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古代的榆次曾出現過多家書院,吳瑞新在《鳳鳴書院到東大街中學》一文中稱:“榆次一向是晉中文化發達的縣區之一。在清代,即有魏榆書舍、東城書院、源池書院和深川書院等學府,然而,其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要算是鳳鳴書院了。”

雖然鳳鳴書院創建於清代中期,倘若追溯其歷史,則可以遠到西晉。吳瑞新在其文中講到了這個來由:“早在西普咸寧年間(公元275——公元279年),荀藐任榆次縣令,卓有政績,‘民鹹懷之’。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六月,傳說鳳凰集於榆次境內,時人皆以為是荀藐施政以德的徵兆。不久,這一消息竟傳到皇帝那裡,晉武帝聽說此事,下詔褒獎、詔書中有‘就之如明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以時雨。’的話之後,榆次縣南還命名有‘荀政鄉’,以示對荀藐政績的懷念。”

以上的這段話,可以作為該書院名稱的註腳,王欣欣在其所著《山西書院》一書中在談到該書院名稱來由時,也有相類似的說法:“榆次鳳鳴書院的得名,源於‘鳳集於榆次’的傳說。據傳西晉時,荀藐任榆次縣令,政績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咸寧二年(276),天降鳳凰,落於榆次,轟動全國。書院取名‘鳳鳴書院’,意為教誨學子以荀藐為榜樣,讀書時心繫百姓。”

但該書院的來由,這還跟宋代名臣文彥博有一定的關係。宋天聖八年,文彥博出任榆次縣令,為了追念荀藐對本地所創業績,他在縣衙旁築建了思鳳亭。而後,他寫下了如下一段文字:

縣令位之南,舊有小園頹廢已甚,乃索垣薙草惟塗既茨,無變本而增華,但踵故而加飾,亦既成室必也,命名可書者有三,而思鳳是其一也……愚謂賢宰之跡未可遽泯,因匾是亭曰思風,聽謂即地號而著,因事實而稱者,斯得之矣。他時居是亭者,誠能修荀公之政,致祥禽之集,則後人思之亦為今之思荀公者矣。

到了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劉星在縣衙東側建起一處房屋,以此來祭奠荀藐和文彥博。“南有樓,其下四達,樓中鐵鳳峙立、如來止狀。”對於這段描述,吳瑞新作出瞭如下的推斷:“正堂之南當為思鳳亭或思鳳亭舊址。堂後砌臺高四尺許,上建屋三楹,為講堂。這塊地方即是後來的鳳鳴書院。”

既然是推斷,說明在康熙年間鳳鳴書院還未建成。真正有鳳鳴書院之名已經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事情:“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縣錢之青曾於兩賢祠設義學,請老師教授,並出錢解決老師食宿,還移嵌劉星停帆名刻於屋壁。十八年後,知縣史甚增建學舍。榜曰:鳳鳴書院。書院從此得名。”

清嘉慶二十四年,知縣路孟逵又重新翻建了鳳鳴書院。到了咸豐元年,該書院有所擴大,而後這座書院漸漸成為榆次地區影響力最大的一家。

2018年3月9日,我再一次到太原地區尋訪,此程的第一站是先奔120公里之外的張蘭鎮,因為路途與尋訪的原因,已經過了中午12點,仍然未找到吃午飯的地方。陪同前來的梁飛說,如果不急的話可以趕往榆次吃,因為那一帶有家飯店頗具名氣。梁飛是本地人,我當然要聽從他的建議,於是駛上高速原路回返,而後拐上另一個高速,前往榆次方向。

大約行駛到榆次郊區時,梁飛忘記了具體的路線,他給朋友打電話,在朋友的指揮下,拐入了一條不寬的小馬路。馬路兩側全是高大的廠房,看來這一帶是榆次的工業區。這一帶的街道上滿是北方城市所特有的塵土飛揚,行駛到路的中段,看到了一排門面房。此時已是1點多,故這些小商鋪門前顯得頗為冷落,唯有一家在人行便道上還擺放著六七套桌椅,而空閒者僅一桌,梁飛的車就停在了這家小飯店的門前。

