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聯動扶貧“1+1+2=6錦屏模式”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

錦屏縣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因地制宜深化落實農村產業革命,通過培育龍頭企業,織密產品流通網絡,創新“互聯網+農產品流通”發展模式,大力拓展“聯產品、聯公司、聯數據、聯市場”的農商聯動統籌發展新路徑,建立農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探索出建立一個保障體系、培育一個龍頭企業、激活兩個市場主體、實現六個發展目標的農商聯動助推精準扶貧“1+1+2=6”模式,將過去“輸血型”扶貧方式向產業開發式和參與式扶貧的“造血式”扶貧方式轉變,打開了產銷對接突破口,實現市場推動綠產發展,扶貧開發工作發展方式實現了戰略性轉變,產業扶貧活力顯現,在推進精準扶貧上發揮了積極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車間

一、搭建農商聯動平臺助推脫貧攻堅勢在必行

錦屏是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結構單一,縣域市場規模小、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貧困人口多,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多重因素制約。搭建農商聯動平臺,助推脫貧攻堅勢在必行。一是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倒逼創新發展。錦屏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085戶77799人,現有3個貧困鄉鎮,104個貧困村,其中有75個深度貧困村;未脫貧人口9979戶38022人,貧困發生率18.68%。2018年要實現3個貧困鄉鎮省定標準減貧摘帽,50個貧困村國定標準出列,1.9萬名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要實現貧困縣摘帽,54個貧困村國定標準出列,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脫貧任務十分艱鉅,必須採取超常規的舉措,推動精準脫貧。創新農商聯動,搭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平臺,實施產業化扶貧,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平,是必然的選擇。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蔬菜運輸車間

二是農業產銷結構性矛盾突出,亟需整合優勢資源破題發展。縣域農產品對全縣需求側對應供給力不足20%,80%以上的農產品長期依賴縣外市場。一方面,生產的農產品因為縣內沒有批發市場和固定的銷路,農戶大多運到鄰近的黎平縣、湖南省靖州縣批發銷售。另一方面,縣內需求側(學校、企業等)又到黎平、靖州採購回來。存在賣難、買難問題,低價賣、高價買現象突出。探索整合農業優勢資源,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農商聯動新模式,成為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三是農業產業“小散弱”,迫切需要培育具有支撐作用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由於農業產業存在“小弱散”現象,帶來產需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食品安全監管難、種養殖和食品加工企業“賣菜難”、農產品流通中間商“做生意難”、供需錯位、農產品電商上行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內生動力等問題,需要新舊動能轉換,打造上聯生產、下聯消費,利益緊密聯結、產銷密切銜接的支撐性龍頭企業,引領農商聯動創新發展。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對食物進行檢測

二、錦屏農商聯動扶貧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一個保障體系,抓好頂層設計

1.黨委直接領導,做好頂層設計。縣委通過學習研討和領會“五步工作法”、產業發展“八要素”和黨建扶貧“十攻略”的精神,將農商聯動扶貧作為書記工程來抓,搭建產業、市場、扶貧一體化的聯動平臺,建立以“政府主導+農商企業承擔+合作社落實”的產品生產配送供給體系和“能人+貧困戶+非貧困戶”的脫貧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擇菜車間

2.高標準推動,書記直接調度。農商聯動助推精準扶貧作為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抓手,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毛有智同志直接調度,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實、促推進。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明波同志多次主持召開農商聯動專題會議,部署農商聯動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工信和商務、扶貧、教育和科技、林業、農業、國土、文廣、國資、旅遊、市監、財政等部門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3.高水平協同,強化政策保障。出臺《錦屏縣2018年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工程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錦屏縣2018年蔬菜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錦屏縣2018年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重點發展中藥材、油茶、果蔬、畜禽、水產養殖“五大產業”,支持錦屏縣農商互聯公司產業基地發展壯大,並由縣國資公司貴州清水江產業投資集團實行控股運營。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公司機械化淨菜加工生產線

(二)培育一個龍頭企業,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1.打造農商聯動龍頭企業。貴州省農商聯動科技有限公司與清水江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428.57萬元,完善全套硬件設備,建集配中心廠房13500平方米、淨菜加工生產線3條、冷庫9個共1600立方米、檢測室1個,購置冷鏈配送車12輛、乾貨車3輛,創建電子商務平臺1個。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淨洗好的辣椒

2.實施集團化管理。按照統一採購、統一標準、統一配置、統一管理、統一配送即“五個一”的集團化管理,實現產銷一體化。

3.強化資源協同。縣農商互聯公司在全力確保縣內供應的基礎上,對全縣農產品內調外銷、外調內銷進行統籌,並負責對縣直屬學校、企業、超市、行政事業單位食堂統一供應農產品。開設“週末市場”和直銷櫃,徹底改變了過去大宗農產品80%從外地採購的局面。同時跨界聯動解決扶貧產業銷售難題,與電商協會、村級電商服務站、超市和縣內18家物流快遞企業合作,協同做大做強農產品內聯外銷。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員工打包待配送的淨菜

