,實為衰在榮之後。富貴的突然貧賤了,年輕的突然衰老了,活的突然死了;想兒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當強盜;想女兒當個貴婦,可她偏偏淪為娼妓;還嫌官階太低,轉眼成了階下囚……

《紅樓夢》第一回,被誤解了多少回

這篇《好了歌注》,彷彿是在說“人世無常,一切都是虛幻,命運難以捉摸,誰也逃脫不了它的擺佈,人們仍不醒悟,還在你爭我奪”,其實它亦是暗含著對封建統治即將滅亡的諷刺。空蕩的廳堂、野草叢生的空地、結滿了蜘蛛網的畫棟雕樑……其實是封建統治崩潰的衰敗景象。公子小姐紛紛淪落為乞丐、娼妓,達官貴族被銬上枷鎖,昔日的窮儒生竟穿上了紫蟒……舊的被打倒,新的粉墨登場,舊的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完全是改朝換代的畫面啊。

從前面那些煞費苦心的諧音來看,我們讀曹雪芹的文字,可不能從字面上來讀。若真的讀懂了他暗含的東西,那才不枉他“一把辛酸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