這家飯店的門楣上寫著“白蘭飯店”四個字,但其周圍的環境使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反差。梁飛說不要看這家飯店這麼小,但卻有很好的口碑,很多太原人特意開車趕往此處,就是為了到這裡吃一碗蕎麥麵。如果奢侈的話,還會再點一盤炒豆腐。他問我是否在路邊吃,我望了望大車駛過所掀起的煙塵,建議他還是走進店內。

白蘭飯店不大,裡面僅四五張餐桌,而坐在裡面就餐者僅一桌。如此想來,可能就著塵土吃蕎麥麵更為正宗吧。室內的這一桌有一位年輕人不知因為什麼事情很不痛快,他在那裡不時地罵著髒話,而另外兩位就餐者默默無語。這種氛圍下吃飯,我還是覺得趕快填飽肚子接著趕路為好。我們點了兩碗蕎麥麵及一盤炒豆腐,飯菜很快端了上來,面的味道確實正宗,沒有像其他處小吃所吃的蕎麥麵僅是在白麵內兌入些許的蕎麥粉,白蘭飯店的面是否全為蕎麥粉製成者,我不好下斷語,但從口感上來說,至少蕎麥的含量很高。而那盤炒豆腐的味道也很特別,梁飛介紹說,這家的炒豆腐只用自家所做的豆腐,所以這也是該豆腐味道特別的原因。

這樣一份地道的午餐,我們兩人加在一起僅是幾十元錢。因為梁飛搶著結帳,我不清楚具體的餐費,然看到他交給老闆一百塊後,又找回了不少零錢。太原人開行幾十公里,只為跑到此處吃碗麵,這更加印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俗語。在吃飯的過程中,我拿出行程單跟梁飛商量,他說已經記準了四個尋訪地點,而唯有榆次老城內的鳳鳴書院讓他有些躊躇。梁飛說他就是榆次縣人,而我查得的鳳鳴書院乃是位於榆次老城內的花園路上,而花園路是他經常玩耍之處,卻從未留意這條路上有一處古代的書院。

聞聽梁飛所言,這讓我懷疑這處書院是否已經被拆掉。但即便拆掉後,我也希望能找到舊址。梁飛說這條路上原本有榆次市老動物園,動物園遷走後,現在改名為老城遺址公園。他覺得這個公園有可能就是我所尋找的鳳鳴書院舊址,於是吃完飯後直奔此處而去。

從距離上說,榆次市距太原市不遠,隨著城區的發展,這兩市之間的連接線已經蓋滿了住房。駛入榆次城區,確實有著太原般的繁華,堵車嚴重程度不在太原之下,好在梁飛對此很熟識,他邊向我介紹著城區的變化,邊拐來拐去,很快駛上了花園路。這條路的兩側大多是賣電動自行車的商店。梁飛說本街的業態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他在上初中之時,家人給他一輛舊自行車,騎舊車讓梁飛覺得不拉風,經他多次要求,家人就是帶他到這條街上來選購了一輛喜歡的自行車。而今,自行車已經有過時之態,街兩邊幾乎清一色的是電動車。而梁飛把車就停在了該路的中段,到此時我方注意到,右手就是老城遺址公園。