(三)激活兩個主體,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1.激活市場主體。一是拓展業務範圍。以縣內“四配”(學校配、機關配、社會配、社區配)訂單為起始規模量,對全縣公辦學校實行營養餐淨菜配送,同時將企事業單位、機關,民間婚嫁酒席及社區社群等納入配送體系。將縣域大宗農產品消費份額實現有效整合,與縣域綠產實現產銷鏈接拓展消費空間,不斷提高縣域市場佔有率。同時推進農商聯動健康食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商鋪,開設專櫃、專區、專店等線下體驗店,讓農商聯動產品直接走進百姓家。目前,已實現“四配”273家,其中學校125所、機關單位38個、社會採購105個、直營店2個、超市3家。二是拓寬省內外市場。以農商聯動生態體系,圍繞錦屏特色產業、精品農業,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進行業務拓展,實現“黔貨出山”。三是打開境外市場。依託省農商聯動公司省外雲棧,錦屏葡萄、山核桃、金秋梨等農產品出口韓國、越南、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已銷售野生山核桃1萬多罐,金秋梨、椪柑、土豆60多萬公斤。

2.激活綠產主體。一是推進供給側結構優化。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有序開展種植養殖,輻射帶動貧困鄉鎮、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和持續增收,與黔鳳皇農業合作社等45家企業建立基地合作關係,全縣15個鄉鎮均建有農商聯動合作基地。二是推動品牌建設。通過政府指導推動合作社、加工企業、種植戶、養殖戶等向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轉變。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在運送蔬菜

(四)實現六個發展目標,產銷聯動共贏發展

1.培育農商聯動限上企業。把錦屏縣農商互聯公司作為限上企業進行培育,組建工作專班統籌協調推進農商聯動各項工作,在項目、稅收及資金上予以優惠和支持,貧困戶特惠貸入股340萬元,申報1億元的產業扶貧基金,用於縣農商聯動生態產業鏈的建設打造。依託“貴州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等推介活動平臺和“雲上錦屏”新媒體平臺、廣播、電視、自媒體等開展多位一體的宣傳,提高農商聯動的影響力。

2.助推精準扶貧落地生效。農商互聯公司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公司有員工124人,其中貧困戶56人,搬遷戶9人。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農商聯動公司合作基地,訂單式生產,已採購食材1420噸,其中縣內採購925噸,佔比65.1%;採購金額1095萬元,縣內採購金額880萬元,佔比80.3%;銷售金額1420萬元,縣內商品銷售金額1130萬元,佔比79.5%;直接帶動貧困戶1173戶,覆蓋貧困人口4150人。帶動農業合作社45家。2018年可實現產值達8000萬元,帶動3000多戶貧困戶1.2萬人脫貧。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員工到農戶辣椒基地採購新鮮辣椒

3.推動農村電商加快發展。利用農商聯動營養餐物流配送體系,實現了物流配送村村通,解決通村物流“最後一公里”問題,增強了108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自我造血能力。以村級電商服務網點、傳統門店等為載體,同時定製雲上錦屏電子貨倉30臺,分發到網點,引導群眾到雲上錦屏電子貨食購物,通過開展“天天特價”等活動,讓百姓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4.推動縣域農業轉型升級。以45家簽約合作社基地為示範,引導零、散等種養殖農戶向合作社、企業轉型,形成集中連片的窪地產業效應,向一村一品轉變,提升縣域農業產業基礎,助推縣域綠產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農商互聯公司積極將因銷售渠道不暢滯銷的農產品納入採購體系,解決農戶銷售難問題。

5.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健全農產品生產流通全環節的食品安全檢測溯源體系,為優質綠色農產品打通質量檢測、品質認定、銷售渠道提供技術支撐,全縣已有20家農業企業納入農產品溯源體系,形成政府有效管理、企業品牌形象提升、消費者信心增強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改過去全縣營養餐配送由各學校自由採購、自由組織為實現集團化管理集約化運作,實現統進統出,確保食品安全。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錦屏縣農商互聯科技公司與合作社簽訂銷售協議的蔬菜基地

6.沉澱縣域農商大數據。發揮企業管理和技術優勢,實時記載農業技術及農資流通、農產品價格與農產品流通、土地流轉、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等數據,以市場為導向重組產業結構,利用本地化、近距離貨源、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為脫貧攻堅、調控市場、指導生產、應急保供等研判、決策打下堅實基礎。

农商联动扶贫“1+1+2=6锦屏模式”

配送淨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