但不知什麼原因,公園的門口也停滿了電動自行車,隔車望過去,原來公園大門緊閉,透過鐵柵欄看到公園內有些荒蕪,而梁飛則下車找人去打問。他問過多人,而後返回來跟我說,沒人知道這條街上曾經有一個鳳鳴書院。聞聽此言,頗讓我無奈,但既然來到了城中,總要找出一個結果。既然鳳鳴書院有那樣悠久的歷史,而當年的市長耿彥波對歷史遺蹟的保護又是那樣的不遺餘力,我總覺得這樣一所書院不可能人間蒸發。於是,我讓梁飛沿著花園路慢慢地向前開行,我想從路的另一半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由遺址公園向前開出不到二百米,我就注意到左手路邊有一片仿古建築,這片建築灰瓦灰頂,建造得頗為用心,這讓我本能覺得那就是我要找的鳳鳴書院。而梁飛卻說,我的判斷不正確,因為那片古建原本是榆次二中,他小時候常來這個學校打球,所以對此很熟悉。十幾年前,榆次二中遷走了,這一帶被耿彥波市長改造成了榆次老城。

雖然如此,我還是決定前往探看,於是請梁飛把車停在附近,之後拐入了一條仿古街。這條街的正前方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鐘樓,看到此樓我頓有熟識之感,站在原地細想,猛然想起十幾年前我曾來過此地,當時是太原的苑俊生先生帶我來此參觀老城改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耿彥波有如此大手筆,他將一所老城進行了徹底地規劃,而後全部推倒重來,建造起大片的文化區和商業區。苑總帶著我走在這老街之內,我竟然看到了馬未都先生在此建造的山西古傢俱館。自那次前來至今已經過了十幾年,而我第二次來到此處時,已經比當時繁華了許多,因為我在街上看到了許多的遊客與行人。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剛入老街口就看到了一處院落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無意間撇了一眼,竟然就是百尋不得的鳳鳴書院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匾額就在這裡

剛進入老街入口,我就看到一處仿古門樓,而其門楣上刻著四個大字“鳳鳴書院”。我立即指給梁飛看,他肯定地告訴我,這裡就是榆次二中,如果我要早說找的是這個地方,就完全不用費周折打問了。既然找到了書院所在,我當然用不著再去計較過程的曲折,於是立即跟梁飛向內走去。剛走到門口就被一位管理者攔了下來,她要求我二人出示門票,我說並未看到售票之處,而她卻告訴我要一直走到鐘樓附近才能買票,因為老街這一帶只賣通票。我望了望幾百米外的鐘樓,跟管理者說,我來此不是遊玩,只為了拍書院,買通票也沒有關係,我可在此購買。而此人稱,這裡不售票。我說自己可以不要票直接付錢入內,其堅決不接也不允許由此進入。這樣的不通情理,令我有些不快,但雖然禁止入內,我也不會一賭氣掉頭而返,因為走到鳳鳴書院門前並不那麼容易。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古今大戰秦俑情

於是跟梁飛沿著老街向鐘樓走去,這條路上安裝了不少紅色的拱門,不知道有怎樣的寓意,我覺得可能這是一種裝置藝術:你看不懂說明你沒有現代鑑賞力。但既然如此,在這老街之內安裝上這麼多現代裝置,而形成的反差在我看來更像是兩敗俱傷。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老街上的牌坊

走到中間的位置,眼前所見是一片空曠的廣場,廣場的正中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而石牌坊的正對面則是榆次文廟。十幾年前我曾走到文廟門前,可惜那時這裡未開放。站在這裡張望一番,卻未看到售票處,梁飛到文廟對面的小商店去打問,經過一番交談,他向我揮揮手,我走過去後,他告訴我售票處在這裡。

眼前所見乃是一家賣小食品和旅遊紀念品的商店,這家店的面積超不過十平方米,我卻完全看不到售票處的牌匾。走入商店內,一位中年婦女問了我幾句話,因為她的口音太過濃重,我沒有聽明白她的意思。而梁飛跟她交涉了幾句,之後掏出120元買了兩張門票。走出門我問梁飛,為什麼跟那位售票的婦女嚷嚷了兩句,梁飛告訴我:“她問您是否超過了六十歲,您沒聽懂,我就告訴她怎麼這麼不會看,明明不到五十歲嘛。”我們邊說邊來到了文廟門口,在檢票處我方看到牆上的告示牌:六十歲以上老人免費。這讓我突然意識到,剛才那位售票的婦女乃是出於好心。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文廟入口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文廟廣場中的巨大牌坊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文廟文保牌

從老街走過時,我本能地覺得文廟跟鳳鳴書院應當是一牆之隔,在文廟入口處,我問工作人員從文廟內是否可以穿行到鳳鳴書院,此人馬上告訴了我穿行的路線。而在文廟的門口,已然得知這座文廟創建於宋鹹平二年,至今已經過了千年。僅憑這一點就應當進內去朝拜一番。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第二次見到的鐘樓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文廟介紹牌

沿著中軸線一路向前行,而後進入了大成殿,在裡面看到了端坐在正位的孔聖人。他端坐在那裡,身披黃敞手持笏板,一副玉皇大帝的模樣,而其兩旁則端坐著他的那些著名弟子。而其每位弟子的裝束幾乎與孔子完全一樣,只是規格小了些。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穿過泮池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鋪上了紅地毯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大成殿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端坐在這裡的孔聖人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孔門十大弟子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曾子與孟子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從側方看過去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感覺像是玉皇大帝

走出大成殿,我注意到左手有個大門可以通往另一個院落,想來這就是工作人員所說的穿向鳳鳴書院之路。於是由此進入,眼前所見院落十分寬闊,而沿著文廟的隔牆則建造成了長長的碑廊。每個碑廊的下方還擺放著一些古代的石構件,而院落的最後方則建造起一座高閣。按照書院的正常格局,這座高閣應當是文昌閣,也就是書院的藏書之處。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看到了隔壁的院落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建造手法偽造麴阜孔廟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後面尊經閣的院落上著鎖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進入了鳳鳴書院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長長的碑廊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對稱的另一側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鳳鳴書院與文廟的通行口

沿著腳下的綠地一直向此閣走去,走到近前方果真看到了“文昌閣”的匾額。沿著臺階登上平臺,來到了文昌閣的門前,這裡大門緊閉,而門前的介紹牌上果真寫著:文昌閣又稱藏書樓。然而透過門縫向內張望,裡面空空如也並未見擺上一些書籍。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向文昌閣走去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臺階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匾額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介紹牌上寫明這是藏書樓

既然找到了鳳鳴書院的藏書之所,於是就心滿意足地在書院內穿行。眼前所見乃是一組組的仿古建築,其建造手法頗為謹嚴,而整個院落的格局佈置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方式:曲折而含蓄。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味到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觀。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一樓內景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站在文昌閣前下望

榆次鳳鳴書院:本城最大,常家襄助(上)韋力撰

中式建造手法

沿著行走路線,以逆向行駛的方向回到了鳳鳴書院的入口。那位女工作人員站在那裡盯著我二人,我本想走近前譴責她如此的不通融,然而想到這裡是著名的書院,更何況孔子就在隔壁,於是我默誦了一句“智者樂,仁者壽”,而後跟梁飛樂樂呵呵地走出了鳳鳴書院的大門。

回來後查資料方得知,先進文廟然而轉入鳳鳴書院是正確的走法。因為吳瑞新在其文中談及鳳鳴書院藏書的來由時說過這樣一段話:“鳳鳴書院是當時榆次的最高學府,但設備也並不見佳。以圖書為例、過去除考八股的必備書外,僅有《瀛環志略》、《方正學集》和《山西通志》共三部雜書。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才將文廟尊經閣的藏書歸入書院,於是開闢了藏書室和儀器室。不久,書院董事常贊春又捐贈了十三經、廿四史、廿二子集和朱子全書,使書院藏書大大豐富起來。”

原來文廟尊經閣內的藏書也在光緒末年轉入了鳳鳴書院中,除此之外,該書院所藏之書還有常贊春的捐助,而常家對於鳳鳴書院的貢獻不僅如此,光緒三十一年,鳳鳴書院改為了鳳鳴學堂,而該學堂的第一任堂長就是常麟書。常麟書和常贊春均為山西有名的常家大院中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